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9673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6 23:30
本玻璃是搭载于车辆的玻璃,具备玻璃构件、设于所述玻璃构件的规定区域的着色陶瓷层、具有俯视下与所述着色陶瓷层相接的1条以上的边的信息获取用开口部、以及与所述开口部重合的同时向所述各边的外侧延伸而与所述着色陶瓷层重合的板状构件,所述边包含所述玻璃搭载于车辆时成为上侧的上边,所述上边的外侧的所述着色陶瓷层与所述板状构件的重合量为3.5mm以上。3.5mm以上。3.5mm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玻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玻璃。

技术介绍

[0002]近年,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等为目的,开发了自动向前行驶的车辆和具有避免与行人相撞的功能的车辆。这些车辆例如在车内搭载可见光相机或红外线传感器等信息设备、并介由车玻璃(例如,前窗玻璃等)进行路况等信息的收发(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0003]信息的收发例如可通过设在形成于玻璃的车内侧面的着色陶瓷层上的开口部来进行。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2011

5108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但是,着色陶瓷层的影响会使得开口部内的玻璃的透视变形加剧,有时会导致信息设备的信息获取性能下降。
[0008]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问题完成的专利技术,其目的是提供信息设备收发信息的开口部内的透视变形得以减少的玻璃。
[0009]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10]本玻璃是搭载于车辆的玻璃,具备玻璃构件、设于所述玻璃构件的规定区域的着色陶瓷层、具有俯视下与所述着色陶瓷层相接的1条以上的边的信息获取用开口部、以及与所述开口部重合的同时向所述各边的外侧延伸而与所述着色陶瓷层重合的板状构件,所述边包含所述玻璃搭载于车辆时成为上侧的上边,所述上边的外侧的所述着色陶瓷层与所述板状构件的重合量为3.5mm以上。
[0011]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2]根据所公开的一实施方式,可提供信息设备收发信息的开口部内的透视变形得以减少的玻璃。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例示实施方式1的玻璃的俯视图。
[0014]图2是例示实施方式1的玻璃的放大图。
[0015]图3是例示实施方式2的玻璃的放大图。
[0016]图4是实施方式1和2的变形例中的开口部近旁的部分放大图。
[0017]图5是评价用玻璃的俯视图。
[0018]图6是评价用玻璃的截面图。
[0019]图7是对透视变形的评价进行说明的图(之1)。
[0020]图8是对透视变形的评价进行说明的图(之2)。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专利技术的形态进行说明。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图中有时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而对尺寸和形状进行了部分夸张表示。
[0022]以下,以车辆用前窗玻璃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本实施方式中的玻璃除了用于车辆用前窗玻璃以外,还适用于例如侧窗玻璃、后窗玻璃等窗玻璃。又,本实施方式的玻璃也可被配置在和以往配置窗玻璃的区域不同的区域,例如立柱或保险杠上。
[0023]另外,以下说明中,俯视是指从玻璃的主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玻璃的规定区域,平面形状是指从玻璃的主表面的法线方向看到的玻璃的规定区域的形状。
[0024]〈实施方式1〉
[0025]图1是例示实施方式1的玻璃的俯视图,示意性地示出将玻璃板112侧朝向纸面前方侧配置的情形。图2是例示实施方式1的玻璃的放大图,具体来讲,图2(a)是图1的开口部13近旁的放大图,图2(b)是沿图2(a)的A

A线的截面图。
[0026]图1及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了实际的弯曲形状来图示了玻璃10。
[0027]如图1及图2所示,玻璃10是搭载于车辆的玻璃,具备玻璃构件11、着色陶瓷层12、开口部13、板状构件14和粘接层15。开口部13以平面形状看为等腰梯形的情形例示。
[0028]以下的说明中,符号111为玻璃构件11的上缘部,符号112为下缘部,符号113为左缘部,符号114为右缘部。这里,在将玻璃10安装于右舵车的情况下,上缘部是指车辆的顶棚侧的缘部,下缘部是指引擎室侧的缘部,左缘部是指副驾席侧的缘部,右缘部是指驾驶席侧的缘部。
[0029]玻璃构件11是作为车外侧玻璃板的玻璃板111和作为车内侧玻璃板的玻璃板112之间具有中间膜113的夹层玻璃。玻璃板112与玻璃板111对向,介以中间膜113被固定于玻璃板111上。中间膜113可由多层中间膜形成。
[0030]着色陶瓷层12设于玻璃构件11的规定区域。着色陶瓷层12例如可设于玻璃板112的车内侧的面112a上。着色陶瓷层12也可以设于玻璃板112的车内侧的面112a及玻璃板111的车内侧的面上。玻璃构件11上划定了JIS标准R3212(2015)中规定的试验区域A,着色陶瓷层12被配置于俯视下比试验区域A更靠外侧的位置。玻璃板112的车内侧的面112a是玻璃10的主表面。
[0031]着色陶瓷层12例如包括沿玻璃构件11的上缘部111形成的区域121、沿下缘部112形成的区域122、沿左缘部113形成的区域123、沿右缘部114形成的区域124、以及俯视下由区域121向玻璃构件11的中央侧突出的突出部125。突出部125的平面形状例如为等腰梯形、四边形、扇形、半圆形等。
[0032]着色陶瓷层12是不透明的层,例如为黑色,但如果可见光透射率或紫外线透射率低,则不限定为黑色。由于不透明的着色陶瓷层12存在于玻璃构件11上,因此可抑制将玻璃构件11的周缘部保持于车体的聚氨酯等树脂或将卡合设备的托架贴附于玻璃构件11的粘接构件等因紫外线照射而导致的劣化。
[0033]着色陶瓷层12可通过例如利用丝网印刷等将包含含有黑色颜料的熔融性玻璃料
的陶瓷色浆涂布在玻璃板上并进行烧成来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0034]着色陶瓷层12的厚度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下。
[0035]开口部13是通过可见光相机或照度传感器等处理可见光的信息设备或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光探测和测距)等处理红外光(例如,波长905nm或1550nm)的信息设备发送和/或接收信息而获取信息的区域。即,将玻璃10搭载于车辆时,能够将信息设备配置在开口部13的车内侧。
[0036]开口部13内的玻璃10的可见光透射率优选在70%以上。如果在该范围内,则可提高可见光相机等处理可见光的信息设备的信息获取性能。另外,优选开口部13内的玻璃10的波长905nm的光的透射率在90%以上或波长1550nm的光的透射率在80%以上。如果在该范围内,则可提高LiDAR等处理红外光(例如,波长905nm或1550nm)的信息设备的信息获取性能。透射率是根据JIS R3106(1998)中规定的测定方法测定的分光透射率。
[0037]开口部13具备与着色陶瓷层12相接的4条边。具体是开口部13包含玻璃10搭载于车辆时成为上侧(上缘部111侧)的上边13a、夹住开口部13而与上边13a对向的下边13b、与上边13a及下边13b的一端连接的侧边13c、以及与上边13a及下边13b的另一端连接的侧边13d。
[0038]图1及图2的例子中,开口部13的平面形状为等腰梯形,但并不限定于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玻璃,所述玻璃是搭载于车辆的玻璃,具备玻璃构件、设于所述玻璃构件的规定区域的着色陶瓷层、具有俯视下与所述着色陶瓷层相接的1条以上的边的信息获取用开口部、以及与所述开口部重合的同时向所述各边的外侧延伸而与所述着色陶瓷层重合的板状构件,所述边包含所述玻璃搭载于车辆时成为上侧的上边,所述上边的外侧的所述着色陶瓷层与所述板状构件的重合量为3.5mm以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其中,所述边包含将所述玻璃搭载于车辆时夹住所述开口部而与所述上边对向的下边,所述下边的外侧的所述着色陶瓷层与所述板状构件的重合量为3.5mm以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璃,其中,所述边包含将所述玻璃搭载于车辆时与所述上边和所述下边的至少一方连接的侧边,所述侧边的外侧的所述着色陶瓷层与所述板状构件的重合量为3.5mm以上。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玻璃,其中,所述板状构件介以粘接层被固定于所述玻璃构件及所述着色陶瓷层上,位于所述开口部内的所述粘接层的厚度为0.1mm以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玻璃,其中,所述粘接层含有选自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乙烯

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类树脂、环烯烃聚合物树脂、离聚物树脂、有机硅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的至少1种以上的材料。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玻璃,其中,所述板状构件的依据AS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定金骏介永井久仁子F
申请(专利权)人:AGC玻璃欧洲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