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建忠专利>正文

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1510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尤指一种将端子接脚部予以焊接后可与电路板上的电路形成电性连接,而供具有多插脚的对应电子产品来插接的电连接器。其主要是包括多端子信道及多个具有接触弹片的端子;其中所述的端子,是由一具有对应壁面的安装部及一延伸于该安装部下方的接脚部所构成;且其中的该安装部的两对应壁面,分别被切割出单边相连且折入该两对应壁面间的接触弹片。(*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尤指一种将端子接脚部予以焊接后,可与电路板上的电路形成电性连接,而供具有多插脚的对应电子产品来插接的电连接器者。其主要是被要求端子的两对称接触弹片,其用于供插脚接触的弹性接触位置,须与其弹性来源位置位于同一直线,且只有接触弹片的上端为悬空。以便达于因为弹性来源位置的弹力可直接延伸,而使该两对称接触弹片的喇叭口部分可形成弹力稳定且平均的状态,且两接触弹片具有偏动程度极低的功效。上述电连接器是在其绝缘本体上具有对应于电子产品插脚(或称电子零件插脚)的多端子信道,且各该端子信道内则各插设有用于直接与所述插脚电性接触的端子。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所示的现有电连接器的端子1,是包括本体部11、接脚部13及接触弹片14,该本体部11的两边,是前伸有对称的所述两接触弹片14,用于相对夹接电子产品的插脚3(如图2C)请参阅图2A所示的现有电连接器,其形成于绝缘本体200的各该端子信道2,具有与本体部11对应的两对称翼槽21;请参阅图2B所示,当端子1插置于该端子信道2内时,利用本体部11两端的嵌卡于所述两翼槽21,以达定位的效果,又图中所示,并为已安插电子产品,而使其插脚(指电子零件或电子产品的插脚)3已插置于所述喇叭口状导引部分(以下简称喇叭口)的入口处;再请参阅图2C所示,为平移电子产品而使其插脚3朝左推送的状态,当插脚3一进入所述喇叭口的内缩部分时,接触弹片14是会弹性地接触于插脚3的相应处,而使插脚3达到与端子1电性接触的目的。第一,该现有端子1的两对称接触弹片14,其用于弹性接触于插脚3的弹性来源,经过多数道转折,如图1所示,致使其用于供插脚3电性接触的弹性接触位置、1与其本身的弹性来源位置,并非位于同一直线上,造成弹性来源位置的弹力无法直接延伸、而为间接延伸,相对的,该两对称接触弹片14所用于弹性接触于插脚3的喇叭口部分,形成弹力不稳定且不平均的状态。第二,该两接触弹片14是并非只有上端部分悬空,造成接触弹片14无可避免的偏动,且两接触弹片14更具弹力不稳定、不平均、且可能各具有不同偏动程度的问题,任一接触弹片14又有过多的转折(指由本体部11到喇叭口部分间的转折部分),如此一来,当插脚3由喇叭口的入口(后侧)朝喇叭口的出口(前侧)方向推送时,将使插脚3与两接触弹片14间,由于受力的不平均而有极大的可能会接触程度较多而受压过度、反之则较少(如图2C所示),实不如三点共平面的接触方式来得稳定。第三,由于端子1的安插于端子信道2,是须予以稳固定位,否则将造成端子1的摇动;因此,请参阅图2B所示,端子信道2乃形成有供端子本体部11卡接的对称翼槽21,而使端子达于较为稳固、不摇动的功效。然如图3所示模具4的“部分仰视图”,用于供电连接器来形成图2A所示的端子信道2。图中,模具4的凹部42处是凸伸有一凸部41,而为使该凸部41得能在端子信道2形成有图2A所揭的对称翼槽21,所述凸部41乃须由矩形体变成T形体,因此在图3所揭的两对称加工区域401、402须相对的予以额外移除加工(例如放电的加工方式),但因放电加工特性的关系,用电极以放电移除两加工区域401、402,加工效率慢,且由于电极消耗的加工特性,无可避免的会有相当程度的残留R角,导致H1、H2间及H3、H4间的间隙6无法达到0.10mm的期望值,使该间隙6对端子本体部11的定位功能大打折扣。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使插脚的推送方向为由前往后推(与现有技术相反),以便与电子产品插脚的接触可达2-3点,优于现有电连接器的1-2点接触。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是在接触弹片外侧三方予以保护,使该接触弹片于制作过程中(如电镀加工或组装加工等),受到良好的保护,以便降低不良率,更加确保品质。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通过端子外形的简化,使相配合的端子信道也简化为相当单纯的矩形,故模具乃能以精度高、效率快的研磨加工即可完成,不需使用效率慢且残留R角的放电加工制作方法,相对也使各个零组件的精度提高且组装品质也好。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主要是包括多端子信道及多个具有接触弹片的端子。其中,所述端子是由一具有对应壁面的安装部及一延伸于该安装部下方的接脚部所构成;且该安装部的两对应壁面,是分别被切割出单边相连且折入该两对应壁面间的接触弹片者。以便弹性来源位置(单边相连处)的弹力可直接延伸、两对称接触弹片的喇叭口部分可形成弹力稳定且平均的状态、及因直接由壁面形成该两接触弹片而具有偏动程度极低的功效。再者,可使两对称接触弹片的喇叭口的出口,恰对应于安装部两对应壁面间的连接部,电子产品的插脚可与该两接触弹片及所述的该连接部接触,而达到2-3点的较佳电性接触。又,所述端子的安装部,其断面是可为一垂直弯折的马蹄形,以由两对称侧壁及一后壁构成该安装部,而两接触弹片则是由所述的侧壁来形成。以便在接触弹片外侧三方予以保护,而能降低不良率,且更加确保品质。进者,所述端子信道的形状,更是可对应于上述安装部的轮廓形状,而得能简化为一相当单纯的框状(或矩形状)端子信道。故模具的加工乃有精度高、效率快的功效,相对也使各个零组件的精度提高且组装品质也佳;且端子一安插于端子信道即达到稳固定位的状态,故也无须对模具进行额外加工(如现有即须加工出401、402两加工区域)。具体地讲,本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主要是包括多端子信道及多个具有接触弹片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由一具有对应壁面的安装部及一延伸于该安装部下方的接脚部所构成;该安装部的两对应壁面,分别被切割出单边相连且折入该两对应壁面间的接触弹片。所述的端子的安装部,其两对称接触弹片是具供插脚移入导引用的喇叭口,且该喇叭口的入口恰对应于安装部的横向唯一开口。所述的电子产品的插脚推送方向为该安装部的端子的后侧或相反于该安装部的横向唯一开口方向。所述的端子的两对称接触弹片,其喇叭口的出口恰对应干安装部两对应壁面间的连接部,电子产品的插脚则可与该两接触弹片及所述的该连接部接触。所述的端子的安装部,其断面可为一垂直弯折的马蹄形,以由两对称侧壁及一后壁构成该安装部,而两接触弹片则由所述的侧壁来形成。所述的端子信道的形状,可对应于所述安装部的轮廓形状,而为一框状的端子信道,所述安装部紧贴于端子信道的内壁。所述的端子的两对称接触弹片,可以其被半切的单边相连部分为依据,而予以相对内折。所述的端子的两对称接触弹片,其单边相连部分可位于所述接触弹片的底边。所述的端子信道的形状,可对应于所述安装部的轮廓形状。所述的端子的安装部,可于所述两相对壁面的前边处,分别形成有供作用于端子信道内壁的干涉部。为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与
技术实现思路
,谨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附图仅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图7B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在插接电子产品时的部分俯视示意图,显示电子产品插脚未推送前的状态;图7C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在插接电子产品后的部分俯视示意图,显示电子产品插脚推送后的状态;图7D是本技术电连接器在插接电子产品后的部分俯视示意图,显示电子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结构改良,其主要是包括多端子信道及多个具有接触弹片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由一具有对应壁面的安装部及一延伸于该安装部下方的接脚部所构成;该安装部的两对应壁面,分别被切割出单边相连且折入该两对应壁面间的接触弹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林建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