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03051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装置,包括:一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多数收容槽;以及多数导电体,分别收容于上述收容槽内,所述每一导电体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一端设有一插入部;以及一芯片模块,所述芯片模块安装在所述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以及所述芯片模块上设有多数导电孔洞,所述每一导电孔洞内填设有至少一导电弹性体,且该等导电孔洞恰供该等导电体的插入部进入并分别刺入该等导电弹性体中与该等导电弹性体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装置可实现高密度电连接,且由于使用的导电弹性体具有呈针状的插入部,所以插入部刺入导电弹性体与其接触以达到电性导通时,芯片模块将受到很小的正压力或正压力接近为零。(*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请参照图1至图3,分别为目前普遍使用于BGA (Ball Grid Array锡球栅点排列)、LGA (Land Grid Array平脚栅点排列)以及PGA (Pin Grid Array针状栅点排列)类型电连接 器中的导电端子l'、 2'和3',这些电连接器均用以连接一中央处理器至一电路板。对于如图i所示的导电端子r,由于其设置有两弹性臂ir,且所述两弹性臂ir之间形成一收 容中央处理器i2'上设置的锡球i3,的空间,所以所述导电端子r将占有较大的空间,如此以来,在所述BGA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4'的有限面积内,布设的导电端子l'的数量 就比较少;对于如图2所示的导电端子2',由于其弹性臂21'延伸出绝缘本体5',且具有 一定的弯折弧度,为了防止所述导电端子2'受压后出现前后搭接(前后设置的导电端子 2'若出现搭接的情形,则电连接器将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形,所述导电端子2'之间的间 隙需设置得比较大,如此以来,在所述绝缘本体5'有限的面积内,布设的导电端子2'的 数量也将比较少;对于如图3所示的导电端子3',由于其为"U"形设置,且在其顶部设置 有供中央处理器上的插脚31'移动以到达工作位置的滑动槽30',该滑动槽30'的设置使 得所述导电端子3'需具有一定的宽度,所以该导电端子3'将占有较大的空间,如此以来, 在绝缘本体(未图示)有限的面积内,布设的导电端子3'的数量将会比较少。综上所述,上述三种导电端子的结构设计使得其在绝缘本体有限的面积上无法更加密 集的排列。而随着电子产品不断向轻薄化、小型化和便携式发展,同时,人们对计算机处理信息 的功能和运算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便需要在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有限面积内设置更多的导电端子以与中央处理器(未图示)连接,即,导电端子在绝缘本体有限的面 积内设置的密度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如图2所示,由于使用于LGA (Land Grid Array平脚栅点排列)类型电连接器 中的导电端子2'的弹性臂21'延伸出绝缘本体5',而且具有一定弯折弧度(该弧度的设置 是为了使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较好的弹性),如此,当将芯片模块(未图示)与所述导电 端子2'实现压接时,所述导电端子2'弹性臂21'将对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产生较 大的反作用力,因此,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受到的正压力也较大,这样以来,将有可 能使得所述芯片模块(未图示)和所述导电端子2'发生变形。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装置,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高密度电连接和降低芯片模块正压力的电连 接装置。本技术电连接装置,包括 一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 多数收容槽;以及多数导电体,分别收容于上述收容槽内,所述每一导电体具有一主体部, 所述主体部一端设有一插入部;以及一芯片模块,所述芯片模块安装在所述电连接器的绝 缘本体上,以及所述芯片模块上设有多数导电孔洞,所述每一导电孔洞内填设有至少一导 电弹性体,且该等导电孔洞恰供该等导电体的插入部进入并分别刺入该等导电弹性体中与 该等导电弹性体电性连接。本技术电连接装置由于可在电连接器绝缘本体的有限面积上设置较多的导电体, 从而可实现高密度电连接;另外,由于使用的导电弹性体具有呈针状的插入部,所以导电 体呈针状的插入部刺入导电弹性体与导电弹性体接触以达到芯片模块与电路板之间的电 性导通时,芯片模块将受到很小的正压力或正压力接近为零。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一种BGA (Ball Grid Array锡球栅点排列)类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一种LGA (Land Grid Array平脚栅点排列)类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3为现有的一种使用于PGA (Pin Grid Array针状栅点排列)类型的电连接器的导 电端子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4所示电连接装置的绝缘本体的立体图; 图6为弹性薄膜贴在芯片模块上之前的立体图; 图7为弹性薄膜贴在芯片模块上之后的立体图; 图8为导电体刺入弹性薄膜之后的立体图; 图9为本技术电连接装置的立体组合图; 图10为图9所示电连接装置A-A方向的剖视图;图11为图IO所示导电弹性体为弹性高分子材料混合金属颗粒构成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电连接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4和图10,本技术电连接装置100包括一电路板1、 一电连接器2, 一芯片 模块3、 一薄膜4以及多数锡球5。所述薄膜4贴附于所述芯片模块3上,所述芯片模块3装设 于所述电连接器2上,所述锡球5将所述电连接器2焊接至所述电路板1上。 请参照图4,所述电路板I的上表面设有多数凹陷槽IO。请参照图4,所述电连接器2包括多数导电体20和一绝缘本体21,所述导电体20可包覆 成型(insert-molding)于所述绝缘本体21中,也可插入于所述绝缘本体21中与所述绝缘本 体21干涉配合。请参照图4,所述导电体20为细长针状,其包括一圆柱状的主体部200,所述圆柱状主 体部200具有一顶端201和一底端202,所述顶端201设有呈针状的一插入部203,所述底端 202用于连接所述电路板1。请参照图4和图5,所述绝缘本体21为方体状,其中心具有一方形开孔210,所述绝缘 本体21具有一上表面211和一下表面212,且所述绝缘本体21具有多数收容槽213,所述收容槽213贯穿所述上表面211和下表面212,所述上表面211的周缘向上突起形成四个边缘 214,所述四个边缘214包围形成一收容区域215,所述收容区域215用于收容所述芯片模块 3,其中所述四个边缘214中中相对的两边缘214的内侧分别向所述收容区域215内凹设有一 定位凸块216 (如图4所示)。请参照图4、图6、图7、图10和图11,所述芯片模块3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一凹陷 部30,所述第一凹陷部30与所述凸块216相配合。另外,所述芯片模块3具有一顶面31和与 所述顶面31相对的一底面32,所述底面32设有多数导电孔洞33,且每一所述导电孔洞33内 设有导电弹性体34,所述导电弹性体34主要为流体或半流体构成,如荥等(如图10所示), 或者主要为弹性高分子材料混合金属颗粒构成(如图ll所示)。请参照图4、图6和图7,所述薄膜4贴附于所述芯片模块3上,其可为具有良好弹性的 橡胶,也可为具有良好弹性的塑料,另外,所述薄膜4也可为同样具有良好弹性的硅胶, 所述薄膜4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第二凹陷部40,该第二凹陷部40与所述芯片模块3上的第一凹 陷部30相对应,所述第二凹陷部40也与所述凸块216相配合。请参照图4至图11,本技术电连接装置100的制造组装过程如下首先,在所述芯 片模块3的底面32上设置多数导电孔洞33,然后将所述芯片模块3的底面31朝上放置,再往 所述每一导电孔洞33内注入导电弹性体34。其次,在上述步骤之后,将所述薄膜4贴附于所述芯片模块3设有导电孔洞33的底面31 上,以防止所述导电弹性体34从芯片模块3的导电孔洞33内漏出,且使得所述薄膜4的第二 凹陷部40与所述芯片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上设有多数收容槽;以及多数导电体,分别收容于上述收容槽内,所述每一导电体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一端设有一插入部;以及  一芯片模块,所述芯片模块安装在所述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以及所述芯片模块上设有多数导电孔洞,所述每一导电孔洞内填设有至少一导电弹性体,且该等导电孔洞恰供该等导电体的插入部进入并分别刺入该等导电弹性体中与该等导电弹性体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德祥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