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及其实施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06271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5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及其实施方法,通过在上下底板之间设置一层具备减隔振弹簧系统的条形袋减隔振层,并加压阻尼液,使得能够对上部的轨道承受的载荷进行减振处理;减隔振弹簧系统的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阻尼液填充量可根据地铁实际运营引起周边环境振动情况进行增加或减少;这种结构施工方便,不会破坏地铁车站原有构造,在保证安全、方便施工基础上,能够保证列车安全运营。可以有效降低不稳定土层地铁隧道中地铁运营时由于振动造成的地铁隧道不均匀沉降,进而避免地铁隧道进一步破坏;此外,还能够有效降低地铁隧道运行时引起的地面振动,大幅度降低对周边建筑物内居民生活、仪器运行造成的不利影响。响。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及其实施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交通设施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及其实施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地上空间的利用日趋饱和,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是21世纪的一个课题。截止2019,我国已有41个城市建成了轨道交通,建成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6058.90公里,建成轨道交通中地铁占比85.34%,仍有49个城市正在建设轨道交通,在建长度为5594.08公里,在建轨道交通中地铁占比92.74%。地铁的迅速发展支撑了城市的扩展和高速发展,为城市人口的出行通勤提供了高效快捷的选择。
[0003]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配套技术并不成熟,地铁运营过程中振动问题是多数地铁灾害中常见因素之一。振动主要原因为:列车运行时,由于轨道铺装平整程度不统一等种种因素,车轮与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振动,经由轨道基础、隧道管片、土体、进而引起地表建筑的振动。轮轨之间的相互振动不仅对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使用寿命产生了很大影响,传输至地表的振动对人和建筑也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对于轨道交通系统来说,因为接触刚度大,车轮与轨道的长时间相互接触和碰撞将导致圆平轮损失,钢轨会产生波浪式磨损,扣件出现大面积松动、脱落、断裂的现象,同时处于软弱土层的地铁隧道管片,管片振动将直接导致隧道产生不均匀沉降,进而造成一系列安全事故。同时对于地铁线路所穿越城市的人流稠密区、建筑物林立的闹市区、风景区和科技园区等区域产生的振动激励对建筑物的正常服役具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会对周边居民健康造成威胁,已有证据表明,长期处于地铁激励环境中的人容易引发多种“振动病”。
[0004]对于地铁运营过程中的减隔振探究,大多为轨道安装减隔振,轨道安装减隔振是对地铁底部轨道通过安装柔性基础形成整个区域振动水平的控制方法,轨道安装减隔振降低地铁振动在“振源”端的强度,但目前大多专利技术装置适用于钢轨及轨枕连接处,在设计前期根据对运营地铁造成振动进行预测,若地铁运营过程中发现不满足要求,需重新更换减隔振装置。
[0005]所以需要一种可以根据地铁运营期间振动情况可以调整的减隔振结构或减隔振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及其实施方法,以解决目前的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技术:
[0008]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包括钢轨、轨枕、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钢轨固设在所述轨枕顶面上,所述轨枕固设在所述上底板顶面上,所述上底板固设在所述下底板顶面上;还包括:
[0009]安装槽,设于所述下底板上,且所述上底板配合安装在安装槽内;
[0010]条形袋减隔振层,设于所述安装槽内,且贴设于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之间;
[0011]阻尼液填充口,设于所述条形袋减隔振层上,用于通过所述阻尼液填充口向所述条形袋减隔振层内加压填充阻尼液。
[0012]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条形袋减隔振层包括:
[0013]底部条形袋减隔振层,贴设于所述上底板的下表面和所述下底板之间;
[0014]侧部条形袋减隔振层,贴设于所述上底板的左右侧面和所述下底板之间;
[0015]高强度管,连接在所述底部条形袋减隔振层和所述侧部条形袋减隔振层之间;
[0016]所述阻尼液填充口设于所述侧部条形袋减隔振层上,阻尼液经过所述阻尼液填充口进入所述侧部条形袋减隔振层,并通过所述高强度管将阻尼液流通至所述底部条形袋减隔振层。
[0017]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还包括:
[0018]若干减隔振弹簧系统,均匀设于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之间,且穿过所述条形袋减隔振层。
[0019]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还包括:
[0020]若干条状袋预留孔,均匀设于所述条形袋减隔振层上;
[0021]所述减隔振弹簧系统配合穿过所述条状袋预留孔,并支撑在所述上底板的下表面和所述下底板之间。
[0022]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还包括:
[0023]螺栓孔,分别设于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上,且对应所述条状袋预留孔;
[0024]所述减隔振弹簧系统配合穿过所述条状袋预留孔,且两端分别螺接在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上的螺栓孔内。
[0025]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减隔振弹簧系统包括:
[0026]上端螺栓,用于将所述减隔振弹簧系统的上端固定在所述上底板上的螺栓孔处;
[0027]下端螺栓,用于将所述减隔振弹簧系统的上端固定在所述下底板上的螺栓孔处;
[0028]高强度弹簧,固定在所述上端螺栓和所述下端螺栓之间。
[0029]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减隔振弹簧系统还包括:
[0030]金属隔套,固定在所述上端螺栓和所述下端螺栓之间,且位于所述高强度弹簧外。
[0031]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金属隔套包括:
[0032]若干隔套,相邻所述隔套之间依次套合卡接。
[0033]作为本申请的一种可选实施方案,可选地,所述底部条形袋减隔振层包括:
[0034]条形袋减隔振层右部,贴设于所述上底板右部的下表面和所述下底板之间;阻尼液经过右侧的所述侧部条形袋减隔振层上的所述阻尼液填充口进入,并通过所述高强度管将阻尼液流通至所述条形袋减隔振层右部;
[0035]条形袋减隔振层左部,贴设于所述上底板左部的下表面和所述下底板之间;阻尼液经过左侧的所述侧部条形袋减隔振层上的所述阻尼液填充口进入,并通过所述高强度管将阻尼液流通至所述条形袋减隔振层左部。
[0036]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上述所述的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的实施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7]S100、采集列车运行时,列车的车轮与轨道相互作用产生振动的频率值f及列车振动所引起隧道管片振动的频率值f2;
[0038]S200、根据频率值f及频率值f2,确定引起周边建筑物振动的频率值f3;
[0039]S300、根据预设计算条件及上述频率值,确定条形袋减隔振层中的阻尼液填充量以及条状袋减隔振层沿轨道纵向的排布数量和规划;
[0040]S400、预设安装顺序,根据所述安装顺序安装施工上述所述的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
[0041]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申请能够带来如下技术效果:
[0042]1、本申请通过在上下底板之间设置一层具备减隔振弹簧系统的条形袋减隔振层,通过向所述条形袋减隔振层内加压填充等体积阻尼液,使得能够对上部的轨道承受的载荷进行减振处理;减隔振弹簧系统的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阻尼液填充量可根据地铁实际运营引起周边环境振动情况进行增加或减少;这种结构施工方便,不会破坏地铁车站原有构造,在保证安全、方便施工基础上,能够保证列车安全运营。可以有效降低不稳定土层地铁隧道中地铁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包括钢轨、轨枕、上底板和下底板,所述钢轨固设在所述轨枕顶面上,所述轨枕固设在所述上底板顶面上,所述上底板固设在所述下底板顶面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槽,设于所述下底板上,且所述上底板配合安装在安装槽内;条形袋减隔振层,设于所述安装槽内,且贴设于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之间;阻尼液填充口,设于所述条形袋减隔振层上,用于通过所述阻尼液填充口向所述条形袋减隔振层内加压填充阻尼液。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袋减隔振层包括:底部条形袋减隔振层,贴设于所述上底板的下表面和所述下底板之间;侧部条形袋减隔振层,贴设于所述上底板的左右侧面和所述下底板之间;高强度管,连接在所述底部条形袋减隔振层和所述侧部条形袋减隔振层之间;所述阻尼液填充口设于所述侧部条形袋减隔振层上,阻尼液经过所述阻尼液填充口进入所述侧部条形袋减隔振层,并通过所述高强度管将阻尼液流通至所述底部条形袋减隔振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减隔振弹簧系统,均匀设于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之间,且穿过所述条形袋减隔振层。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条状袋预留孔,均匀设于所述条形袋减隔振层上;所述减隔振弹簧系统配合穿过所述条状袋预留孔,并支撑在所述上底板的下表面和所述下底板之间。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栓孔,分别设于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上,且对应所述条状袋预留孔;所述减隔振弹簧系统配合穿过所述条状袋预留孔,且两端分别螺接在所述上底板和所述下底板上的螺栓孔内。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交通轨道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隔振弹簧系统包括:上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惠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