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层共构立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093821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6 2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四层共构立体交通系统,包括:桥墩、公路桥梁、轨道梁、市政主道和管廊,所述桥墩包括多个;所述公路桥梁包括多个,且每个所述公路桥梁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桥墩的顶部;所述轨道梁包括多个,且每个所述轨道梁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桥墩的中部;所述市政主道设置在所述轨道梁的正下方;所述管廊设置在所述市政主道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所述公路桥梁和所述轨道梁均设置在所述桥墩上,且在桥墩的两个承重柱之间的地面上铺设市政主道,和在所述市政主道下方设置所述管廊,实现在一个土地投影范围内布置三种不同的交通模式和市政管道,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的综合利用效率。的综合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四层共构立体交通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四层共构立体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高架道路、轨道交通及综合管廊等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城市中稀缺的土地资源和不断增长的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的高架线路,不可避免的占用地面土地资源造成城市土地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层共构立体交通系统,以改善上述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四层共构立体交通系统,包括:桥墩、公路桥梁、轨道梁、市政主道和管廊,所述桥墩包括多个,且沿道路方向依次铺设在地面上;所述公路桥梁包括多个,且每个所述公路桥梁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桥墩的顶部;所述轨道梁包括多个,且每个所述轨道梁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桥墩的中部;所述市政主道设置在所述轨道梁的正下方;以及所述管廊设置在所述市政主道的下方,且位于地面的下方。
[0005]优选地,所述桥墩包括两个基础桩、两个承重柱、中横梁和上横梁,两个所述基础桩的顶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承重柱,两个所述承重柱之间设置有中横梁,所述中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承重柱的中部连接,所述两个承重柱的顶部设置有上横梁。
[0006]优选地,所述公路桥梁的端部设置在所述上横梁的上表面,所述轨道梁的端部设置在所述中横梁的上表面,所述市政主道设置在两个所述承重柱之间,所述管廊设置在两个所述基础桩之间。
[0007]优选地,所述上横梁的下表面设置有两个基础网立柱,且每个所述基础网立柱上均设置有电网支架,两个所述电网支架对称设置在所述轨道梁的正上方。
[0008]优选地,所述桥墩的一侧设置有候车装置,所述候车装置包括扶梯和候车台,所述扶梯的一端与地面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候车台连接,所述候车台设置在承重柱上,且所述候车台靠近所述轨道梁的一端设置有安全护栏。
[0009]优选地,所述桥墩的两侧均设置有市政辅道,所述市政辅道包括单向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且所述单向机动车道、所述自行车道和所述人行道沿远离所述桥墩的方向依次排布,且所述人行道的地面高度大于所述单向机动车道的地面高度。
[0010]优选地,所述桥墩上设置有第一照明机构、第二照明机构和第三照明机构,所述第一照明机构包括两个,且对称设置在上横梁的下表面的两侧,所述第一照明机构用于照亮市政辅道,所述第二照明机构设置在承重柱上,且位于候车台的上方,所述第三照明机构包括多个,且沿中横梁的轴向方向均匀设置在所述中横梁的下表面。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将所述公路桥梁和所述轨道梁均设置在所述桥墩上,且在桥墩的两个承重柱之间的地面上铺设市政主道,和在所述市政主道下
方设置所述管廊,实现在一个土地投影范围内布置三种不同的交通模式和市政管道即所述管廊,大大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土地资源综合效益。
[0012]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实施例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四层共构立体交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标记:1

管廊,2

桥墩,21

基础桩,22

承重柱,23

中横梁,24

上横梁,241

基础网立柱,3

市政主道,4

高速道路梁,5

候车台,6

市政辅道,7

轨道梁,8

扶梯,9

电网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18]实施例1
[001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四层共构立体交通系统,包括桥墩2、公路桥梁4、轨道梁7、市政主道3和管廊1,所述桥墩2包括多个,且沿道路方向依次铺设在地面上;所述公路桥梁4包括多个,且每个所述公路桥梁4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桥墩2的顶部;所述轨道梁7包括多个,且每个所述轨道梁7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桥墩2的中部;所述市政主道3设置在所述轨道梁7的正下方;以及所述管廊1设置在所述市政主道3的下方,且位于地面的下方。
[0020]在桥墩2的顶部搭设高速道路梁4,且由于所述上横梁24的长度大于两个所述承重柱22进而所述公路桥梁4的通勤宽度大于所述市政主道3,优选地,所述市政主道3为四车道双向通勤道路,所述公路桥梁4为八车道双向通勤道路,所述桥墩2通过中横梁23形成上腔
室和下腔室,上腔室用于铺设所述轨道梁7,进而实现运行电车或轻轨等公共交通工具,地面以下设置管廊1,用于承接位于所述桥墩1两侧的行人的跨越道路的需求,同时所述管廊1能够承接一定的商业需求,优选地,所述桥墩2的承重柱22上搭设有用于等候有轨电车的候车台5,且所述候车台5通过扶梯8与地面连接,同时优选地,由于所述上横梁24的长度大于两个所述承重柱22进而可以再两个所述承重柱22的两侧设置市政辅道6,进一步增加该交通系统的通勤效率,通过将所述公路桥梁4和所述轨道梁7均设置在所述桥墩2上,且桥墩2的两个所述承重柱22之间的地面上铺设市政主道3,并在所述市政主道3下方设置所述管廊1,进而实现在一个土地投影范围内布置三种不同的交通模式和市政管道即所述管廊1,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四层共构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桥墩(2),所述桥墩(2)包括多个,且沿道路方向依次铺设在地面上;公路桥梁(4),所述公路桥梁(4)包括多个,且每个所述公路桥梁(4)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桥墩(2)的顶部;轨道梁(7),所述轨道梁(7)包括多个,且每个所述轨道梁(7)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的所述桥墩(2)的中部;市政主道(3),所述市政主道(3)设置在所述轨道梁(7)的正下方;以及管廊(1),所述管廊(1)设置在所述市政主道(3)的下方,且位于地面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层共构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墩(2)包括两个基础桩(21)、两个承重柱(22)、中横梁(23)和上横梁(24),两个所述基础桩(21)的顶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承重柱(22),两个所述承重柱(22)之间设置有中横梁(23),所述中横梁(2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承重柱(22)的中部连接,所述两个承重柱(22)的顶部设置有上横梁(2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层共构立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路桥梁(4)的端部设置在所述上横梁(24)的上表面,所述轨道梁(7)的端部设置在所述中横梁(23)的上表面,所述市政主道(3)设置在两个所述承重柱(22)之间,所述管廊(1)设置在两个所述基础桩(21)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层共构立体交通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圣强张付宾李辉徐升桥杨喜文简方梁杨方迪杨申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