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铅炉液面捞渣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8148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铅炉液面捞渣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铅炉液面捞渣机,包括安装在机架上的捞渣部和储渣部,所述机架上还包括用于驱动捞渣部进行捞渣作业的驱动部一和用于驱动储渣部进行倒渣作业的驱动部二;所述捞渣部包括两个水平同轴设置的捞渣环,两个捞渣环通过捞渣板连接;所述储渣部包括储渣筒,所述储渣筒包括两块圆形侧板和储渣斗,所述圆形侧板固定在储渣斗的两端,所述圆形侧板与储渣斗形成上端开口的容纳腔,驱动部一驱动捞渣环转动,捞渣环下部进入液下,并向渣流向反方向转动,将铅渣捞起,捞渣结束后,驱动部二驱动储渣部进行18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铅炉液面捞渣机


[0001]本技术涉及铅炉液面捞渣
,特别涉及一种铅炉液面捞渣机。

技术介绍

[0002]合金铅的各项元素成份有着严格的比例要求。因此,在生产时需要对原料进行高温精炼,在进行铅合金精炼过程中,混杂在铅液中的各种物质在高温作用下物理、化学反应,各种杂质会浮出铅水液面。这些杂质需要人或设备从锅炉中捞起,此岗位工作劳强度大、温度高、气味大、毒性大、粉尘多,严重影响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
[0003]现有技术的捞渣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工人手持捞渣工具进行捞渣作业,捞渣工具的前端是一块表面具有漏孔的平板形捞渣板;第二种方法是机械化捞渣,将捞渣工具固定在机械手上,对机械手进行动作编程,控制捞渣工具进行捞渣作业,具体流程是:将捞渣板从铅炉的一端竖直插入,然后将捞渣板逐渐放平同时让捞渣板沿着铅炉长度方向前行,捞渣板到达铅炉末端之后取出捞渣板并倾倒捞渣板表面的废渣;这种机械化捞渣作业本质上是利用通用的机械手模拟人工捞渣动作,整套动作步骤较多且复杂,因此需要借助可编程的机械手来定制动作;虽然机械手能够很好的完成捞渣作业,但是机械手本身体积大、价格高,采用机械手来进行捞渣作业增加了冶炼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铅炉液面捞渣机,具有捞渣过程动作简单、捞渣效率高、捞渣效果好、人工劳动强度小、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操作方便等优点。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一种铅炉液面捞渣机,包括安装在机架上的捞渣部和储渣部,所述机架上还包括用于驱动捞渣部进行捞渣作业的驱动部一和用于驱动储渣部进行倒渣作业的驱动部二;
[0007]所述捞渣部包括两个水平同轴设置的捞渣环,两个捞渣环通过捞渣板连接;
[0008]所述储渣部包括储渣筒,所述储渣筒包括两块圆形侧板和储渣斗,所述圆形侧板固定在储渣斗的两端,所述圆形侧板与储渣斗形成上端开口的容纳腔;
[0009]所述捞渣部与驱动部一连接,所述储渣部与驱动部二连接。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铅渣在自身密度和铅炉搅拌的影响下会浮出铅炉的液面并沿搅拌方向运动,捞渣部在驱动部一的驱动下带动捞渣环转动进行捞渣作业,捞渣环转动时带动捞渣板向渣流向反方向转动,铅渣在惯性作用下被捞渣板捞起,随着捞渣环继续转动捞渣板上的铅渣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入储渣筒内,整个工作过程动作简单,捞渣效率高,充分利用了铅炉的特点,大大降低了设备和人工成本。
[0011]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捞渣板的数量为多个,各捞渣板沿捞渣环的中心圆周阵列布置。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捞渣板阵列布置的方式可以实现连续捞渣、储渣过程,有效提高了捞渣效率。
[0013]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捞渣环分别为驱动捞渣环和从动捞渣环,所述驱动捞渣环与驱动部一连接,所述储渣筒与驱动捞渣环相对一侧的圆形侧板与驱动部二连接。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部一通过带动驱动捞渣环转动,从而带动从动捞渣环和捞渣板一起转动,捞渣板在转动的过程中将铅渣捞起,待工作结束时,驱动部二驱动储渣筒转动180
°
,把渣倒入指定容器内,整个过程无需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性好,适应性好。
[0015]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部一包括固定在驱动捞渣环外侧端面上的齿圈一和与齿圈一啮合的齿轮一,所述齿轮一固定在旋转臂一的下端,所述旋转臂一的上端通过齿轮二与齿轮三啮合,所述齿轮三与电机一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臂一通过轴承座固定在机架的侧板一上。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一旋转时驱动齿轮三旋转,齿轮三旋转时带动与其啮合的齿轮二旋转,齿轮二旋转时带动旋转臂一旋转,旋转臂一旋转时带动旋转臂一下端的齿轮一旋转,齿轮一旋转时带动与其啮合的齿圈一旋转,齿圈一旋转时带动驱动捞渣环旋转,通过旋转臂一和多齿轮将电机一的动力传递到捞渣部,同时捞渣部的热量通过旋转臂一和各齿轮逐级传递,在逐级传递的过程中,热量得到散发,大大降低了高温对设备造成影响,设备使用寿命更长,更适合炉内捞渣操作。
[0017]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部二包括固定在储渣筒与驱动捞渣环相对一侧的圆形侧板外壁上的齿圈二和与齿圈二啮合的齿轮四,所述齿轮四固定在旋转臂二的下端,所述旋转臂二的上端通过齿轮五与齿轮六啮合,所述齿轮六与电机二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臂二通过轴承座固定在机架的侧板二上。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二旋转时驱动齿轮六旋转,齿轮六旋转时带动与其啮合的齿轮五旋转,齿轮五旋转时带动旋转臂二旋转,旋转臂二旋转时带动旋转臂二下端的齿轮四旋转,齿轮四旋转时带动与其啮合的齿圈二旋转,齿圈二旋转时带动储渣筒旋转,通过旋转臂二和多齿轮将电机二的动力传递到储渣部,同时储渣部的热量通过旋转臂二和各齿轮逐级传递,在逐级传递的过程中,热量得到散发,大大降低了高温对设备造成影响,设备使用寿命更长,更适合炉内捞渣操作。
[0019]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捞渣环和储渣筒两侧的圆形侧板均与支撑轴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轴的两端分别与侧板一和侧板二转动连接,所述从动捞渣环的端面上设有多个限位柱,各限位住沿从动捞渣环的中心圆周阵列布置,各限位柱与从动捞渣环的中心相对的一侧均和储渣筒与驱动捞渣环相对一侧的圆形侧板的侧壁相互配合。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捞渣环和储渣筒两侧的圆形侧板均与支撑轴转动连接,从动捞渣环的端面上设置多个限位柱与储渣筒一侧的圆形侧板的侧壁相互配合,储渣筒位于驱动捞渣环和从动捞渣环之间,保证驱动捞渣环和储渣筒在相对转动时互不干扰,协同工作,共同实现捞渣后储渣的功能,同时将储渣筒设置在驱动捞渣环和从动捞渣环之间,充分利用了两捞渣环之间的空间,大大减小了设备体积,设备结构更加紧凑,设备操作起来更加方便。
[0021]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还包括水平设置的顶板,所述侧板一和侧板二分别位于顶板的两侧,所述驱动部一和驱动部二均安装在顶板的上端面。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侧板一和侧板二作为捞渣部和储渣部的安装板,还作为驱动部一和驱动部二的安装板,将驱动部一和驱动部二分别与捞渣部和储渣部连接。
[0023]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还包括用于起吊的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位于顶板的上方,所述顶板和侧板均固定在矩形框架的下方。
[00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矩形框架可用于与前后上下移动机构相连,便于工作人员操作,自行捞渣。
[0025]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捞渣板的截面为弧形,所述捞渣板的弧形凹面为捞渣面。
[00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凹面的设置大大增加了捞渣板的捞渣能力和储渣能力,保证捞起的铅渣不易从捞渣板上滑落,更容易随捞渣板运送到储渣筒上方储渣口的位置,捞渣效率高,捞渣效果好。
[0027]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铅炉液面捞渣机,包括安装在机架(1)上的捞渣部(2)和储渣部(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还包括用于驱动捞渣部(2)进行捞渣作业的驱动部一(4)和用于驱动储渣部(3)进行倒渣作业的驱动部二(5);所述捞渣部(2)包括两个水平同轴设置的捞渣环(21),两个捞渣环(21)之间通过捞渣板(22)连接;所述捞渣部(2)包括储渣筒(31),所述储渣筒(31)包括两块圆形侧板(311)和储渣斗(312),所述圆形侧板(311)固定在储渣斗(312)的两端,所述圆形侧板(311)与储渣斗(312)形成上端开口的容纳腔;所述捞渣部(2)与驱动部一(4)连接,所述捞渣部(2)与驱动部二(5)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铅炉液面捞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捞渣板(22)的数量为多个,各捞渣板(22)沿捞渣环(21)的中心圆周阵列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铅炉液面捞渣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捞渣环(21)分别为驱动捞渣环(211)和从动捞渣环(212),所述驱动捞渣环(211)与驱动部一(4)连接,所述储渣筒(31)与驱动捞渣环(211)相对一侧的圆形侧板(311)与驱动部二(5)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铅炉液面捞渣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一(4)包括固定在驱动捞渣环(211)外侧端面上的齿圈一(41)和与齿圈一(41)啮合的齿轮一(42),所述齿轮一(42)固定在旋转臂一(43)的下端,所述旋转臂一(43)的上端通过齿轮二(44)与齿轮三(45)啮合,所述齿轮三(45)与电机一(46)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臂一(43)通过轴承座固定在机架(1)的侧板一(11)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铅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浩杨正群
申请(专利权)人:襄阳远锐资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