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茶发酵智能生产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6081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茶发酵智能生产设备,属于茶叶生产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架体、驱动电机、进料口、出料口和发酵罐,所述发酵罐安装在架体上,所述发酵罐内设有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通过支撑柱与第一筒体连接,所述发酵罐内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通过连接杆与第二筒体连接,所述转动轴上设有红外加热装置,所述红外加热装置在发酵罐内设有4个发酵温控区,所述第二筒体与转动轴之间设有雾化加湿管和供氧管,所述第一筒体与发酵罐之间设有雾化供酶管,所述雾化供酶管对应各发酵温控区设有雾化喷头,所述发酵罐内壁设有恒温电加热丝,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合理,便于对红茶发酵的温度湿度进行智能控制,使红茶发酵效率高、质量好。量好。量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茶发酵智能生产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茶叶生产加工设备
,具体为一种红茶发酵智能生产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发酵是茶叶形成红茶的关键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和化学变化过程,将直接影响到茶叶的质量和品质;现在红茶发酵是将茶叶置于稳定容器内不动,在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发酵,这样生产出的茶叶会形成发酵堆内外的茶叶发酵不匀,茶黄素含量不高,生产的红茶滋味欠鲜爽,汤色欠红艳,同一批次茶叶品质不均;而现有的茶叶发酵设备针对发酵不均问题,在发酵设备中增设搅拌构件,使茶叶在发酵设备中能较均匀的发酵,而带有搅拌构件的发酵设备在工作中对茶叶搅拌,易使生产出的茶叶残渣较多,降低茶叶发酵的品质。
[0003]在传统的茶叶加工中对上述发酵条件的控制全凭制茶技术人员的经验进行控制,不同的技术人员存在感观差异,使制作出的红茶也存在差异,而现有的茶叶发酵设备仅通过在加热装置和空调机来调节发酵室的温度,难以保证茶叶的发酵质量,易出现茶叶发酵不足或酸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发酵设备结构单一,生产出的茶叶残渣较多,难以保证茶叶的发酵质量,易出现茶叶发酵不足或酸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之上找到了影响红茶发酵中的关键因素,提供了一种调节控制关键因素使红茶的质品基本保持一致性的红茶发酵智能生产设备。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红茶发酵智能生产设备,包括架体、驱动电机、进料口、出料口和发酵罐, 所述发酵罐安装在架体上,所述发酵罐内设有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通过支撑柱与第一筒体连接,所述发酵罐内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通过连接杆与第二筒体连接,所述转动轴上设有红外加热装置,所述红外加热装置采用石英石或陶瓷制备的纳米智能红外加热器进行供热,所述红外加热装置在发酵罐内设有4个发酵温控区,所述第二筒体与转动轴之间设有雾化加湿管和供氧管,所述雾化加湿管外接超声波雾化加湿器,所述第一筒体与发酵罐之间设有雾化供酶管,所述雾化供酶管对应各发酵温控区设有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上设有液压控制阀,所述发酵罐内壁设有恒温电加热丝,所述恒温电加热丝用于对第一筒体进行供热。
[0006]进一步,所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的间距为8

12cm,所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形成发酵区。
[0007]进一步,所述进料口一端置于发酵罐外,进料口另一端置于第一筒体内。
[0008]进一步,所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呈筛网结构,所述第一筒体的筛网孔径大于第二筒体的筛网孔径。
[0009]进一步,所述第二筒体两端设有密封端盖,所述转动轴一端穿过密封端盖与驱动
电机连接,转动轴另一端置于第二筒体,所述转动轴套设有风扇叶,所述风扇叶置于密封端盖内。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筒体通过滑轨与发酵罐内壁滑动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发酵罐在架体上与水平面呈3
‑5°
的角度倾斜设置,所述发酵罐的进料口端高于发酵罐的出料口端。
[0012]进一步,所述驱动电机设有配套使用的变频器,所述驱动电机转动的频率为2转/3min

5min。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红茶发酵智能生产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形成发酵区,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的间距为8

12cm,使进入发酵区内的茶叶能均匀铺开,从而确保其发酵充足;通过雾化供酶管为发酵区的茶叶提供生物酶促发酵,生物酶还能分解茶叶中多糖类物质,改善口感,提高其营养价值,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在生物酶促发酵作用下,能增强红茶的浓、强和鲜度;本申请所述红外加热装置采用石英石或陶瓷制备的纳米智能红外加热器进行供热,通过红外加热装置在发酵罐内设有4个发酵温控区,来对发酵区内的茶叶进行不同温度发酵,使生物酶促发酵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发酵区内的茶叶受热均匀发酵充足;通过雾化加湿管外接超声波雾化加湿器,确保各生物发酵在良好的湿度状态下进行,提高茶叶发酵品质;通过供氧管为发酵区提供氧气,加强氧化反应强度,使其在生物酶促发酵过程中中间产物转化形成大量的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产物;本专利技术结构合理,便于对红茶发酵的温度湿度进行智能控制,使红茶发酵效率高,发酵质量好,从而进一步解决了有的发酵设备结构单一,生产出的茶叶残渣较多,难以保证茶叶的发酵质量,易出现茶叶发酵不足或酸化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红茶发酵智能生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红茶发酵智能生产设备发酵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

架体,2

进料口,3

出料口,4

发酵罐,5

第一筒体,6

第二筒体,7

转动轴,8

雾化加湿管,9

供氧管,10

超声波雾化加湿器,11

雾化供酶管,12

密封端盖,13

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如图1

2所述,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红茶发酵智能生产设备,包括架体1、驱动电机13、进料口2、出料口3和发酵罐4, 所述发酵罐4安装在架体1上,所述发酵罐4在架体1上与水平面呈3
‑5°
的角度倾斜设置,所述发酵罐4的进料口2端高于发酵罐4的出料口3端,便于在驱动电机13的驱动下,发酵区内的茶叶能进入下一发酵温控区,避免设备被堵塞,影响茶叶在发酵区中的发酵质量,同时增加人工清理成本,本申请发酵罐4在架体1上与水平面呈3
‑5°
的角度倾斜设置,进一步通过控制发酵温度,使茶叶在发酵区内依次递减变温发酵,来提高发酵质量;若发酵罐4在架体1上与水平面平行设置,因驱动电机13转速较低,随着进料
口2等间隔的进料,发酵区内的茶叶流动性较差,易造成发酵区堵塞,发现不及时会造成茶叶酸化,使整体茶叶发酵质量下降20%以上;若发酵罐4在架体1上与水平面的角度高于3
‑5°
时,在驱动电机13的驱动作用下,易使茶叶在发酵区内停留的时间过短,使其发酵不足,影响茶叶品质及质量。
[0019]所述发酵罐4内设有第一筒体5和第二筒体6,所述第一筒体5和第二筒体6呈筛网结构,所述第一筒体5的筛网孔径大于第二筒体6的筛网孔径,便于在驱动电机13驱动转动轴7带动第二筒体6转动时,筛出茶叶中的残渣及残次品,同时防止茶叶中的残渣及残次品进入第二筒体6内,与红外加热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茶发酵智能生产设备,包括架体(1)、驱动电机(13)、进料口(2)、出料口(3)和发酵罐(4), 所述发酵罐(4)安装在架体(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罐(4)内设有第一筒体(5)和第二筒体(6),所述第二筒体(6)通过支撑柱与第一筒体(5)连接,所述发酵罐(4)内设有转动轴(7),所述转动轴(7)通过连接杆与第二筒体(6)连接,所述转动轴(7)上设有红外加热装置,所述红外加热装置采用石英石或陶瓷制备的纳米智能红外加热器进行供热,所述红外加热装置在发酵罐(4)内设有4个发酵温控区,所述第二筒体(6)与转动轴(7)之间设有雾化加湿管(8)和供氧管(9),所述雾化加湿管(8)外接超声波智能雾化加湿器(10),所述第一筒体(5)与发酵罐(4)之间设有雾化供酶管(11),所述雾化供酶管(11)对应各发酵温控区设有雾化喷头,所述雾化喷头上设有液压控制阀,所述发酵罐(4)内壁设有恒温电加热丝,所述恒温电加热丝用于对第一筒体(5)进行供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茶发酵智能生产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筒体(5)和第二筒体(6)之间的间距为8

12cm,所述第一筒体(5)和第二筒体(6)之间形成发酵区。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循刘声彦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黔茶联盟茶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