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的电化学剥离方法和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技术

技术编号:3303211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15 09: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的电化学剥离方法和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该电化学剥离方法包括:(1)以缠绕导电金属丝的二维聚合物作为工作电极,并至少与对电极、电解液共同构建电化学反应体系;其中,电解液为包含四丁基铵离子的乙腈溶液;(2)将工作电极、对电极分别与电源的负极、正极电连接,在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之间施加选定电压,进而从二维聚合物上剥离获得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化学剥离的方法利用四丁基铵离子和乙腈的协同作用,作为统一电解体系提出,制备的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不仅产量高、剥离得到的少层二维聚合物薄膜的比例高、面积大,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安全性高且适合大量生产。安全性高且适合大量生产。安全性高且适合大量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的电化学剥离方法和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纳米材料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的电化学剥离方法和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

技术介绍

[0002]二维纳米材料一般是指层数被严格限制为单层维度的一类层状材料,它的层内化学键较强但层间的耦合作用较弱,二维纳米材料不仅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还因其独特的电子限域作用而具有独特的物理、光学、电子和化学性能。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是将π

共轭作用从一维延伸到二维,有效的解决了一维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在制备成薄膜器件时出现的二维聚合物链相互缠结的难题,并且体现出了其他的优良性质。
[0003]目前现有技术中制备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的方法主要为机械剥离法和液相剥离法,其中,机械剥离法存在可控性差的问题,进而导致制备的聚合物纳米片材料面积不理想,液相剥离法存在耗时长问题,进而导致制备的聚合物纳米片材料产量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一种二维聚合物纳米片的电化学剥离方法,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制备二维聚合物纳米片,不仅产量高、剥离得到的薄层二维聚合物纳米片的比例高、面积大。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的电化学剥离方法,该电化学剥离方法包括:
[0006](1)以缠绕导电金属丝的二维聚合物作为工作电极,并至少与对电极、电解液共同构建电化学反应体系;其中,所述电解液为包含四丁基铵离子的乙腈溶液;
[0007](2)将所述工作电极、对电极分别与电源的负极、正极电连接,在所述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之间施加选定电压,进而从所述二维聚合物上剥离获得所述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
[0008]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电化学反应体系具体包括:相对平行设置的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两电极之间的距离可根据需要电压大小进行调节;其中,所述对电极和工作电极完全浸润到电解液中,所述对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电连接,所述工作电极与电源的负极电连接。
[0009]本专利技术中,用作工作电极的二维聚合物优选为二维聚合物块材。
[0010]本专利技术的创新性在于发现二维聚合物材料的电化学剥离效果与电解液中的电解质的离子半径和二维聚合物材料层间距是否匹配有关。在剥离二维聚合物的过程中,采用四丁基铵根离子与乙腈的协同效果。四丁基铵根离子对剥离过程的影响,即高效大面积剥离,乙腈对剥离效果的影响,即剥离得到片材的清洁度。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包含四丁基铵离子的乙腈溶液的浓度为0.5~2.5mol/L。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四丁基铵离子来源于四丁基硫酸氢铵、正丁基四氟磷酸
铵和四丁基溴化铵中的至少一种。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选定电压被控制在10V以下并保持恒定;所述选定电压优选被控制在5~10V。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工作电极与对电极之间的距离为1~2cm。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二维聚合物为含噻唑的二维聚合物;所述导电金属丝为铂丝;所述对电极为纯铂电极。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电化学剥离方法还包括:在电化学剥离过程结束后,对所获反应混合物进行离心处理,然后将离心得到的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进行清洗、干燥处理;
[0017]其中,所述离心处理的离心转速为6500~8500r/min,离心处理的时间为12~20min。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清洗采用的洗涤液包括异丙醇和去离子水的组合。
[0019]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地,所述干燥处理为真空干燥处理;所述干燥处理的温度为75~105℃,时间为8~12h。
[002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上述电化学剥离方法制备的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
[0021]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电化学剥离的方法,利用四丁基铵离子(TBA
+
)和乙腈的协同作用,作为统一电解体系提出,制备的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不仅产量高、剥离得到的少层二维聚合物薄膜的比例高、面积大,而且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安全性高且适合大量生产。
[0022]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3]通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0024]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化学反应体系的示意图。
[0025]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得到的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的金相显微镜图像。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电解液 2、工作电极 3、对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29]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0030]制备例1
[0031](1)化合物(4)即5
‑5’‑
4,4
’‑
二壬基
‑2‑2’‑
联二噻唑的合成
[0032]按照以下所示反应方程式式1进行,将原料(1)2

十一酮(11.1g,64.9mmol)溶解在
100mL甲醇中,然后在

10℃下将液溴(10.4g,65.1mmol)缓慢滴加到上述溶液中,在0℃下搅拌1小时,然后再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在冰水浴下,加入20mL水和35mL浓硫酸;在室温下搅拌反应过夜,过滤白色晶体,水洗,干燥得化合物(2)即1


‑2‑
十一酮。
[0033]将化合物(2)(10.46g,42mmol),二硫代草酰胺(2.4g,20mmol),乙醇(100mL)在250mL三口瓶中回流搅拌反应6小时,冷却,倒入冰水中,用二氯甲烷萃取,无水硫酸镁干燥有机相,旋转蒸发仪除去溶剂,得到淡黄色固体化合物(3)即4,4
’‑
二壬基
‑2‑2’‑
联二噻唑。
[0034]将化合物(3)(2.10g,5mmol)溶解在冰醋酸(30mL)和N,N

二甲基甲酰胺(30mL)的混合溶液中,在氮气保护下,避光,然后分四次加入N

溴代琥珀丁二酰亚胺(1.80g,10.1mmol)。常温下避光反应6小时,得到白色沉淀。抽滤瓶过滤,并用甲醇冲洗3次,抽干后得到白色固体。粗产物用二氯甲烷/正己烷(1:3,v/v)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纯化合物(4)即5
‑5’‑
4,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的电化学剥离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电化学剥离方法包括:(1)以缠绕导电金属丝的二维聚合物作为工作电极,并至少与对电极、电解液共同构建电化学反应体系;其中,所述电解液为包含四丁基铵离子的乙腈溶液;(2)将所述工作电极、对电极分别与电源的负极、正极电连接,在所述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之间施加选定电压,进而从所述二维聚合物上剥离获得所述二维聚合物纳米片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剥离方法,其中,所述包含四丁基铵离子的乙腈溶液的浓度为0.5~2.5mol/L。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化学剥离方法,其中,所述四丁基铵离子来源于四丁基硫酸氢铵、正丁基四氟磷酸铵和四丁基溴化铵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剥离方法,其中,所述选定电压被控制在10V以下并保持恒定;所述选定电压优选被控制在5~10V。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化学剥离方法,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智策刘喆霍飞郭晓萌顾春雷徐晓阳邸梦宇顾卫荣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循环化工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