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9201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多个端子容纳孔;多个导电端子组,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端子容纳孔中,每一导电端子组包括一第一导电端子及一与第一导电端子相配合的第二导电端子,其中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二导接部、一第二对接部及一弹性臂,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一导接部,及一斜向地滑动导接第二对接部的第一对接部,弹性臂抵持第一对接部,以斜向施力于第一对接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当对接电子元件导接第一导电端子时,弹性臂对第一导电端子产生一个斜向的侧推力,该斜向的侧推力使得第一导电端子对第二导电端子始终具有一正压力,减少了所产生的阻抗,确保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接触良好。(*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电子行业中,很多电子组件通过电连接器相互连接,目前,业界普遍采用的一种电连 接器包括相互配合成一体的绝缘座体、绝缘盖体及组装于绝缘座体的容纳孔内的第一端子、 第二端子及压縮弹簧。其中所述第一、第二端子分别设置于所述压縮弹簧的两端,其接触端 分别露出于所述绝缘座体及所述绝缘盖体外,可将衔接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两端的讯号传 输。然而,这种电连接器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即由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简单地抵靠于所 述压縮弹簧的两端,将使得电流忽高忽低的传输,从而影响到通讯时讯号的稳定;另,所述 第一、第二端子分别设置于所述压縮弹簧的两端,为使所述压縮弹簧能弹性伸縮,所述绝缘 座体的容纳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所述压縮弹簧的容纳孔一般做得较大,然而这使得所 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接触不够紧密,使得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接触部位间的正向 力较小,所产生的阻抗较大,从而造成正常电流的传输受到影响。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讯讯号稳定且阻抗小的电连接器。本技术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第一对接电子元件与一第二对接电子元件,包括一 绝缘本体,其具有多个端子容纳孔;多个导电端子组,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端子容纳孔中, 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包括一第一导电端子及一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相配合的第二导电端子,其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一与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相导接的第二导接部、 一第二对接部 及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一与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相导接的第一导接部,及一 斜向地滑动导接所述第二对接部的第一对接部,所述弹性臂抵持所述第一对接部,以斜向施 力于所述第一对接部;藉此,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 对接电子元件及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电性连接时,所述弹性臂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 对接部产生一个斜向的侧推力,确保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导电端 子的所述第二对接部接触良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有一抵持所述第一对接部 的弹性臂,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及所述第 二对接电子元件电性连接时,所述弹性臂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对接部产生一个斜向的 侧推力,该斜向的侧推力使得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对接部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所 述第二对接部始终具有一正压力,减小了所产生的阻抗,确保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 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对接部接触良好,进而保持电流正常传输,提供清晰、 稳定的通讯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局部剖视示意图5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与第一对接电子元件和第二对接电子元件相导接的局部剖视示 意图6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与第一对接电子元件和第二对接电子元件相导接的情况下,导 电端子组中一导电端子的对接部设有沟槽,两导电端子形成两点接触的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电连接器作进一步阐述。 参照图1至图6,本技术电连接器1,用于电性连接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与第二对 接电子元件300,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加0具有多个第一接触区201,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 件300具有多个第二接触区301,所述电连接器1包括一绝缘本体2,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本 体2中的至少一导电端子组3及至少一锡球4,其中每一导电端子组3包括第一导电端子31 及第二导电端子32。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为板状体,其采用不易变形的塑料制成,所述绝缘 本体2设有至少一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组3的端子容纳孔21,所述端子容纳孔21贯穿所述绝 缘本体2上下表面。所述端子容纳孔21—侧壁设有一导引斜面22和一卡持部23,所述导引 斜面22邻近所述绝缘本体2的上表面。所述端子容纳孔21于与所述侧壁相对的另一侧壁呈 一阶梯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2于底端凹设有至少一锡球容纳孔24,每一锡球 容纳孔24对应连通一所述所述端子容纳孔21。如图3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刚性接触,在本实施例 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为非弹性片状体,没有任何的折弯,且在操作时所述非弹性片状体也 不会变形,所以材质机械特性的好坏就不是材质选择的重点,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可为高 导电率材料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的材质选择高导电率的纯红铜,因而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导电性能好。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包括一第一主体部311,由所述第 一主体部311 —端向下延伸设有一第一对接部312,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包括一第二主体部 321,由所述第二主体部321—端向上延伸设有一第二对接部322,所述第一对接部312上形 成一第一倾斜接触面313,所述第二对接部322上形成一第二倾斜接触面323,所述第一倾斜 接触面313及所述第二倾斜接触面323大致呈同一角度,且相对接触设置。所述第一倾斜接 触面313可大致呈一斜面也可大致呈一弧面,所述第二倾斜接触面323可大致呈一斜面也可 大致呈一弧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313和所述第二倾斜接触面323均大致 呈一斜面,这样使得所述第一对接部312与所述第二对接部322相互接触的面积较大,且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沿着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313,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沿着所述第二倾 斜接触面323相对移动时,不会造成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313和所述第二倾斜接触面323间 的相互刮伤,保证所述导电端子组3良好的电性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为这样的情形, 即所述第一对接部312上形成一第一倾斜接触面313,所述第二对接部322上形成一第二倾 斜接触面323,且第二倾斜接触面323上设有沟槽(未图示),所述第一对接部312与所述 第二对接部322形成两点接触;也可为这样的情形,即所述第二对接部322上形成一第二倾 斜接触面323,所述第一对接部312于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313上设有沟槽3121而形成两接 触点,所述第一对接部312与所述第二对接部322形成两点接触(如图6所示)等,均能达 到上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一对接部312末端处设有一第一端部314,所述第 二对接部322的末端处设有一第二端部324,所述第一端部314及所述第二端部324呈圆弧 状,利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沿着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313,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2沿着所 述第二倾斜接触面323相对移动时,不会造成所述第一倾斜接触面313和所述第二倾斜接触 面323间的相互刮伤,亦可保证所述导电端子组3良好的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自所述第一主体部311向上延伸设有露出所述绝缘本体2外以与所 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200的所述第一接触区201电性接触的第一导接部315,所述第一导电 端子31 —侧边设有一与所述绝缘本体2的导引斜面22相对应的接触斜面3150和一与所述绝 缘本体2的卡持部23相对应的卡止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电性连接一第一对接电子元件与一第二对接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具有多个端子容纳孔; 多个导电端子组,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端子容纳孔中,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组包括一第一导电端子及一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相配 合的第二导电端子,其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一与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相导接的第二导接部、一第二对接部及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一与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相导接的第一导接部,及一斜向地滑动导接所述第二对接部的第一对接部,所述弹性臂抵持所述第一对接部,以斜向施力于所述第一对接部; 藉此,当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对接电子元件及所述第二对接电子元件电性连接时,所述弹性臂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对接部产生一个斜向的侧推力,确保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的所述 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对接部接触良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德祥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