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变压缩比活塞组件,包括活塞体、用于与连杆配合的活塞座以及连接于活塞体和活塞座之间的气流驱动组件,所述活塞具有底部开口的腔室,所述活塞座适形轴向滑动安装于活塞体的腔室内,所述气流驱动组件包括同轴转动配合安装于活塞体腔室内的旋转体以及气流控制件,所述旋转体具有螺纹段且该螺纹段与活塞座螺纹传动配合,所述气流控制件用于引导活塞缸内外气流流动以驱动旋转体转动,进而驱动活塞座相对活塞体轴向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气流控制件以高压气流为动力源驱动活塞座相对活塞体轴向运动时,改变发动机的压缩比;其中改变压缩比的所有结构均集成于活塞组件上,简化了整个结构,无需增设其他驱动结构。无需增设其他驱动结构。无需增设其他驱动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压缩比活塞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
,特别涉及一种可变压缩比活塞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汽车上可变压缩比的发动机,通常是通过多连杆式机构实现的,其是通过连续改变发动机活塞上止点位置,进而改变发动机压缩比,以满足不同发动机负荷需求,现有的多连杆式可变压缩比机构一般由活塞、曲轴和具有偏心轮的偏心轴,以及转动于曲轴曲柄销上的调节连杆,铰接于该调节连杆的两端,并分别与活塞及偏心轴铰接相连的执行连杆和驱动连杆构成。在偏心轴的转动下,通过多连杆结构的联动可使得活塞的上止点发生变化,从而可实现压缩比的改变。该结构需要额外曲轴上安装偏心轮以及多连杆结构,增大了发动机箱体内的空间布局难度,同时也使得发动机内部结构复杂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变压缩比活塞组件,该装置通过活塞组件的自身轴向尺寸的变化改变发动机的压缩比,无需在发动机箱体内布置凸轮以及多连杆结构,降低了发动机箱体内的空间布局难度。
[0004]本专利技术的可变压缩比活塞组件,包括活塞体、用于与连杆配合的活塞座以及连接于活塞体和活塞座之间的气流驱动组件,所述活塞具有底部开口的腔室,所述活塞座适形轴向滑动安装于活塞体的腔室内,所述气流驱动组件包括同轴转动配合安装于活塞体腔室内的旋转体以及气流控制件,所述旋转体具有螺纹段且该螺纹段与活塞座螺纹传动配合,所述气流控制件用于引导活塞缸内外气流流动以驱动旋转体转动,进而驱动活塞座相对活塞体轴向运动。
[0005]进一步,所述活塞体上端面开设有装配通孔,所述旋转体单自由度密封转动配合安装于装配通孔内,所述旋转体上端面设有多个周向分布的上螺旋孔、所述旋转体位于活塞体腔室顶部与活塞座之间的区域外圆设有多个周向分布的下螺旋孔,所述旋转体内设有主通道,所述上螺旋孔和下螺旋孔与主通道连通,所述上螺旋孔和下螺旋孔的旋向相反,所述气流控制件包括密封外套于旋转体上的密封滑套,所述密封滑套可被驱动轴向滑动进而密封或打开下螺旋孔,以使得活塞缸内气流经下螺旋孔喷出或使得外部气流经上螺旋孔喷至活塞缸内进而驱动旋转件正反转。
[0006]进一步,所述密封滑套为磁套,所述气流控制件还包括电磁铁,所述电磁铁镶嵌于活塞座的上端面并位于密封滑套轴向正下方,用于驱动密封滑套轴向滑动以打开或密封下螺旋孔。
[0007]进一步,所述装配通孔为由上至下依次变大的两级阶梯孔,所述旋转体上端适形转动配合安装于装配孔小径段以及中径段内,所述装配通孔的大径段内密封安装有下盖板,所述下盖板将旋转体的上端封装于装配通孔内,所述下盖板中部具有供旋转体下端穿出的过孔。
[0008]进一步,所述旋转体的上端面与活塞体上端面平齐。
[0009]进一步,所述活塞座上开设有气流通孔,所述气流通孔使得位于活塞座上下方的空间连通。
[0010]进一步,所述活塞座底部安装有用于与发动机连杆转动配合的活塞销。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2]本专利技术中当气流控制件驱动活塞座相对活塞体轴向运动时,活塞座相对发动机连杆位置不变,活塞体相对发动机连杆轴向运动,进而改变活塞上止点位置,改变发动机的压缩比;其中改变压缩比的所有结构均集成于活塞组件上,简化了整个结构,另外也减小了相应结构的占用空间,不改变原始发动机的空间布局结构;而且该结构利用不同冲程时的气流流动驱动旋转体运动,进而改变压缩比,无需增设其他驱动结构,旋转体整个驱动系统不受高温影响,更利于将改变压缩比的相应结构集成于温度较高的活塞组件上,使得整个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不受高温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门踏板线性控制装置,包括活塞体1、用于与连杆配合的活塞座2以及连接于活塞体1和活塞座2之间的气流驱动组件,所述活塞具有底部开口的腔室,所述活塞座2适形轴向滑动安装于活塞体1的腔室内,所述气流驱动组件包括同轴转动配合安装于活塞体1腔室内的旋转体3以及气流控制件,所述旋转体具有螺纹段且该螺纹段与活塞座2螺纹传动配合,所述气流控制件用于引导活塞缸内外气流流动以驱动旋转体转动,进而驱动活塞座2相对活塞体1轴向运动。
[0017]此处的适形含义为活塞座2外轮廓与活塞体1腔室内轮廓适配,本实施例中活塞座2外轮廓与活塞体1腔室均为圆柱结构,结合图1所示,活塞座2可相对活塞体1轴向滑动,其中活塞体1与发动机连杆转动配合,其中气流控制件可在不同的冲程过程引导活塞缸内外的气流流动,例如在压缩冲程中引导活塞缸气流喷出,在吸气冲程中,引导外部气流吸入活塞缸,通过气流的流动驱动活塞座2相对活塞体1轴向移动;气流具体的驱动方式可以为直线驱动活塞座2相对活塞体1轴向移动,或者也可通过气流冲击叶片转动的方式,将叶片的转动运动转化为活塞座2相对活塞体1轴向直线移动;当气流控制件驱动活塞座2相对活塞体1轴向运动时,活塞座2相对发动机连杆位置不变,活塞体1相对发动机连杆轴向运动,进而改变活塞上止点位置,改变发动机的压缩比;其中改变压缩比的所有结构均集成于活塞组件上,简化了整个结构,另外也减小了相应结构的占用空间,不改变原始发动机的空间布局结构;而且该结构利用不同冲程时的气流流动驱动旋转体3运动,进而改变压缩比,无需增设其他驱动结构,旋转体3整个驱动系统不受高温影响,更利于将改变压缩比的相应结构集成于温度较高的活塞组件上,使得整个结构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不受高温的影响。
[0018]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塞体1上端面开设有装配通孔,所述旋转体3单自由度密封转
动配合安装于装配通孔内,所述旋转体3上端面设有多个周向分布的上螺旋孔4、所述旋转体3位于活塞体1腔室顶部与活塞座2之间的区域外圆设有多个周向分布的下螺旋孔5,所述旋转体3内设有主通道6,所述上螺旋孔4和下螺旋孔5与主通道6连通,所述上螺旋孔4和下螺旋孔5的旋向相反,所述气流控制件包括密封外套于旋转体3上的密封滑套7,所述密封滑套7可被驱动轴向滑动进而密封或打开下螺旋孔5,以使得活塞缸内气流经下螺旋孔5喷出或使得外部气流经上螺旋孔4喷至活塞缸内进而驱动旋转件正反转。
[0019]结合图2所示,图2中为沿着下螺旋孔5轴线的剖视图,其中各个螺旋孔以活塞体1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个螺旋孔斜向开设,主通道6同轴开设于活塞体1内,各个螺旋孔在逆时针方向弯曲,螺旋孔的个数可依据实际工况进行调整,相应的上螺旋孔4的旋向与图2中的相反,活塞体1可以为上下两半式结构焊接拼接形成以简化制造工艺;密封滑套7可通过气动、液压或者采用电机驱动,密封滑套7的驱动时机应配合发动机的冲程,以使得在特定冲程过程中打开下螺旋孔5;在压缩冲程时,活塞缸内气压受压变大,打开下螺旋孔5,此时活塞缸内的气流受压经过上螺旋孔4、主通道6从下螺旋孔5喷出,喷出的气体对旋转体3具有周向的驱动力,进而驱动旋转体3正转,由于活塞缸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压缩比活塞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体、用于与连杆配合的活塞座以及连接于活塞体和活塞座之间的气流驱动组件,所述活塞具有底部开口的腔室,所述活塞座适形轴向滑动安装于活塞体的腔室内,所述气流驱动组件包括同轴转动配合安装于活塞体腔室内的旋转体以及气流控制件,所述旋转体具有螺纹段且该螺纹段与活塞座螺纹传动配合,所述气流控制件用于引导活塞缸内外气流流动以驱动旋转体转动,进而驱动活塞座相对活塞体轴向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压缩比活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体上端面开设有装配通孔,所述旋转体单自由度密封转动配合安装于装配通孔内,所述旋转体上端面设有多个周向分布的上螺旋孔、所述旋转体位于活塞体腔室顶部与活塞座之间的区域外圆设有多个周向分布的下螺旋孔,所述旋转体内设有主通道,所述上螺旋孔和下螺旋孔与主通道连通,所述上螺旋孔和下螺旋孔的旋向相反,所述气流控制件包括密封外套于旋转体上的密封滑套,所述密封滑套可被驱动轴向滑动进而密封或打开下螺旋孔,以使得活塞缸内气流经下螺旋孔喷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艳红,薛向明,高志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佳瑞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