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建忠专利>正文

直立式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9066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立式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该语音插座连接器至少具有两连接器本体,在每一连接器本体内部分别设有一第一信号端子组及一第二信号端子组,该第一信号端子组包含两第一L型端子,其中之一的第一L型端子延伸一支撑部,该支撑部又延伸一弯折的弹性部,且该弹性部形成有一触接部,而另一第一L型端子则延伸一抵压于弹性部与触接部相交处的限位部;另,该第二信号端子组也包含两第二L型端子,其中之一的第二L型端子也延伸一支撑部,该支撑部又延伸一弯折的弹性部,且该弹性部也形成有一触接部,而另一第二L型端子也延伸一抵压于弹性部与触接部相交处的限位部。(*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立式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
本技术涉及一种直立式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尤指一种应用于至少以两连接器本体借由直立方式堆栈、卡固连接而成的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各种电子产品及多媒体个人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语音插座连接器在上述各种产业上的应用已日益普及,再加上各类电子产品对其外围配备的扩充,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应运而生。如图1及图2所示,一般公知的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是由多个连接器本体1a相互堆栈并卡固连接而成,且各连接器本体1a前侧面凸设有一中空圆柱状的插接部10a,该插接部10a的中空部位即形成一圆形插接孔11a,并使该插接孔11a延伸至连接器本体1a内部,以供一语音插头连接器(图略)插入其中;另,所述连接器本体1a内部皆设有五条横向并排的细长沟槽12a,其中间的沟槽12a是用以插接一接地端子13a,以直立插置于各连接器本体1a后侧面,而每一连接器本体1a左、右两侧的四条沟槽12a则分别供一第一信号端子组14a及一第二信号端子组15a左右插设,且该第一信号端子组14a及第二信号端子组15a皆包含两片状的L型端子16a及一夹置于该两L型端子16a前端部位的弹性夹片17a,在弹性夹片17a上又形成有一可与语音插头连接器(图略)插入时作抵触的触接部18a。但是,由于上述的第一信号端子组14a及第二信号端子组15a的弹性夹-->片17a是与其L型端子16a采分离的方式再另行组装,如此不仅需增加繁杂的制造程序,且该弹性夹片17a夹置于两L型端子16a上时,并无法确保两者在接触上为面与面的完全接触,故会影响连接器的信号传递,再加上现今的连接器要求体积上的缩小,以此种组装方式的端子结构并不能有效缩小其体积,难以符合现今市场对连接器的需求。所以,由上可知,上述公知的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显然具有其缺陷存在,且又不符合现今的需求,而待加以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立式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其是以一体成型的方式,使该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可更为稳固,并具有良好地刚性与较佳的接触弹性,同时在与语音插头连接器插接时所产生的阻抗也可降低,并可在高震动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良好的接触功能而不松脱。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直立式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所述语音插座连接器至少具有两连接器本体,且在每一连接器本体内部皆设有五条沟槽,其中间的沟槽插接一接地端子,插置于各连接器本体后侧面,而每一连接器本体左、右两侧共四条的沟槽则分别左右插设一第一信号端子组及一第二信号端子组,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组包含两相并列排置的第一L型端子,并分别插置于连接器本体左侧的两条沟槽内,其中之一的第一L型端子是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后端又延伸一弯折的弹性部,且所述弹性部形成有一触接部,而另一第一L型端子则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抵压于弹性部与触接部相交处的限位部;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组也包含两相并列排置的第二L型端子,并分别插-->置于连接器本体右侧的两条沟槽内,其中之一的第二L型端子也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后端又延伸一弯折的弹性部,且所述弹性部也形成有一触接部,而另一第二L型端子也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抵压于弹性部与触接部相交处的限位部。本技术所述的直立式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组及第二信号端子组的支撑部是向上延伸而成。本技术所述的直立式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组及第二信号端子组的弹性部是朝向接地端子处而弯折。根据本技术所述的直立式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该语音插座连接器至少具有两连接器本体,且在每一连接器本体内部皆设有五条沟槽,其中间的沟槽是用以插接一接地端子,以插置于各连接器本体后侧面,而每一连接器本体左、右两侧共四条的沟槽则分别供一第一信号端子组及一第二信号端子组左右插设,其改良在于:该第一信号端子组包含两相并列排置的第一L型端子,并分别插置于连接器本体左侧的两条沟槽内,其中之一的第一L型端子是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支撑部,该支撑部又延伸一弯折的弹性部,且该弹性部形成有一触接部,而另一第一L型端子则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抵压于弹性部与触接部相交处的限位部;另,该第二信号端子组也包含两相并列排置的第二L型端子,并分别插置于连接器本体右侧的两条沟槽内,其中之一的第二L型端子也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支撑部,该支撑部的后端又延伸一弯折的弹性部,且该弹性部也形成有一触接部,而另一第二L型端子也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抵压于弹性部与触接部相交处的限位部。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是公知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公知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分解图;图5是本技术的局部剖视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图4及图5,分别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局部剖视分解图及局部剖视组合图。本技术是提供一种直立式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其是应用在一种至少以两连接器本体10借由直立方式堆栈并卡固连接而成的语音插座连接器1上,该语音插座连接器1的各连接器本体10前侧面皆凸设有一中空圆柱状的插接部11,该插接部11的中空部位即形成一圆形插接孔12,并使该插接孔12延伸至连接器本体10的内部,以供一语音插头连接器(图略)插入其中。所述连接器本体10内部皆设有五条横向并排的细长沟槽13,其中间的沟槽13是用以插接一接地端子14,以直立插置于各连接器本体10后侧面,而每一连接器本体10左、右两侧的四条沟槽13则分别供一第一信号端子组2及一第二信号端子组3左右插设。本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在于改良所述连接器本体10的第一信号端子组2及第二信号端子组3的整合型态。其中:该第一信号端子组2包含两相并列排置的第一L型端子20、21,并分别插置于连接器本体10左侧的两条沟槽13内,其中之一的第一L型端-->子20是在其前端部位向上延伸一方形支撑部22,该支撑部22的前端又延伸一朝向接地端子14处弯折的弹性部23,且在该弹性部23末端形成一可与语音插头连接器(图略)插入时作抵触的触接部24;而另一第一L型端子21则在其前端部位向上延伸一呈“工”字型的限位部25,该限位部25抵压于弹性部23与触接部24相交处。该第二信号端子组3也包含两相并列排置的第二L型端子30、31,并分别插置于连接器本体10右侧的两条沟槽13内,其中之一的第二L型端子30也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方形支撑部32,该支撑部32的后端又延伸一朝向接地端子11处弯折的弹性部33,且在该弹性部33末端也形成一可与语音插头连接器(图略)插入时作抵触的触接部34;而另一第二L型端子31也在其前端部位向上延伸一呈“工”字型的限位部35,该限位部35抵压于弹性部33与触接部34相交处。因此,本技术所述的直立式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是可借由第一L型端子20及第二L型端子30分别与其支撑部22、32、弹性部23、33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立式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所述语音插座连接器至少具有两连接器本体,且在每一连接器本体内部皆设有五条沟槽,其中间的沟槽插接一接地端子,插置于各连接器本体后侧面,而每一连接器本体左、右两侧共四条的沟槽则分别左右插设一第一信号端子组及一第二信号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组包含两相并列排置的第一L型端子,并分别插置于连接器本体左侧的两条沟槽内,其中之一的第一L型端子是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后端又延伸一弯折的弹性部,且所述弹性部形成有一触接部,而另一第一L型端子则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抵压于弹性部与触接部相交处的限位部;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组也包含两相并列排置的第二L型端子,并分别插置于连接器本体右侧的两条沟槽内,其中之一的第二L型端子也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后端又延伸一弯折的弹性部,且所述弹性部也形成有一触接部,而另一第二L型端子也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抵压于弹性部与触接部相交处的限位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立式叠层语音插座连接器的端子结构改良,所述语音插座连接器至少具有两连接器本体,且在每一连接器本体内部皆设有五条沟槽,其中间的沟槽插接一接地端子,插置于各连接器本体后侧面,而每一连接器本体左、右两侧共四条的沟槽则分别左右插设一第一信号端子组及一第二信号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组包含两相并列排置的第一L型端子,并分别插置于连接器本体左侧的两条沟槽内,其中之一的第一L型端子是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后端又延伸一弯折的弹性部,且所述弹性部形成有一触接部,而另一第一L型端子则在其前端部位延伸一抵压于弹性部与触接部相交处的限位部;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忠
申请(专利权)人:林建忠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