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7085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包括既有电力隧道、连通电力隧道和新建电力隧道,新建电力隧道中部与连通电力隧道的一端经圆滑过渡段相连接,竖井的一侧与斜坡段相连通并在其连接处设置有环梁一,竖井的另一侧与连通电力隧道的另一端相连通并在其连接处设置有环梁二,竖井的顶端设置有环梁三,圆滑过渡段靠近连通电力隧道的一侧与其通过环梁四相连接,圆滑过渡段靠近既有电力隧道的一侧设置有环梁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采用底部深挖新建电力隧道的方法接驳既有电力隧道,规避了水平接驳带来的对既有电力隧道内电力系统运行的不利影响。既有电力隧道内电力系统运行的不利影响。既有电力隧道内电力系统运行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多建在道路交叉口、紧邻主干道或主干道中间位置,以实现地铁车站的最佳使用功能。地铁车站的施工受到诸多周边工程环境的影响,需要迁改众多的各类管线,尤其是电力管线需要与隧道一起迁改,不同程度的增加了施工难度。电力隧道的迁改受地面空间、邻近隧道、新建与既有隧道的连接方法等诸多因素影响。迁改隧道与原隧道的接驳或与临近既有同类隧道的合用,不仅受到各自空间位置、接口断面等诸多因素影响,还受到地质结构、埋深等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以解决上述迁改隧道、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接驳时,受到空间位置和接口断面影响造成施工困难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包括既有电力隧道、连通电力隧道和设置于所述既有电力隧道底端并与其平行的新建电力隧道,所述新建电力隧道中部与所述连通电力隧道的一端经圆滑过渡段相连接,所述连通电力隧道的另一端设置有竖井,所述竖井的一侧与斜坡段相连通并在其连接处设置有环梁一,所述竖井的另一侧与所述连通电力隧道的另一端相连通并在其连接处设置有环梁二,所述竖井的顶端设置有环梁三,所述圆滑过渡段靠近所述连通电力隧道的一侧与其通过环梁四相连接,所述圆滑过渡段靠近所述既有电力隧道的一侧设置有环梁五。
[0005]优选的,所述既有电力隧道、所述连通电力隧道和所述新建电力隧道的搭接处外部设置有水泥浆注浆层。
[0006]优选的,所述既有电力隧道、所述连通电力隧道和所述新建电力隧道结构相同,所述既有电力隧道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有钢拱架、钢筋网、初喷层、防水层和二衬层。
[0007]优选的,所述竖井的顶端设置有通风孔,所述竖井的底端设置有集水井。
[0008]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采用在既有电力隧道底部设置新建电力隧道的方法,解决了有限空间范围内既有电力隧道和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问题,规避了新建电力隧道水平接驳既有电力隧道对既有电力系统的不利影响。
[0009]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技术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
意图;
[0011]图2是本技术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实施例的剖面图;
[0012]图3是本技术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实施例的A

A截面图;
[0013]图4是本技术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实施例的B

B截面图;
[0014]图5是本技术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实施例的水泥浆注浆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6是本技术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实施例的圆滑过渡段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竖井;2、环梁一;3、连通电力隧道;4、环梁二;5、新建电力隧道;6、圆滑过渡段;7、环梁四;8、环梁五;9、斜坡段;10、通风孔;11、集水井;12、既有电力隧道;13、水泥浆注浆层;14、门式内层钢架;15、三榀钢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18]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

5所示,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包括既有电力隧道12、连通电力隧道3和设置于既有电力隧道12底端并与其平行的新建电力隧道5,新建电力隧道5中部与连通电力隧道3的一端经圆滑过渡段6相连接,新建电力隧道5和连通电力隧道3垂直或者斜向交叉,通过圆滑过渡段6形成T型连接,连通电力管道暗挖到既有电力隧道12的底端,且超出新建电力隧道5的侧壁后封堵端部,在向两侧沿既有电力隧道12底部开挖形成新建电力隧道5,T型连接处设置的圆滑过渡段6可以满足电缆转弯的过渡圆弧,既有电力隧道12、连通电力隧道3和新建电力隧道5的搭接处外部设置有水泥浆注浆层13,在挖掘T型连接处隧道时,即可保证既有电力隧道12的稳定又可开挖新建电力隧道5,需要在既有电力隧道12和新建电力隧道5接驳处采用深孔袖阀管注浆加固的方法,在既有电力隧道12的外部形成水泥浆注浆层13。既有电力隧道12、连通电力隧道3和新建电力隧道5结构相同,既有电力隧道12由外至内依次设置有钢拱架、钢筋网、初喷层、防水层和二衬层。
[0020]连通电力隧道3的另一端设置有竖井1,竖井1的顶端设置有通风孔10,竖井1的底端设置有集水井11,竖井1的一侧与斜坡段9相连通并在其连接处设置有环梁一2,斜坡段9
用于施工设备的进出,便于隧道开挖的机械化,缩短工期,竖井1不仅作为施工过程中废料和物料的进出口,在完成隧道开挖后也可作为检查井,竖井1的另一侧与连通电力隧道3的另一端相连通并在其连接处设置有环梁二4,环梁二4主要是为了支撑竖井1与连通电力隧道3的连接处,增加牢固性,竖井1的顶端设置有环梁三,圆滑过渡段6靠近连通电力隧道3的一侧与其通过环梁四7相连接,圆滑过渡段6靠近既有电力隧道12的一侧设置有环梁五8,在新建电力隧道5整个布置钢拱架、在钢拱架远离土层的一侧设置钢筋网,然后进行初次喷射混凝土,之后设置防水层,最后施作二衬层,待二衬层达到强度要求后,破除既有电力隧道12底部,完成新建电力隧道5和既有电力隧道12的接驳。
[0021]如图6所示,由于圆滑过渡段6的施工过程中受力体系很容易被破坏,连通电力隧道3开挖并完成二衬层的施作后,待达到强度后,首先在连通电力隧道3靠近新进电力隧道的端部架设门式内层钢架14,与待破除的连通电力隧道3的钢拱架进行焊接,连接可靠后,破除混凝土初喷层,切割相应的钢拱架,在圆滑过渡段6与新建电力隧道5的连接处还设置有三榀钢架15,用于保证圆滑过渡段6的稳定。
[0022]本技术的具体实施过程为:具体接驳过程为,首先进行竖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电力隧道与新建电力隧道的接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既有电力隧道、连通电力隧道和设置于所述既有电力隧道底端并与其平行的新建电力隧道,所述新建电力隧道中部与所述连通电力隧道的一端经圆滑过渡段相连接,所述连通电力隧道的另一端设置有竖井,所述竖井的一侧与斜坡段相连通并在其连接处设置有环梁一,所述竖井的另一侧与所述连通电力隧道的另一端相连通并在其连接处设置有环梁二,所述竖井的顶端设置有环梁三,所述圆滑过渡段靠近所述连通电力隧道的一侧与其通过环梁四相连接,所述圆滑过渡段靠近所述既有电力隧道的一侧设置有环梁五。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守同李春毕研超温法庆马亮亮张曦胡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