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加热电池热管理控制装置、电池总成、电动车辆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具体的说是一种自加热电池热管理控制装置、电池总成、电动车辆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其热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主流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比较复杂,无法实现与下箱体的集成化。
[0003]针对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112820979A的申请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动力电池热管理控制方法,该系统包括膨胀箱、电动水泵、动力电池、冷却模块、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集成膨胀阀的热交换器、第三电磁阀、空调压缩机及冷凝、燃油加热器总成和第四电磁阀。该控制方法,利用上述系统,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动力电池的入口处的冷却液温度Tb;若动力电池的入口处的冷却液温度Tb大于动力电池的入口处的下限温度Tb0,则选择性开启第一循环通路或第二循环通路。该热管理系统保证电池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工作,而且冷却模块、集成膨胀阀的热交换器、燃油加热器总成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布置,不受整车空间限制整车布置灵活,空间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自加热电池热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模组(1)、冷却系统(2)、自加热系统(3)和导热结构(4);所述冷却系统(2)设置在电池模组(1)的下端;所述自加热系统(3)固定在冷却系统(2)的下端,并且与电池模组(1)的正负极连成回路;所述电池模组(1)和冷却系统(2)之间设置有导热结构(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加热电池热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1)的正负极输出位置上设置有开关正负极(101);所述开关正负极(101)与电池BMS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加热电池热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加热系统(3)包括加热器(301)、自加热高压线束(302)和加热固定板(303);所述加热器(301)设置在自加热系统(3)的最底部;所述加热固定板(303)设置在冷却系统(2)的底部,与冷却系统(2)直接接触;所述自加热高压线束(302)缠绕在加热器(301)周围,形成螺旋线,且螺旋线的一端靠近加热固定板(303),另一端远离加热固定板(303),位于加热器(301)的底部;所述螺旋线并联成回路的两端分别与开关正负极(101)相连,形成供电回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加热电池热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正负极(101)内部含有IGBT开关;所述IGBT开关与电池BMS连接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加热电池热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导热结构(4)为导热胶或导热垫。6.一种电池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
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电池热管理装置。7.一种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池总成。8.一种自加热电池热管理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通过一种自加热电池热管理控制装置实现,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电池BMS接收热管理请求信号并采集电池模组(1)的温度;步骤二、电池BMS根据采集到的温度进行判断,判断热管理需求;步骤三、电池BMS根据步骤二判断的热管理需求下达指令并执行;所述指令分为三种热管理模式:冷却模式、普通加热模式、自加热模式;其中加热模式中,如果电池总成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加热,选择自加热模式,否则,选择普通加热模式;步骤四、对热管理模式进行信号反馈看是否达成指标要求,如果未达成指标要求,重复进行步骤三;否则,退出热管理的控制。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加热电池热管理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执行冷却模式时需满足以下条件:T
max
≥T
lk
时,电池BMS给整车VCU发出冷却指令,开启整车热管理水泵和冷却回路循环,冷却系统(2)中的冷却液开启循环,对电池模组(1)进行冷却;其中,T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平,卢军,孙焕丽,于长虹,许立超,刘鹏,李黎黎,岳振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