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08849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10:57
本申请属于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其中,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金属纳米线墨水后在基板上成膜处理,在所述基板上形成金属纳米线涂层;在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制备聚硫醇烯基涂层;在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背离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制备聚丙烯酸酯涂层,得到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本申请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制备条件温和,制备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通过高介电性能的聚硫醇烯基涂层和低折射性能的聚丙烯酸酯涂层的协同作用,既能够降低雾度,减少反射增透,降低黄度,还赋予了优异的环境可靠性。还赋予了优异的环境可靠性。还赋予了优异的环境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申请属于材料
,尤其涉及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金属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具有透明性好、方阻低、可弯折等优点,可以应用于液晶调光薄膜、手写板、大尺寸触控和柔性触控领域。与传统的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材料ITO的光学性能相比,金属纳米线有更高的透过率,但是雾度会高于ITO。因为纳米尺寸效应和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金属纳米线在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吸收和散射,导致雾度较高和耐光照性能差等缺陷,直接影响产品的普及。
[0003]目前,通过引入高介电材料改变金属纳米线周边的介电环境,进而抑制金属纳米线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减弱吸收和散射。但是高介电材料在抑制SPR效应的同时,高介电的材料往往也会具有高折射率,高达1.7,会提高涂层的反射率,进而导致透过率降低。具有比空气(n=1)大的折射率(n约1.7),投射到n约0.7突变界面上的大部分光束都会被反射,会导致反射大量的显示器和环境的光,导致显示图像的眩光和失败。同时,部分高介电材料会带颜色,会增加光损耗,也会影响客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金属纳米线导电薄膜难以同时具备高导电性、高透过率、低雾度和低黄度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获取金属纳米线墨水后在基板上成膜处理,在所述基板上形成金属纳米线涂层;
[0008]在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制备聚硫醇烯基涂层;
[0009]在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背离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制备聚丙烯酸酯涂层,得到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
[0010]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包括依次叠层贴合设置的金属纳米线涂层、聚硫醇烯基涂层和聚丙烯酸酯涂层。
[0011]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制备条件温和,适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制备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通过高介电性能的聚硫醇烯基涂层和低折射性能的聚丙烯酸酯涂层的协同作用,既能够降低雾度,减少反射增透,降低黄度,还赋予了优异的环境可靠性。比如耐氙灯照射、耐冷热冲击等。
[0012]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通过在初始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贴合设置具有高介电性能的聚硫醇烯基涂层和低折射性能的聚丙烯酸酯涂层;能有效抑制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减弱对可见光区的吸收和散射,从而降低金属纳米涂层的雾度,同时,提高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抗氙灯照射性能。而聚丙烯酸酯涂层具有低折射性能,可提高复合薄膜的透光率,同时可阻隔水汽侵蚀复合薄膜,提高复合薄膜的稳定性
和机械强度。通过高介电性能的聚硫醇烯基涂层和低折射性能的聚丙烯酸酯涂层的协同作用,既能够降低雾度,减少反射增透,降低黄度,还赋予了优异的环境可靠性。比如耐氙灯照射、耐冷热冲击等。
附图说明
[00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4]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16]本申请中,术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17]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或,“a,b和c中的至少一项(个)”,均可以表示:a,b,c,a

b(即a和b),a

c,b

c,或a

b

c,其中a,b,c分别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0018]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部分或全部步骤可以并行执行或先后执行,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0019]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020]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中所提到的相关成分的重量不仅仅可以指代各组分的具体含量,也可以表示各组分间重量的比例关系,因此,只要是按照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相关组分的含量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均在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公开的范围之内。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中的质量可以是μg、mg、g、kg等化工领域公知的质量单位。
[0021]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用来将目的如物质彼此区分开,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XX也可以被称为第二XX,类似地,第二XX也可以被称为第一XX。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22]如附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3]S10.获取金属纳米线墨水后在基板上成膜处理,在基板上形成金属纳米线涂层;
[0024]S20.在金属纳米线涂层背离基板的表面制备聚硫醇烯基涂层;
[0025]S30.在聚硫醇烯基涂层背离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制备聚丙烯酸酯涂层,得到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
[0026]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获取金属纳米线墨水后在基板上成膜处理,形成金属纳米线涂层,然后在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依次制备聚硫醇烯基涂层和聚丙烯酸酯涂层。其中,聚硫醇烯基涂层具有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能够有效抑制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从而降低金属纳米涂层的雾度,同时,提高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抗氙灯照射性能。聚丙烯酸酯涂层具有低折射性能,可提高复合薄膜的透光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获取金属纳米线墨水后在基板上成膜处理,在所述基板上形成金属纳米线涂层;在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制备聚硫醇烯基涂层;在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背离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制备聚丙烯酸酯涂层,得到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的步骤包括:将包含有第一丙烯酸酯树脂、硫醇单体、烯基单体、第一固化剂、第一表面流平剂、第一表面润湿剂和第一有机溶剂的硫醇烯基溶液,在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成膜处理,形成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和/或,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大于3;和/或,制备所述聚丙烯酸酯涂层的步骤包括:将包含有第二丙烯酸酯树脂、丙烯酸酯单体A、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第二固化剂、第二表面流平剂、第二表面润湿剂和第二有机溶剂的丙烯酸酯溶液,在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表面成膜处理,形成所述聚丙烯酸酯涂层;和/或,所述聚丙烯酸酯涂层的折射率为小于1.45。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硫醇烯基溶液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硫醇烯基溶液中包括:0.5~10wt%第一丙烯酸酯树脂,0.1~5wt%硫醇单体,0.5~10wt%烯基单体,0.05~1wt%第一固化剂,0.01~1wt%第一表面流平剂,0.01~1wt%第一表面润湿剂和余量的第一有机溶剂;和/或,以所述丙烯酸酯溶液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丙烯酸酯溶液中包括:0.5~10wt%第二丙烯酸酯树脂,0.1~10wt%丙烯酸酯单体A,0.1~10wt%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0.05~1wt%第二固化剂,0.01~1wt%第二表面流平剂,0.01~1wt%第二表面润湿剂和余量的第二有机溶剂。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硫醇单体选自:1,3

丙二硫醇、1,2

乙二硫醇、1,4

丁二硫醇、1,2

丁二硫醇、1,5

戊二硫醇、2

巯基乙基硫醚、2,3

丁二硫醇、二(巯基乙酸)乙二醇酯、三巯基均三嗪、2,5

二巯基噻二唑、四(3

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三羟甲基丙烷三(3

巯基丙酸)酯、4'4

二巯基二苯硫醚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烯基单体选自:1,1'

二乙烯基二茂铁、二茂铁基苯乙烯基酮、四烯丙基锡、己二烯二丁基锡、四乙烯基锡、二乙烯基二氯化锡、四烯丙基锗、己二烯二丁基锗、四乙烯基锗、二乙烯基二氯化锗、丙烯酸锆、锆羧乙基丙烯酸酯、羧乙基丙烯酸酯铪、锆溴代降冰片烷内酯羧酸酯三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丙烯酸酯单体A选自:1,1,1,3,3,3

六氟异丙酯、2,2,3,3,4,4,4

七氟丁基丙烯酸酯、2,2,3,3,4,4,4

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2,2,3,3,3

五氟丙基丙烯酸酯、1,1,1,3,3,3

六氟异丙基甲基丙烯酸酯、2,2,3,4,4,4

六氟丁基丙烯酸酯、2,2,3,4,4,4

六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2,3,3,3

五氟丙酯、2,2,2

三氟乙基丙烯酸酯、丙烯酸2,2,3,3

四氟丙酯、甲基丙烯酸2,2,3,3

四氟丙酯、2,2,2

三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和/或,所述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选自:2,3,4,5,6

五羟基
‑2‑
己烯酸
‑4‑
内酯、2

羟基
‑3‑
甲基
‑2‑
环戊烯
‑1‑
酮、2,3,5,6

四羟基
‑2‑
己烯酸

γ

内酯、1,4

丁烯二醇、烯丙基羟
乙基醚、3,4,5

三羟基
‑1‑
环己烯
‑1‑
甲酸、3,4',5

三羟基芪、4

羟基肉桂酸、2

甲基烯丙醇、4

羟基
‑3‑
戊烯酸内酯、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10

羟基
‑2‑
癸烯酸、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N

羟甲基丙烯酰胺、1

(2,4

二羟基苯基)
‑3‑
(4

羟基苯基)
‑2‑
丙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新月李奇琳甘堃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善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