一种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9581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4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包括前支架与后支架以及可转动安装在前支架与后支架之间并用于承载病人的承载架与兜布;前支架与后支架结构相同并能上升与下降;承载架由铲型的承载板一与铲型的承载板二左右拼合合成,承载板一与承载板架二的前后两端互相对接并分别通过锁定机构锁定为一体;在承载架前后两端分别纵向固定有轴杆一与轴杆二,轴杆一可转动的安装在前支架上,轴杆二可转动的安装在后支架;兜布设置在承载架上方且其左右两侧可拆卸连接在设有承载架左右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节省人力与体力,操作过程稳定性好,操作时不会导致外插管道与监控贴片等松动或脱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结构在不用时,还可拆卸放置,以节省空间。以节省空间。以节省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俯卧位通气技术是ICU的比较频繁进行的一种护理操作,目的是使病人处于俯卧式体位,通过重力作用促进病人气管内分泌物引流,减少心脏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使背侧肺泡复张,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增加通气量。俯卧位通气可以显著改善肺氧合且有降低病死率的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部感染患者。
[0003]目前在ICU病房,护理人员对重症病人进行俯卧位通气时,常规的操作方式,是利用5个以上的医护人员分工协作,通过人力来对病人进行翻身,使病人处于俯卧位,该种翻身方式不仅耗费过多的人力与体力,而且翻身过程中容易导致重症病人身上的外插管道与监测装置等松动或脱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省人力与体力,操作时不会导致外插管道与监测装置等松动或脱落的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包括前后排列的前支架与后支架,以及可转动安装在前支架与后支架之间并用于承载病人的承载架与兜布;所述前支架与后支架结构相同并能上升与下降;所述承载架由铲型的承载板一与铲型的承载板二左右拼合合成,所述承载板一与承载板架二的前后两端互相对接并分别通过锁定机构锁定为一体;在承载架前后两端分别纵向固定有轴杆一与轴杆二,所述轴杆一可转动的安装在前支架上,所述轴杆二可转动的安装在后支架;所述兜布设置在承载架上方且其左右两侧可拆卸连接在设有承载架左右两侧,兜布前端延伸到对应于病人头部的位置并在其上设有多个透气孔,其后端延伸到对应于病人小腿中下部的位置。
[0007]进一步的,为保证翻身装置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所述前支架与后支架都分别都由上支撑板、倒T型架、下支撑板、自动升降杆组成;所述上支撑板为横向设置的长条形板;所述倒T型架为两根并设置在上支撑板左右两端底部,倒T型架的竖向段内设有能伸出或缩入其中的伸缩杆,伸缩杆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上支撑板底部;所述下支撑板横向固定在两倒T型架的竖向段之间;所述自动升降杆设置在两倒T型架之间,自动升降杆的一端固定在下支撑板顶部,另一端固定在上支撑板底板并能推动上支撑板上下移动。
[0008]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升降杆为电动推杆、电缸、电动液压杆、电动螺旋升降机中的任意一种。前支架与后支架的自动升降杆既能同步升降,也能单独升降。
[0009]进一步的,在每根倒T型架横向端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带制动器的滚轮,以便于移动前支架与后支架。
[0010]进一步的,在前支架的上支撑板顶部对应于轴杆一的位置设有互相耦合在一起的电机与减速机;所述轴杆一能伸入减速机内与减速机耦合,也能与减速机脱离;在后支架的上支撑板顶部对应于轴杆二的位置设有轴承座;所述轴杆二能自由伸入轴承座内转动,也能脱出轴承座;在轴杆一与轴杆二分别安装在减速机与轴承座内后,在电机驱动下,减速机能带动承载架旋转。
[0011]进一步的,兜布左右两侧分别通过多组约束装置可拆卸连接在设有承载架左右两侧,每组约束装置包括约束孔、约束带、卡扣;所述约束孔设置在兜布左侧或右侧;所述卡扣对应于约束孔安装在承载架上;所述约束带一端对应于卡扣固定在承载架上,另一端能由下至上穿过在约束孔后再卡在卡扣上。
[0012]进一步的,所述承载板一与承载板二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制成,具有优良的承重能力。
[0013]进一步的,轴杆一与轴杆二位于同一直线上,并都位于承载架前后两端的中部。
[0014]进一步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螺纹柱一、螺纹柱二、外套管;所述螺纹柱一设置在承载板一对接端上并带有外螺纹;所述螺纹柱二设置在承载板二对接端上并带有外螺纹;螺纹柱一与螺纹柱二的口径一致并能互相对接为在一起,螺纹柱一与螺纹柱二上外螺纹的尺寸与旋转方向一致;所述外套管为内部带有内螺纹并螺纹连接在螺纹柱一或螺纹柱二外的管体,在螺纹柱一与螺纹柱二互相对接在一起后,转动外套管,能使外套管同时螺纹连接在螺纹柱一与螺纹柱二外,将螺纹柱一与螺纹柱二锁定在一起。
[0015]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柱一、螺纹柱二、外套管都采用高强度金属材料制成,以保证承载板一与承载板一对接处的牢固度与抗折弯能力。
[0016]本技术操作方便,能够有效地节省人力与体力,操作过程稳定性好,操作时不会导致外插管道与监控贴片等松动或脱落;本技术所述结构在不用时,还可拆卸放置,以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所述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所述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的右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所述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的俯视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所述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所述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中前支架或后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所述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中锁定机构进行锁定或解锁时的示意图;
[0024]图中所示:1

前支架、2

后支架、3

上支撑板、4

倒T型架、5

下支撑板、6

自动升降杆、7

承载架、8

兜布、9

电机、10

减速机、11

轴承座、12

外套管、13

轴杆一、14

轴杆二、15

承载板一、16

承载板二、17

螺纹柱一、18

螺纹柱二、19

滚轮、20

约束带、21

卡扣、22

约束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后排列的前支架与后支架,以及可转动安装在前支架与后支架之间并用于承载病人的承载架与兜布;所述前支架与后支架结构相同并能上升与下降;所述承载架由铲型的承载板一与铲型的承载板二左右拼合合成,所述承载板一与承载板架二的前后两端互相对接并分别通过锁定机构锁定为一体;在承载架前后两端分别纵向固定有轴杆一与轴杆二,所述轴杆一可转动的安装在前支架上,所述轴杆二可转动的安装在后支架;所述兜布设置在承载架上方且其左右两侧可拆卸连接在设有承载架左右两侧,兜布前端延伸到对应于病人头部的位置并在其上设有多个透气孔,其后端延伸到对应于病人小腿中下部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架与后支架都分别都由上支撑板、倒T型架、下支撑板、自动升降杆组成;所述上支撑板为横向设置的长条形板;所述倒T型架为两根并设置在上支撑板左右两端底部,倒T型架的竖向段内设有能伸出或缩入其中的伸缩杆,伸缩杆的上端固定连接在上支撑板底部;所述下支撑板横向固定在两倒T型架的竖向段之间;所述自动升降杆设置在两倒T型架之间,自动升降杆的一端固定在下支撑板顶部,另一端固定在上支撑板底板并能推动上支撑板上下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升降杆为电动推杆、电缸、电动液压杆、电动螺旋升降机中的任意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根倒T型架横向端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带制动器的滚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式俯卧位辅助翻身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支架的上支撑板顶部对应于轴杆一的位置设有互相耦合在一起的电机与减速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智霞李晓娟蒋德玉黎张双子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