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能上滑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13868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22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可吸能上滑轨,属于汽车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包括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所述减震组件包括下轨道、上轨道、变形折叠部件和第二折叠零件,所述下轨道呈水平设置,所述上轨道设置在下轨道侧端与下轨道滑动配合,所述上轨道设置有两个,所述变形折叠部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轨道相互靠近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折叠零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轨道相互靠近的两端连接,其作用在于,车辆行驶时出现急刹等情况下,变形折叠部件和第二折叠零件受冲击力折叠,通过形变吸收能量,增加装置吸收能量的时间,减少乘员受到的伤害,保证乘员的安全。保证乘员的安全。保证乘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吸能上滑轨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防护
,具体是涉及可吸能上滑轨。

技术介绍

[0002]追尾碰撞是交通事故中较为常见的事故形式,乘员在追尾碰撞事故中的主要损伤形式为挥鞭伤。挥鞭伤是指在追尾事故中乘员的颈部的挥鞭运动造成的损伤。具体而言,乘员的躯干在座椅靠背的作用下向前运动,而此时乘员的头部缺少约束。因此,乘员的颈部会大幅后仰,而后的回弹过程则会使颈部再次前伸,颈部的激烈变化很容易导致损伤。
[0003]如公开号为CN204095590U的专利涉及车辆以及所述车辆的防挥鞭伤的座椅组件和吸能装置,所述车辆包括:车体,车体具有地板;下滑轨,下滑轨固定在地板上;上滑轨,上滑轨沿前后方向可移动的设在下滑轨上;座椅,座椅固定在上滑轨上;活塞壳体和活塞杆,活塞杆的一部分伸入活塞壳体内,活塞杆与活塞壳体限定出容纳腔,容纳腔内填充有吸能物质,吸能物质包括无机盐溶液和经过憎水处理的纳米多孔件,活塞壳体和活塞杆中的一个固定在上滑轨上,活塞壳体和活塞杆中的另一个固定在下滑轨上,活塞壳体和活塞杆中的一个位于活塞壳体和活塞杆中的另一个前面;和密封圈,密封圈设在活塞杆和活塞壳体之间,该装置使用流体能量吸收机构,安装成本高且组装可行性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可吸能上滑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在急刹或追尾时,乘员受惯性影响,颈部容易受伤的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可吸能上滑轨,包括减震组件,所述减震组件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所述减震组件包括下轨道、上轨道、变形折叠部件和第二折叠零件,所述下轨道呈水平设置,所述上轨道设置在下轨道侧端与下轨道滑动配合,所述上轨道设置有两个,所述变形折叠部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轨道相互靠近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折叠零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轨道相互靠近的两端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减震组件中其中一个所述上轨道上设置有锁释放杆,所述上轨道上开设有锁孔,所述上轨道上设置有轨道锁,所述轨道锁穿过锁释放杆和上轨道上开设的锁孔,所述变形折叠部件的一端与锁释放杆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锁孔设置有多个。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两个上轨道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安装有坐垫连接头,两个所述坐垫连接头上均衔接有坐垫组件。
[0009]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10]其一,本技术使用时,车辆行驶时出现急刹等情况下,变形折叠部件和第二折叠零件受冲击力折叠,通过形变吸收能量,增加装置吸收能量的时间,减少乘员受到的伤害,保证乘员的安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行驶时急刹车或者追尾时,乘员受惯性而颈部受伤的问题,且安装简单方便,实用性强。
[0011]其二,本技术使用时,通过轨道锁将变形折叠部件与上轨道连接起来,长时间驾驶后,变形折叠部件可能会老化磨损,通过解除轨道锁,方便更换新的变形折叠部件,保证装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的第一侧视图;
[0014]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侧视图;
[0015]图4为本技术正常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和座椅角度示意图;
[0016]图5为本技术急刹后的结构示意图和座椅角度示意图。
[0017]图中标号为:
[0018]减震组件1,下轨道11,上轨道12,锁释放杆121,锁孔122,轨道锁123,坐垫连接头124,坐垫组件125,变形折叠部件13,第二折叠零件14。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参照图1至图5可知,本技术提供了可吸能上滑轨,包括减震组件1,所述减震组件1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所述减震组件1包括下轨道11、上轨道12、变形折叠部件13和第二折叠零件14,所述下轨道11呈水平设置,所述上轨道12设置在下轨道11侧端与下轨道11滑动配合,所述上轨道12设置有两个,所述变形折叠部件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轨道12相互靠近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折叠零件14 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轨道12相互靠近的两端连接,其作用在于,车辆行驶时出现急刹等情况下,变形折叠部件13和第二折叠零件14受冲击力折叠,通过形变吸收能量,增加装置吸收能量的时间,减少乘员受到的伤害,保证乘员的安全。
[0022]具体地,所述减震组件1中其中一个所述上轨道12上设置有锁释放杆121,所述上轨道12上开设有锁孔122,所述上轨道12上设置有轨道锁123,所述轨道锁123 穿过锁释放杆121和上轨道12上开设的锁孔122,所述变形折叠部件13的一端与锁释放杆121连接,其作用在于,通过轨道锁123将变形折叠部件13与上轨道12连接起来,长时间驾驶后,变形折叠部件13可能会老化磨损,通过解除轨道锁123,方便更换新的变形折叠部件13,保证装置的安全性。
[0023]具体地,所述锁孔122设置有多个,其作用在于,通过不同的锁孔122可以调整两个上轨道12之间的距离,方便装置对不同的座椅进行安装,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
[0024]具体地,所述两个上轨道12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安装有坐垫连接头124,两个所述坐垫连接头124上均衔接有坐垫组件125,其作用在于,使用时将两个坐垫组件125安装在座椅的下方,当车辆急刹时,一个所述上轨道12固定在下轨道11上,另一个所述上轨道12受力移动,两个所述上轨道12相互靠近,坐垫组件125倾斜并旋转,增加缓冲的角度,保证上轨道12的正常移动,且坐垫和靠背的角度固定不变,坐垫倾斜会导致靠背向后倾斜,防止坐垫推动乘员,产生损伤。
[002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本技术在使用时,将下轨道11安装在车座椅的下方,将座椅底部的四角安装在四个所述坐垫组件125上,当车辆行驶过程中发生急刹,受惯性影响,上轨道12会沿车辆运动方向运动,通过轨道锁123将一个所述上轨道12固定住,另一个上轨道12运动且两个上轨道12相互靠近,通过变形折叠部件13和二次折叠零件的变形吸收上轨道12运动的力,起到保护乘员的作用。
[002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可吸能上滑轨,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震组件(1),所述减震组件(1)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所述减震组件(1)包括下轨道(11)、上轨道(12)、变形折叠部件(13)和第二折叠零件(14),所述下轨道(11)呈水平设置,所述上轨道(12)设置在下轨道(11)侧端与下轨道(11)滑动配合,所述上轨道(12)设置有两个,所述变形折叠部件(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轨道(12)相互靠近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折叠零件(1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上轨道(12)相互靠近的两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能上滑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1)中其中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尚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一汽富晟李尔汽车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