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HVAC进风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3827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空调HVAC进风口结构,包括外循环进风口、内循环进风口,内、外循环进风转换风门的下游设置有过滤芯,过滤芯的下游布置有风机,内循环进风口布置在外循环进风口同侧的下方。上述方案就是将内循环进风口由传统的直接面向车内驾乘人员的布置方向,更改为面向车前挡板,测量比较结果为降噪约2dB,对车内噪音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内噪音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内噪音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空调HVAC进风口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内环境领域,具体讲就是汽车空调HVAC(HVAC是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的英文缩写,就是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的进风口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驾乘人员对汽车的品质越来越关注,在众多衡量汽车品质的指标中,汽车空调的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性能已经成为决定汽车品质的重要指标,其中空调HVAC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件,也是车内空调噪音的发声源,对于如何改善空调风噪声,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0003]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最大噪音即最大风量工况一般为夏季高温刚上车时,这时采用的空调模式为全冷吹面内循环,此时噪音大的根本原因就是现有技术中的内循环进风口的设计方案必然导致的。
[0004]名称为“一种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公告号CN210211958U,以下简称文献1),文献1公开了以下
技术实现思路
:车载空调进风箱的进风控制结构包括进风箱本体,所述进风箱本体的上侧具有间隔分布的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在内循环进风口2与外循环进风口1之间设置有风门装置,所述风门装置包括内循环风门3、外循环风门4,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能够分别带动内循环风门3和外循环风门4转动。
[0005]文献1至少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内循环风门3、外循环风门4独立设置并由内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和外循环风门驱动电机分别驱动,结构极为复杂,由此给部件的协调布置带来困难,内循环风门3、外循环风门4之间的板缝容易导致风噪;其二是所述进风箱本体的上侧具有间隔分布的外循环进风口1和内循环进风口2,内循环进风口2面向乘坐空间一侧,过滤板11下游设置的风机产生的噪音直接穿透过滤板11并从内循环进风口2处迅速传递到副驾面前,当然车内噪音自然是相当明显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空调HVAC进风口结构,降低内循环模式下的空调噪音。
[0007]上述专利技术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汽车空调HVAC进风口结构,包括外循环进风口、内循环进风口,内、外循环进风转换风门的下游设置有过滤芯,过滤芯的下游布置有风机,其特征在于:内循环进风口布置在外循环进风口同侧的下方。
[0008]上述方案就是将内循环进风口由传统的直接面向车内驾乘人员的布置方向,更改为面向车前挡板,测量比较结果为降噪约2dB,对车内噪音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附图说明
[0009]图1、2分别是本专利技术的前、后向视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剖视结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如图1、2、3所示,汽车空调HVAC进风口结构包括外循环进风口10、内循环进风口20,内、外循环进风转换风门30的下游设置有过滤芯40,过滤芯40的下游布置有风机,内循环进风口20布置在外循环进风口10同侧的下方。
[0012]由于外循环进风口10原本就是要面向分置在机舱和乘坐室之间的车前挡布置的,也就是说外循环进风口10的朝向和安装仍保持原有设计,本专利技术将内循环进风口20布置在外循环进风口10的同侧下方,也就是内循环进风口20虽然是与乘坐室直接连通的,却并非是直接显露的状态,事实上可以理解成内循环进风口20隐蔽式的连通于乘坐室。由此可知,当内循环模式启动时,即便是风机正常工作,风机的工作噪音也不会直接的、毫无阻碍地传送到驾车人员处,而是需要经过绕道才能传递到驾车人员面前,这样,经过相对复杂的路径其实就是阻碍风机的工作噪音以及气流派生的噪音的传递,消减其振动能量,从而起到降噪的目的。上述内循环进风口20布置在外循环进风口10同侧的下方,并非要求内循环进风口20、外循环进风口10的孔口所在面平行,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可见,内循环进风口20实际上与平置的过滤芯40进气侧的芯板面几乎就是同一位置。
[0013]外循环进风道11的出气端111与内循环进风口20的交界处位于所述的平置的过滤芯40的区域范围内。
[0014]上述优选方案就是要合理分配车内有效空间,并尽量减少过滤芯40上游侧的流道的路径长度,减少风阻和耗能,尤其是外循环状态下风阻的减少还附加降低了风阻噪音。
[0015]所述的外循环进风道11自外循环进风口10向后并向下延伸到外循环进风道11的出气端111与内循环进风口20的交界处设置内、外循环进风转换风门30。
[0016]如果将前仪表台饰面部件隐藏的话,外循环进风道11的相互顺延的顶壁和后壁的气道的外壁面是直接面向驾乘室的,而内循环进风口20的上部几乎被外循环进风道11给遮挡了。所以说,内循环进风口20是以隐蔽的方式与驾乘室连通的,事实上驾乘室内的气流沿车宽方向从两侧相向流动到内循环进风口20处的。所以,包括风机在内的工作噪音和气流噪音则是沿上述的向反方向传递到驾乘室的,因而降低了噪音。
[0017]内、外循环进风转换风门30与驱动机构相连并由驱动机构驱动其关闭内循环进风口20,同时连通外循环进风通路与过滤芯40的进气侧,或选择敞开内循环进风口20,同时关闭外循环进风通路与过滤芯40的进气侧之间连通路径。上述方案就是通过所提供的内、外循环进风转换风门30来交替实现内、外循环交替进风的。
[0018]更具体的讲,内、外循环进风转换风门30包括夹角式布置的第一、第二风门板31、32,第一风门板31转动到关闭内循环进风口20时,第二风门板32转位到外循环进风道11的出气端111与内循环进风口20的交界处并敞开出气端111与过滤芯40的进气侧之间的连通路径。
[0019]上述的第一、第二风门板31、32交替作为内、外循环风道的部分风道壁,当第一风门板31转动到关闭内循环进风口20时,第二风门板32转位到外循环进风道11的出气端111
与内循环进风口20的交界处,实际上就是外循环出气端的一侧风道壁;当第一风门板31转动到外循环进风道11的出气端111与内循环进风口20的交界处,第一风门板31构成了内循环模式下引导气流抵达过滤芯40的进气侧的气流导板的作用,同时第一风门板31、第二风门板32则挡置在外循环进风道11的出气端111端,阻止了车外气流抵达过滤芯40的进气侧。
[0020]更为具体的方式是,所述的第一、第二风门板31、32的交接处与转轴33相连,转轴33位于车宽方向的水平向且位于过滤芯40的进气侧的滤芯板的板面临近处。也就是说,夹角式布置的第一、第二风门板31、32方便与转轴33相连接,并由电机等驱动单元驱动转轴33并带动第一、第二风门板31、32同步转动。鉴于转轴33临近布置在过滤芯40的进气侧的板面处,过滤芯40以转轴33为界被分成了两部分分别承担内、外循环时的过滤任务,只是两部分并未呈现为物理形态上的断然分离状态。
[0021]容纳过滤芯40的安置盒41的前部和左右两侧的盒壁与出气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空调HVAC进风口结构,包括外循环进风口(10)、内循环进风口(20),内、外循环进风转换风门(30)的下游设置有过滤芯(40),过滤芯(40)的下游布置有风机,其特征在于:内循环进风口(20)布置在外循环进风口(10)同侧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HVAC进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外循环进风道(11)的出气端(111)与内循环进风口(20)的交界处位于所述的平置的过滤芯(40)的区域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HVAC进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循环进风道(11)自外循环进风口(10)向后并向下延伸到外循环进风道(11)的出气端(111)与内循环进风口(20)的交界处设置内、外循环进风转换风门(3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HVAC进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外循环进风转换风门(30)与驱动机构相连并由驱动机构驱动其关闭内循环进风口(20),同时连通外循环进风通路与过滤芯(40)的进气侧,或选择敞开内循环进风口(20),同时关闭外循环进风通路与过滤芯(40)的进气侧之间连通路径。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汽车空调HVAC进风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内、外循环进风转换风门(30)包括夹角式布置的第一、第二风门板(31、32),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杨泽光张志文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