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9177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上开设的第一收容空间和第二收容空间之间设一抵制槽,且抵制槽与第二收容空间连通;一滑动盖,设一收容槽进入所述抵制槽;一驱动杆,至少有一转动部,以及有一推动部连接转动部,所述推动部推抵收容槽抵靠于抵制槽内一侧,且推动部轴心恰位于转动部轴心水平延伸面下方,推动部轴心与转动部轴心的连线与该水平延伸面呈至少0.5度以上的夹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由于推动部轴心恰位于转动部轴心的水平延伸面下方,且两轴心的连线与该水平延伸面呈至少0.5度以上的夹角,故驱动杆处于闭合时推动部抵住抵制槽形成向下的作用力,防止驱动杆反弹打开。(*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改进驱动杆的提供芯片模块插 置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业界普遍使用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主要用来提供与IC芯片导接,而驱 动电连接器与ic芯片导接所需的一驱动杆,其特点为驱动杆推动部与转动部在 同一轴心上,如图7所示,该电连接器包括基座1、移动板(未图示)及驱动杆3, 其中基座1的表面设有端子容腔11,并在表面后方设有一横向的枢接槽12,枢 接槽12在前侧槽壁中央处设有卡槽13,并在对应卡槽13的位置枢接槽12的后 侧槽壁设有卡制块14,卡制块14位于枢接槽12中,配合形成驱动杆3的防脱结 构,且该驱动杆3是用来驱动移动板(未图示)的L形杆体,在横向段31的选定 处弯折设有凸出部33,并恰在凸出部33的下方形成一卡制凹部34,用凸出部33 和卡制凹部34构成防脱卡制和推动移动板(未图示)的结构。如图7所示,采用卡制块14主要是与基座1的卡槽13配合,当驱动杆3扳开使移动 板(未图示)后移时,其下方的卡制凹部34受到卡制块14的侧向阻挡,这样驱动杆3在 打开状态下不会从侧面抽离脱落;当驱动杆3处于扣合状态时,其移动板(未图示)的侧 壁上设有的定位块可将驱动杆定位,但是当基座1对驱动杆3产生的向上作用力大于移动 板(未图示)对凸出部33产生的向下作用力时,驱动杆3受到向上的作用力容易旋转打 开,从而使移动板(未图示)相对于基座l后移,导致芯片模块的导电部与容纳于绝缘本 体中的端子脱离,无法进行电性连接。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改进驱动杆的提供芯 片模块导电部插置的零插入力电连接器,其可防止驱动杆在处于扣合状态时受到基 座向上的作用力而旋转打开,引起滑动盖相对绝缘本体后移进而导致芯片模块导电 部与绝缘本体中的端子脱离以至无法进行电性连接的问题。本技术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本体,该绝缘 本体上开设有多数第一收容空间和一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所述第二收容空 间之间设一抵制槽,所述抵制槽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连通;多数端子,分别对应收容于所 述第一收容空间; 一滑动盖,设在所述绝缘本体上,该滑动盖设有多数通孔对应所述多数 第一收容空间,且所述滑动盖设一收容槽进入所述抵制槽; 一驱动杆,至少具有一转动部, 所述转动部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由所述转动部延伸一连接杆,用以驱动转动部转动, 以及具有一推动部连接所述转动部,所述推动部推抵所述收容槽抵靠于所述抵制槽内一 侧,且所述推动部轴心恰位于所述转动部轴心的水平延伸面下方,所述推动部轴心与所述 转动部轴心的联机与该水平延伸面呈一夹角a,所述夹角a至少呈O. 5度以上,所述推动部选 择地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与所述抵制槽。本技术电连接器中,当芯片模块零插入力的穿过滑动盖的通孔后,通过下压所述 驱动杆的操作部使其带动推动部推动所述滑动盖相对所述绝缘本体前移,进而使芯片模块 与所述端子接触此时驱动杆处于扣合状态,这时所述绝缘本体对所述转动部产生一个向上 的作用力,所述滑动盖对所述推动部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又由于所述推动部轴心恰位 于所述转动部轴心的水平延伸面下方,且所述推动部轴心与所述转动部轴心的联机与该水 平延伸面呈一夹角a,所述夹角a至少呈0. 5度以上,故所述驱动杆在扣合状态时所述推动 部会抵住所述抵制槽形成一个向下的作用力,防止所述驱动杆反弹打开,避免所述滑动 盖相对所述绝缘本体后移,使芯片模块的导电部与所述绝缘本体中的端子保持电 性连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滑动盖另一视角的立体图4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驱动杆的俯视图; 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驱动杆的后视图7为现有电连接器驱动杆压卧状态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电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与图2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l,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l中 的多数端子(未图示),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一滑动盖2,以及驱动所述滑动盖2在所 述绝缘本体1上滑动的一驱动杆3,其中如图1与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上开设有多数第一收容空间11和一第二收容空 间12,且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之间设一抵制槽13,所述抵制槽 13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连通且于背向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的侧壁设一抵持面131,所 述第二收容空间12朝向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的侧壁凸设至少一挡块121,凹设至少一凹 部122,在本技术电连接器中设有两所述挡块121,恰好与所述抵制槽13的开口两端 相对,又由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朝向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的侧壁凹设两所述凹部122且 位于两所述挡块121之间。所述多数端子(未图示),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多数第一收容空间11,以与外部芯片 模块的导电部(未图示)接触导电。如图l、图3与图4所示,所述滑动盖2,罩设在所述绝缘本体l上,该滑动盖2设 有多数通孔21对应所述多数第一收容空间11,以使外部芯片模块的导电部(未图示)对 应穿过所述通孔21与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中的端子(未图示)接触,所述滑动盖 2设一收容槽22进入所述抵制槽13,其中所述收容槽22背向所述通孔21的侧壁延伸一 凸台223抵靠于所述抵持面131,且所述收容槽22朝向所述通孔21的侧壁凹设有两个容 置部221以收容两所述挡块121,以及于两所述容置部221之间凸设两凸块222对应进入 两所述凹部122,使所述绝缘本体1与所述滑动盖2更紧密的扣合。如图l、图4至图6所示,所述驱动杆3,至少具有一转动部31,且收容所述转动部 31的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处为圆弧形,以使所述转动部31在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2无晃 动的转动,以及具有一推动部32连接所述转动部31,其中所述转动部31于其中部凸设成 所述推动部32,且所述转动部31与所述推动部32是由一卡止部33连接,当所述驱动杆 3处于打开或闭合状态时,所述卡止部33被所述挡块121阻挡可防止所述驱动杆3侧向抽 离,当所述推动部32推抵所述收容槽22抵靠于所述抵制槽13内一侧时,所述推动部32 的轴心恰位于所述转动部31的轴心的水平延伸面下方,且所述推动部32轴心与所述转动 部31轴心的联机与该水平延伸面呈一夹角a,所述夹角a至少呈0. 5度以上,,此时所述推 动部32抵制于所述抵制槽13,另由所述转动部31垂直延伸一连杆34,用以驱动所述推 动部32推动所述滑动盖2相对所述绝缘本体1滑动,所述连杆34末端进一步延伸一操作 部35可方便的供使用者操作。本技术电连接器中,所述滑动盖2的一侧壁上设一第一定位块23以及对应所述 第一定位块23下方设一第二定位块24,当所述推动部32推抵所述收容槽22抵靠于所述 抵制槽13内一侧时,所述连杆34定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块23与述第二定位块24之间,但 这只能稍微防止所述驱动杆3旋转打开,于是使所述推动部32的轴心恰位于所述转动部 31的轴心的水平延伸面下方,且所述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上开设有多数第一收容空间和一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之间设一抵制槽,所述抵制槽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连通; 多数端子,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   一滑动盖,设在所述绝缘本体上,该滑动盖设有多数通孔对应所述多数第一收容空间,且所述滑动盖设一收容槽进入所述抵制槽; 一驱动杆,至少具有一转动部,所述转动部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由所述转动部延伸一连杆,用以驱动所述转动部转动,以 及具有一推动部连接所述转动部,所述推动部推抵所述收容槽抵靠于所述抵制槽内一侧,且所述推动部轴心恰位于所述转动部轴心的水平延伸面下方,所述推动部轴心与所述转动部轴心的联机与该水平延伸面呈一夹角a,所述夹角a至少呈0.5度以上,所述推动部选择地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与所述抵制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德祥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