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05301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该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基底和基底上的针体;所述针体包括以下组分:高分子聚合物骨架材料、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促渗剂和稳定剂:所述基底包括高分子聚合物骨架材料;所述促渗剂为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蛋白多肽类药物比如多肽、蛋白质、激素、核酸、疫苗及单克隆抗体等发挥重要的治疗作用。这类物质分子量大、空间构型复杂,容易受到温度、酸、碱的影响导致变性;其活性主要来自于其空间结构和氨基酸序列,因此药物可以发挥药效的前提是保证结构的稳定。该类药物的给药途径单一,口服给药的方式是传统化学药物递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胃肠道和肝脏的首过效应的存在,极容易在胃肠道中发生降解,不适合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的递送。因此,注射给药是多肽药物给药的主要途径,主要剂型为溶液型注射剂和冻干粉针剂,然而长时间的注射给药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疼痛感,顺应性降低,同时容易产生医疗废弃物。
[0003]皮肤作为人体功能生物载体的第一层,直接同外界环境接触,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最复杂的器官之一。皮肤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层属复层扁平上皮,从外到内分别由最外层的角质层,居中的透明层、颗粒层与棘层以及最底层的基底层构成,主要起到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经受机械损伤、修复伤口等作用;而真皮层则是致密的结缔组织,含有许多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基质和各种细胞,它们互相交织成网,支撑皮肤结构,故有较大的弹性和韧性。与表皮层相比,真皮层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0004]近年来,经皮递送给药的方式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由于皮肤中的组织蛋白水解酶含量低,通过皮肤给药的方式,有利于保持大分子药物的稳定,避免了胃肠道和肝脏的首过效应,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同时不需要专业人士患者可自行用药。但是皮肤最外层的皮质层具有天然的屏障作用仍然是阻止大分子药物透皮的主要因素。传统的透皮给药制剂需要通过加入化学促渗剂或者采用物理协助法如超声促渗技术、电致孔技术、离子导入技术等,操作繁琐,成本较高,剂型灵活性差,对于多肽蛋白质的皮肤通透率作用并不理想,尤其是结构复杂、稳定性较差的生物大分子。
[0005]可溶性微针在递送大分子药物时具有较多的制剂优势,是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采用新型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将数百个微米级的针体集成于基座上,定向刺破皮肤角质层屏障,在皮肤表面形成多个微小可逆的孔洞,从而成为大分子药物传递的通道。通过调节微针针体的长度和形状,满足微针穿透角质层屏障,进入表皮层,同时不会达到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丰富的真皮层,从而减少或者消除疼痛感,降低感染的风险。可以将药物输送至表皮层发挥局部治疗效果,或者通过表皮层到达真皮层,进入血液循环发挥全身治疗效果。
[0006]尽管使用可溶性微针突破了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但是大分子药物与皮下组织结合力较强,同时大分子药物的分子量较大也阻碍了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最终导致真正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浓度较少,从而影响了可溶性微针经皮给药的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可溶性微针贴片,其明显改善了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在皮内的释放和渗透速度,显著增加了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浓度,提高了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经微针递送给药后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0008]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9]一种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基底和基底上的针体;所述针体包括以下组分:高分子聚合物骨架材料、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促渗剂和稳定剂:所述基底包括高分子聚合物骨架材料;
[0010]所述促渗剂为15

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简称:HS

15)、吐温80、脱氧胆酸盐、烟酰胺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
[00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氨基酸为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色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苯丙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硒半胱氨酸和吡咯赖氨酸中的至少一种。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脱氧胆酸盐为脱氧胆酸钠。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促渗剂为氨基酸。
[00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促渗剂为15

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
[00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促渗剂为吐温80。
[00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选自胰岛素或GLP

1受体激动剂(胰高血糖素样肽

1)中的至少一种。
[00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胰高血糖素样肽

1选自艾塞那肽、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和阿必鲁肽中的至少一种。
[00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以固态形式存在于微针中。生物大分子药物以固态形式存储,有效的保护了药物的活性,同时也不需要苛刻的冷链储存运输。
[00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溶性微针贴片的针体由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备而成:
[0020][002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溶性微针贴片的针体由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备而成:
[0022][002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溶性微针贴片的针体由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备而成:
[0024][0025][002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氨基酸的重量百分比为45~55%或55%~60%。
[002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溶性微针贴片的针体由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备而成:
[0028][002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溶性微针贴片的针体由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备而成:
[0030][003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15

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的重量百分比为25~35%或35~40%。
[003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体或基底中的高分子聚合物骨架材料分别独立地选自聚乙烯醇、右旋糖酐、透明质酸、甘露醇、壳聚糖、明胶、丝素蛋白、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
[003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骨架材料中聚乙烯吡咯烷酮优选聚乙烯吡咯烷酮

K30或聚乙烯吡咯烷酮

K90。
[003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右旋糖酐的分子量为(30~60)kDa,进一步为(30~50)kDa,进一步为(40
±
5)kDa。
[003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聚糖的分子量为(10~40)万,进一步为(20
±
5)万。
[003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明质酸的分子量为(5~15)kDa,进一步为(10
±
2)kDa。
[003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稳定剂为海藻糖、蔗糖、葡萄糖、癸酰基蔗糖和甘露醇中的至少一种。
[0038]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针对具体的药物,选择有针对性的促渗剂,以较佳的组合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和基底上的针体;所述针体包括以下组分:高分子聚合物骨架材料、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促渗剂和稳定剂;所述基底由包括高分子聚合物骨架材料制备而成;所述促渗剂为15

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吐温80、脱氧胆酸盐、烟酰胺和氨基酸中的至少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氧胆酸盐为脱氧胆酸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促渗剂为氨基酸、15

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或吐温8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酸为谷氨酸、甘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色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苯丙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硒半胱氨酸和吡咯赖氨酸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选自胰岛素和GLP

1受体激动剂中的至少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GLP

1受体激动剂选自艾塞那肽、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和阿必鲁肽中的至少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微针贴片的针体由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备而成: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微针贴片的针体由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备而成: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备而成:所述促渗剂优选为氨基酸或15

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或所述可溶性微针贴片的针体由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备而成::
所述促渗剂优选为氨基酸或15

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所述可溶性微针贴片的针体由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备而成:所述促渗剂优选为氨基酸或15

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或所述可溶性微针贴片的针体由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备而成:所述促渗剂为氨基酸或吐温80。9.根据权利要7所述的可溶性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溶性微针贴片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传斌陈航平李峰冯地桑杨蓓蓓赵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新济药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