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水下桩基施工的双护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4290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用于水下桩基施工的双护筒结构,包括内护筒以及套设在该内护筒外部的外护筒,所述外护筒为相互对接的上下两个,所述外护筒的内部开设有空心槽,所述外护筒上下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抽水孔,所述外护筒的内壁竖直开设有溢水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在工作的过程中,外护筒对地下水进行隔离,其中,对接环能够便于外护筒之间进行对接,从而能够便于对隔离之后的水抽出,从而能够使外护筒内部清空,便于浇灌水泥,内护筒能够对桩基进行包裹,便于对注入的水泥进行限位凝固,从而能够对桩基进行凝固固定,多个内护筒之间相互嵌入连接,能够便于后期拆卸,能够进行回收利用,从而节约工程成本。从而节约工程成本。从而节约工程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水下桩基施工的双护筒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水下桩基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下桩基施工的双护筒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灌注桩的施工分为成孔和成桩两部分,因而对桩基的检测便可分为成孔质量检测和成桩质量检测两大部分。其中成孔是灌注桩施工中的第—个环节。成孔作业由于是在地下、水下完成,质量控制难度大,复杂的地质条件或施工中的失误都有可能产生塌孔、缩径、桩孔偏斜、沉渣过厚等问题。成桩质量检测又可分为承载力检测和对完整性检测。
[0003]且现有技术中的水下桩基施工时,通过采用双护筒结构对桩基进行防护施工,而现有的双护筒结构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现有的双护筒密封性差,从而导致护筒外部的水进入护筒内部,从而影响桩基的凝固,其次,现有的双护筒下水安放时,由于水底水压过大,容易导致护筒出现倾斜不稳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水下桩基施工的双护筒结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一种用于水下桩基施工的双护筒结构,包括内护筒以及套设在该内护筒外部的外护筒,所述外护筒为相互对接的上下两个,所述外护筒的内部开设有空心槽,所述外护筒上下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抽水孔,所述外护筒的内壁竖直开设有溢水孔,并且所述第二抽水孔、溢水孔均与所述空心槽相通,两个所述外护筒之间共同设置有对接环,所述对接环上下两侧的位置均开设有环形嵌入槽,两个所述外护筒相对的一端通过所述环形嵌入槽与所述对接环嵌入连接,所述内护筒为相互连接的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内护筒的两端均分别设置有外卡槽与内卡槽,两个所述内护筒之间通过所述外卡槽与内卡槽相互嵌入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对接环的外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定位孔,并且所述内护筒通过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对接环贯穿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嵌入槽的内部嵌入连接有环形密封垫,所述对接环与所述环形密封垫之间共同开设有第一抽水孔,并且所述第一抽水孔为环形分布的若干个。
[0008]进一步地,所述对接环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并且所述紧固螺母贯穿所述对接环的一端与所述外护筒挤压连接。
[0009]进一步地,若干个所述内护筒两两之间共同设置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底部边缘的位置开设有环形槽,所述橡胶套通过环形槽与所述内护筒套接,所述橡胶套的外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穿孔,两个所述内护筒之间通过所述穿孔相通。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外护筒的高度低于所述内护筒的高度5

10cm,并且所述内护筒的厚度为1

2cm,所述外护筒的厚度为3

5cm。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在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外护筒对地下水进
行隔离,其中,对接环能够便于外护筒之间进行对接,从而能够便于对隔离之后的水抽出,从而能够使外护筒内部清空,便于浇灌水泥,内护筒能够对桩基进行包裹,便于对注入的水泥进行限位凝固,从而能够对桩基进行凝固固定,多个内护筒之间相互嵌入连接,能够便于后期拆卸,能够进行回收利用,从而节约工程成本。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本技术所述一种用于水下桩基施工的双护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本技术的截面图;
[0015]图3:本技术图2中A部的放大图;
[0016]图4:本技术所述外护筒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本技术所述对接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6:本技术所述内护筒两两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如下:
[0020]1、内护筒;11、外卡槽;12、内卡槽;
[0021]2、外护筒;21、空心槽;22、第二抽水孔;23、溢水孔;
[0022]3、环形密封垫;
[0023]4、对接环;41、环形嵌入槽;42、第一抽水孔;43、定位孔;
[0024]5、橡胶套;51、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如图1

6所示,本技术具有以下实施例。
[0027]实施例1
[0028]一种用于水下桩基施工的双护筒结构,包括内护筒1以及套设在该内护筒1外部的外护筒2,外护筒2为相互对接的上下两个,外护筒2的内部开设有空心槽21,外护筒2上下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抽水孔22,外护筒2的内壁竖直开设有溢水孔23,并且第二抽水孔22、溢水孔23均与空心槽21相通,两个外护筒2之间共同设置有对接环4,对接环4上下两侧的位置均开设有环形嵌入槽41,两个外护筒2相对的一端通过环形嵌入槽41与对接环4嵌入连接,内护筒1为相互连接的若干个,若干个内护筒1的两端均分别设置有外卡槽 11与内卡槽12,两个内护筒1之间通过外卡槽11与内卡槽12相互嵌入连接。
[00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首先将内护筒1的下部吊入水下,入水过程中,水通过第二抽水孔22和溢水孔23进入到外护筒2内部的空心槽21里面,从而能够减小外护
筒2的浮力,便于外护筒2进行下沉定位,再根据水面的高度,在下部的外护筒2上面竖直叠加另一个外护筒2,两个外护筒2之间通过对接环4进行对接固定,然后,再通过抽水泵抽出外护筒2内部的水,抽出之后,再将内护筒1放入外护筒2内部中心位置,可以通过多个外护筒2竖直叠加连接,使叠加之后的内护筒1伸出外护筒2顶部出口位置,内护筒1和外护筒2安装之后,从而能够对内护筒1的内部进行注浆,从而能够对桩基进行固定。
[0030]具体的,对接环4的外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定位孔43,并且内护筒1通过定位孔43与对接环4贯穿连接。
[00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孔43能够便于内护筒1进行贯穿,从而能够使内护筒1能够定位在外护筒2的中心位置,能够使内护筒1与外护筒2 之间的间距相等稳定
[0032]具体的,环形嵌入槽41的内部嵌入连接有环形密封垫3,对接环4与环形密封垫3之间共同开设有第一抽水孔42,并且第一抽水孔42为环形分布的若干个。
[00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环形密封垫3能够使对接环4与外护筒2之间进行密封连接,从而能够使两个外护筒2之间进行密封连接,能够防止外护筒2外部的水进入外护筒2内部,同时两个外护筒2之间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水下桩基施工的双护筒结构,包括内护筒(1)以及套设在该内护筒(1)外部的外护筒(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筒(2)为相互对接的上下两个,所述外护筒(2)的内部开设有空心槽(21),所述外护筒(2)上下两侧均开设有第二抽水孔(22),所述外护筒(2)的内壁竖直开设有溢水孔(23),并且所述第二抽水孔(22)、溢水孔(23)均与所述空心槽(21)相通,两个所述外护筒(2)之间共同设置有对接环(4),所述对接环(4)上下两侧的位置均开设有环形嵌入槽(41),两个所述外护筒(2)相对的一端通过所述环形嵌入槽(41)与所述对接环(4)嵌入连接,所述内护筒(1)为相互连接的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内护筒(1)的两端均分别设置有外卡槽(11)与内卡槽(12),两个所述内护筒(1)之间通过所述外卡槽(11)与内卡槽(12)相互嵌入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下桩基施工的双护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环(4)的外表面中心位置开设有定位孔(43),并且所述内护筒(1)通过所述定位孔(43)与所述对接环(4)贯穿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下桩基施工的双护筒结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非郭子飞余自勇尹太龙康康侯云东毛纹丁刘吉宏胡夏平王旭王丽君童翰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