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油泄压结构及变压器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15071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4: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变压器监测装置的注油泄压结构,包括上盖、底壳、集成电路模块以及压力释放阀;所述上盖安装于所述底壳上,所述上盖上设有注油孔,所述压力释放阀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注油孔上,所述集成电路模块设于所述底壳内且所述集成电路模块上设有过油孔;所述集成电路模块包括至少一块电路板,多块所述电路板依次层叠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变压器监测装置,包括外壳和所述注油泄压结构。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电路模组横向占用空间小,具备泄压和注油的功能,注油十分便捷,注油时能够避免电路模块上的电子塑料溶解、电子元器件损坏。电子元器件损坏。电子元器件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油泄压结构及变压器监测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监测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注油泄压结构及变压器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阶段,随着电网规模的快速增长,变压器运行状态监测需求日益增多,而传统的变压器监测是依靠人工日夜不间断的巡逻,为了提高用电质量,对于变压器的运行状况势必要实时掌握,以便进行预警干涉,对于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变压器往往需要进行改造升级,在上面增设各种温度、压力、油位状态监测传感器,而通过这些附加的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一个分析处理,而且为了数据的准确性,避免传输过程中发生干扰,这就需要一个内设控制器的集成电路模块进行运算处理,这就会导致集成电路模块的横向占用空间增多,进而导致变压器监测装置的横向占用空间增多,不利于安装在变压器上。其次,为了避免油液直接冲刷集成电路模块导致内部电子塑料溶解,现有的变压器加油时一般需要将整个变压器监测装置从变压器顶部的注油孔处拆下才能进行注油,注油效率低、操作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注油泄压结构,电路模组横向占用空间小,具备泄压和注油的功能,注油十分便捷,注油时能够避免电路模块上的电子塑料溶解、电子元器件损坏。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变压器监测装置的注油泄压结构,包括上盖、底壳、集成电路模块以及压力释放阀;所述上盖安装于所述底壳上,所述上盖上设有注油孔,所述压力释放阀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注油孔上,所述集成电路模块设于所述底壳内且所述集成电路模块上设有过油孔;所述集成电路模块包括至少一块电路板,多块所述电路板依次层叠设置。
[0005]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注油泄压结构还包括导油件,所述导油件设于所述底壳内并位于所述注油孔和过油孔之间;所述导油件的中部设有分流部及导油孔,多个所述导油孔周向均匀分布于所述分流部的外围。
[0006]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导油件为对称圆柱结构,所述分流部为圆柱状结构,所述导油孔为扇面状通孔。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导油件为对称圆柱结构,所述分流部为圆台状结构,所述导油孔为扇面状通孔;所述分流部的侧壁朝远离所述导油件的方向倾斜。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分流部与所述导油件的半径之比为1/4~1/2。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底壳的上开口内设有环形缺口,所述导油件的直径小于所述环形缺口的直径且大于所述底壳的内径,所述上盖的下开口的内径大于所述导油件的直径,所述导油件安装于所述环形缺口内并卡设于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壳之间。
[001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集成电路模块还包括防护板,所述防护板设于所述电路板的上方,所述防护板的形状与所述电路板的形状一致。
[001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注油泄压结构还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底壳的上端或所述上盖的底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0012]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注油泄压结构还包括航空插头,所述底壳的外侧面设有走线孔,所述航空插头安装于所述走线孔上。
[0013]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注油泄压结构还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航空插头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并位于所述航空插头与所述走线孔之间。
[0014]相应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变压器监测装置,包括外壳和所述注油泄压结构,所述注油泄压结构包括第三密封圈;所述底壳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外壳上,所述底壳的下部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三凹槽内并位于所述底壳与所述外壳之间。
[0015]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专利技术注油泄压结构中,通过调节所述压力释放阀能够实现泄压的功能,将所述压力释放阀从所述注油孔处卸下后即可通过所述注油孔注油,十分便捷,由于所述集成电路模块上设有过油孔,注油时油流不会直接冲刷在所述集成电路模块上,能够避免电路模块上的电子塑料溶解;其次,多块所述电路板依次层叠设置,横向占用空间小,此外,研发人员可将贴式电子元器件设于中上层电路板上,降立式电子元器件设于底层电路板上,一旦油流冲刷在所述集成电路模块上时只能够冲击所述顶层电路板,从而避免底层电路板中的立式电子元器件遭到冲击损坏导致所述集成电路模块的部分功能丢失。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注油泄压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变压器监测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专利技术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专利技术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限定。
[0020]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变压器监测装置的注油泄压结构,包括上盖1、底壳2、集成电路模块3以及压力释放阀4;所述上盖1安装于所述底壳2上,所述上盖1上设有注油孔11,所述压力释放阀4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注油孔11上,所述集成电路模块3设于所述底壳2内且所述集成电路模块3上设有过油孔31;所述集成电路模块3包括至少一块电路板32,多块所述电路板32依次层叠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成电路模块3优选包括两层所述电路板32,;所述上盖1优选通过螺丝安装于所述底壳2上。
[0021]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注油泄压结构中,通过调节所述压力释放阀4能够实现泄压的功能,将所述压力释放阀4从所述注油孔处卸下后即可通过所述注油孔注油,十分便捷,由于所述集成电路模块3上设有过油孔31,注油时油流不会直接冲刷在所述集成电路模块3上,能够避免电路模块上的电子塑料溶解;其次,多块所述电路板32依次层叠设置,横向占
用空间小,此外,贴式电子元器件(例如电阻)设于中上层电路板上,立式电子元器件(例如立式电容)设于底层电路板上,一旦油流冲刷在所述集成电路模块3上时只能够冲击所述顶层电路板,从而避免底层电路板中的立式电子元器件遭到冲击损坏导致所述集成电路模块的部分功能丢失。
[0022]如图1所示,所述注油泄压结构还包括导油件5,所述导油件5设于所述底壳2内并位于所述注油孔11和过油孔31之间;所述导油件5的中部设有分流部51及导油孔52,多个所述导油孔52周向均匀分布于所述分流部51的外围。注油前,工作人员将漏斗插入所述注油孔11内,漏斗的下端与所述分流部51相抵;注油时,首先单条粗油流经过漏斗的下端出口流至所述分流部51上,减缓了油流的下落速度,然后单条粗油流经过所述分流部51分为多条细油流,最后多条细油流经过所述导油孔52导向向变压器内部下落,从而避免单条粗油流直接以较高的下落速度向下冲击导致相应的变压器监测装置内的油位检测模块损坏。
[0023]作为所述导油件5的第一实施例,所述导油件5为对称圆柱结构,与变压器监测装置中的油位计外壳对应;所述分流部51为圆柱状结构,具有弧状边缘,能够尽可能避免油流冲撞到所述分流部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变压器监测装置的注油泄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底壳、集成电路模块以及压力释放阀;所述上盖安装于所述底壳上,所述上盖上设有注油孔,所述压力释放阀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注油孔上,所述集成电路模块设于所述底壳内且所述集成电路模块上设有过油孔;所述集成电路模块包括至少一块电路板,多块所述电路板依次层叠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油泄压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油件,所述导油件设于所述底壳内并位于所述注油孔和过油孔之间;所述导油件的中部设有分流部及导油孔,多个所述导油孔周向均匀分布于所述分流部的外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油泄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件为对称圆柱结构,所述分流部为圆柱状结构,所述导油孔为扇面状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油泄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件为对称圆柱结构,所述分流部为圆台状结构,所述导油孔为扇面状通孔;所述分流部的侧壁朝远离所述导油件的方向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油泄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部与所述导油件的半径之比为1/4~1/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油泄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电路模块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晓立曾世藩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鹏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