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槽孔内胶圈的装配方法和装配夹具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3312108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7 0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多槽孔内胶圈的装配方法和装配夹具,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其装配方法包括1)在轴上的轴孔内套入胶圈,形成待装配件;2)将待装配件置于过渡套筒上的过渡孔内,通过过渡孔的孔壁对胶圈施加挤压力,将胶圈完全挤压至轴孔内,并使胶圈与轴孔的孔壁完全贴合,形成过渡处理件;3)对过渡处理件进行冷冻处理,使得胶圈在轴孔内定型;4)冷冻处理完成后,将待装配件从过渡孔内取出,装入轴套座上的装配孔内,完成待装配件与轴套座的装配;过渡套筒上过渡孔的孔径小于轴套座上装配孔的孔径。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配方法胶圈不会出现磨损、错位的现象,同时也不会出现由于胶圈磨损或错位导致返工的情况。或错位导致返工的情况。或错位导致返工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槽孔内胶圈的装配方法和装配夹具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加工
,涉及装配技术,具体为多槽孔内胶圈的装配方法和装配夹具。

技术介绍

[0002]参见图1,沿轴的轴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6个轴孔,在装配时需要在每个轴孔内套入胶圈,再将装有胶圈的轴与轴套座进行装配。但是在装配时由于轴的轴径与轴套座上的装配孔的孔径相差较小,将轴装入装配孔内时,由于胶圈处于自由状态下,在装配时,胶圈会与装配孔的孔壁产生摩擦,将胶圈磨损、破裂;同时在装配孔的孔壁上设置有多个卡槽,在轴与轴套座装配时,胶圈会被卡槽槽口的台阶卡住,导致胶圈部分或全部脱离轴上的轴孔,产生错位;任何一个胶圈被磨损或产生错位都需要将轴退出装配孔,进行重新装配。现有技术中主要是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才能将套有胶圈的轴装入轴套座上的装配孔内,胶圈的磨损、错位现象很难避免,导致产品返工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在将套有胶圈的轴装入轴套座上的装配孔内时,胶圈容易被磨损或错位,导致产品返工率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多槽孔内胶圈的装配方法和装配夹具。
[0004]本专利技术的用于轴孔内胶圈定型的专用过渡套筒,过渡套筒上的过渡孔的孔壁光滑,不会将胶圈磨损,本专利技术将套有胶圈的轴先装入过渡套筒上的过渡孔内,形成过渡处理件,将过渡处理件进行冷冻处理,胶圈被过渡套筒挤压定型,冷冻后使得胶圈的横截面形状有“O”型结构定型为与过渡孔的横基面形状吻合的矩形结构,冷冻处理后轴从过度套筒上的过渡孔内取出,再将装有定型后胶圈的轴装入轴套座的装配孔内,由于胶圈已经定型好,完全置于轴孔内,与轴孔的孔壁完全贴合,在与轴套座装配时不会被装配孔的孔壁磨损或卡槽槽口的台阶卡住,不需要再返工;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多槽孔内胶圈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1)在轴上的轴孔内套入胶圈,形成待装配件;
[0007]2)将待装配件置于过渡套筒上的过渡孔内,通过过渡孔的孔壁对胶圈施加挤压力,将胶圈完全挤压至轴孔内,并使胶圈与轴孔的孔壁完全贴合,形成过渡处理件;
[0008]3)对过渡处理件进行冷冻处理,使得胶圈在轴孔内定型;
[0009]4)冷冻处理完成后,将待装配件从过渡孔内取出,装入轴套座上的装配孔内,完成待装配件与轴套座的装配;
[0010]所述过渡套筒上过渡孔的孔径小于轴套座上装配孔的孔径。
[0011]进一步限定,所述步骤4)具体为:冷冻处理完成后,将待装配件从过渡孔内取出,在待装配件上或装配孔的孔壁上涂覆润滑油,再将待装配件装入轴套座上的装配孔内,完成待装配件与轴套座的装配。
[0012]进一步限定,所述冷冻处理的温度范围为

180℃~

200℃;冷冻处理时间为10s~20s。
[0013]进一步限定,所述过渡套筒上过渡孔的孔壁为完全光滑的表面。
[0014]进一步限定,所述过渡套筒上过渡孔的一端开口处设置有倒角。
[0015]进一步限定,所述倒角的角度为120
°‑
150
°

[0016]进一步限定,所述过渡套筒上过渡孔的孔径比轴套座上装配孔的孔径小0.02
㎜‑
0.1


[0017]基于上述多槽孔内胶圈的装配方法形成的多槽孔内胶圈的装配夹具,包括过渡套筒,所述过渡套筒沿轴向设置有过渡孔,所述过渡孔的一端部开口处设置有倒角。
[0018]进一步限定,所述倒角的角度为120
°‑
150
°
;所述过渡孔的孔径小于装配孔的孔径。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
[0020]1、本专利技术多槽孔内胶圈的装配方法,其将待装配件置于过渡套筒上的过渡孔内,通过过渡孔的孔壁对胶圈进行挤压,将胶圈完全及压至轴孔内,并使胶圈与轴孔的孔壁完全贴合,形成过渡处理件,对过渡处理件进行冷冻处理,使得胶圈在轴孔内定型;通过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能够使得胶圈完全置于轴孔内,将胶圈由自由状态下横截面为“O”型的结构定型成为与轴孔横截面吻合的矩形结构,使得轴与轴套座上的装配孔进行装配时,胶圈不会与装配孔的孔壁产生摩擦,同时由于胶圈完全置于轴孔内,装配孔孔壁上的卡槽槽口处的台阶也不会将胶圈卡住,胶圈不会出现磨损、错位的现象,同时也不会出现由于胶圈磨损或错位导致返工的情况。
[0021]2、在将待装配件上与轴套座进行装配之前,在待装配件上或装配孔的孔壁上涂覆润滑油,减小装配时待装配件与装配孔的孔壁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装配件与装配孔的孔壁之间更顺滑,方便装配。
[0022]3、过渡套筒上过渡孔的孔壁为完全光滑的表面,完全光滑的表面能够方便轴与过渡套筒上过渡孔进行装配,防止在装配的过程中过渡套筒上过渡孔的孔壁对胶圈产生摩擦。
[0023]4、过渡套筒上过渡孔的一端部开口为顶部大、底部小的锥形口。锥形口能够使得轴能够更加顺利的装入过渡套筒上过渡孔内。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多槽孔内胶圈装配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过度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过度套筒与轴的连接示意图;
[0027]图4为利用本专利技术的装配方法形成的胶圈与轴的装配图;
[0028]图5为轴套座与轴的装配图;
[0029]其中,1

轴,101

轴孔,2

胶圈,3

过渡套筒,4

轴套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地解释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
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
[0031]实施例1
[0032]本实施例多槽孔内胶圈的装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33]1)参见图1,在轴1上沿轴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6个轴孔101,在每个轴孔101内套入胶圈2,使得轴1与6个胶圈2共同组成待装配件;
[0034]2)参见图3,将待装配件置于过渡套筒3上的过渡孔内,使得过渡孔的孔壁与轴4的外壁完全贴合,通过过渡孔的孔壁对6个胶圈2施加挤压力,将6个胶圈2完全挤压至轴孔101内,并使胶圈2的外表面与轴孔101的孔壁完全贴合,形成过渡处理件;
[0035]3)参见图4,将过渡处理件置于温度为

196℃的冷冻箱内进行冷冻处理,冷冻处理时间为15s;使得胶圈2在轴孔101内定型,由自由状态下横截面为“O”型的结构变为与轴孔101的横截面形状相吻合的矩形机构;
[0036]4)参加图5,冷冻处理完成后,将待装配件从过渡孔内取出,在待装配件上轴1的外壁上涂覆润滑油,再将待装配件装入轴套座4上的装配孔内,完成待装配件与轴套座4的装配。
[003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还可以在装配孔的孔壁上涂覆润滑油,或在装配孔的孔壁上以及轴1的外壁上均涂覆润滑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槽孔内胶圈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在轴(1)上的轴孔(101)内套入胶圈(2),形成待装配件;2)将待装配件置于过渡套筒(3)上的过渡孔内,通过过渡孔的孔壁对胶圈(2)施加挤压力,将胶圈(2)完全挤压至轴孔(101)内,并使胶圈(2)与轴孔(101)的孔壁完全贴合,形成过渡处理件;3)对过渡处理件进行冷冻处理,使得胶圈(2)在轴孔(101)内定型;4)冷冻处理完成后,将待装配件从过渡孔内取出,装入轴套座(4)上的装配孔内,完成待装配件与轴套座(4)的装配;所述过渡套筒(3)上过渡孔的孔径小于轴套座(4)上装配孔的孔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槽孔内胶圈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具体为:冷冻处理完成后,将待装配件从过渡孔内取出,在待装配件上或装配孔的孔壁上涂覆润滑油,再将待装配件装入轴套座(4)上的装配孔内,完成待装配件与轴套座(4)的装配。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槽孔内胶圈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冻处理的温度范围为

180℃~

200℃;冷冻处理时间为10s~20s。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巍赵晓哲周华勇李乐坤梁钦禄成普霞王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