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0651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本体、若干第一端子和一组第二端子,所述本体包括上壁、与上壁相对的下壁及连接上壁与下壁的一对侧壁,所述上壁、下壁及侧壁围成一收容空间;若干第一端子组装于本体的上壁;第二端子组装于本体上;每一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包括对接部、固定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于本体的中间部及适于与所述电气元件电性连接的尾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对接部延伸出上壁的内表面并暴露于所述收容空间可用以与第二对接连接器相配接,所述第二端子的对接部延伸出本体的外表面而与所述第一端子一起可用以与第一对接连接器相配接。(*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与不同应用的连接器连接的 具有兼容性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符合Serial ATA标准的Seria ATA连接器普遍广泛应用在桌上型计算机,比 如主板向HDD传输信号、从计算机的电源部供应器向HDD传输电源或外置HDD与 计算机间的电源和信号传输。当Serial ATA连接器作为外部连接应用时,通常 一皮设计为具有用于传输信号的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或者用于不同电压电源传输 的电源端子。但是,在一些传输信号的应用中需要与电源端子结合使用,但是没 有满足这种使用的连接器。所以,需要提供这种兼容电源端子的电连接器。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良,以适应发展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兼容不同配对连接器的电连接器。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本 体、若干第一端子和一组第二端子,所述本体包括上壁、与上壁相对的下壁及连 接上壁与下壁的一对侧壁,所述上壁、下壁及侧壁围成一收容空间;若干第一端 子组装于本体的上壁;第二端子组装于本体上;每一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包括对 接部、固定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于本体的中间部及适于与所述电气元件电性连接 的尾部;其中所述第一端子的对接部延伸出上壁的内表面并暴露于所述收容空间 可用以与第二对接连接器相配接,所述第二端子的对接部延伸出本体的外表面而 与所述第一端子一起可用以与第一对接连接器相配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功效另外加设一组电源端子具有与 不同应用的连接器连接的兼容性。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组合图。图2至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视角的视图。图4至图5是本技术未显示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图6至图7是图1示板端连接器沿A-A线和B-B线的剖视图。图8至图12是插头电连接器沿图l和图2中C-C线至G-G线方向的剖视图。图1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沿H-H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电连接器为电连接器组合 300中的插头连接器100,该电连接器组合300还包括与插头连接器100配合 的对接板端连接器200 (第一对接连接器)。请参照图4至图5,插头连接器100包括第一本体2、组装至第一本体2 的若干端子4、安装至第一本体2并为端子4的尾部提供支撑的隔板5、与端 子4在隔板5上焊接的线缆(未图示),及将第一本体2、端子4与隔板5遮盖 的导电壳体3。板端连接器200包括第二本体6、组装至第二本体6且与印刷 电路板9焊接的若干端子7,及遮盖第二本体6和端子7的遮蔽壳体8。请参照图4至图5,并结合图8至图12,插头连接器100的第一本体2 形成有上壁21、与上壁21相对设置的下壁22及连接上壁21与下壁22的一 对侧壁23。侧壁23上设置有一对前端突然变细的导引柱230用以引导插头连 接器IOO插入板端连接器200。每一导引柱230与上壁21的上表面共面,并 且与下壁22的底面间隔一段距离。上壁21、下壁22与侧壁23共同围设形成 一矩形收容空间20。上壁21设有若干自内表面向上凹进形成并与收容空间20连通的第一通道 218,及自上表面向下凹进形成并与第一通道218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二通道 214。该对第二通道214分别部分凹入一对侧壁23,且不与收容空间20连通。 上壁21上形成有一块长方形平台211,平台211比上壁21上表面高并超出上 壁21的后边缘一^殳距离以形成一伸长部216。伸长部216开设有与第一通道 218对齐排列的槽以形成若干个肋条2160。平台211的外侧边缘在横向方向(即 端子4排列方向)与第二通道214相距一段距离。平台211的前端上表面向下 凹进形成第一凹口 210。一对第一凸块212设置于第一凹口 210的相对的两侧。平台211中部设有一对与外侧相连通的第一槽2110。平台211的后方并邻近 上壁21的后缘形成了第一突起217。上壁21的后部设有两对狭缝215,其中 一对邻近平台211的后缘,另一对由第二通道214凹陷形成。下壁"设有与 上壁21的第一凹口 210和第一凸块212相对应的第二凹口 220和第二凸块 222。.下壁22对应设有一对第二槽2210、 一对第三槽2212及第二突起227。插头连接器100的端子4由若干第一端子41及位于第一端子"外侧用以 传输电源的第二端子42组成。第一端子41由传输信号的两对差分对端子与位 于每对差分对端子侧的三个接地端子组成。每一端子4包括弯曲的对接部40、 尾部44及连接对接部40与尾部"的中间部43。每一中间部43设有一对第 一倒刺45及与第一倒刺45间隔设置的第二倒刺46。第一端子41之间的间距 相等,第二端子42与其邻近的第一端子41间的间距大于第一端子41间的间 距。此外,第一端子41与第二端子42的对接部40弯曲的方向相反,也就是 说,第一端子41的对接部40向下弯曲,而第二端子42向下弯曲。当组装至第一本体2时,第一、第二端子41、 42分别插入第一、第二通 道218、 214,第一端子41的对接部40暴露于收容空间20,而第二端子42 的对接部40暴露于第二通道214外并超出上壁21的上表面。中间部43的第 一倒刺45与第一、第二通道218、 214相干涉以固定端子4于第一本体2。尾 部44延伸出第一本体2的后表面。此外,第二端子的工作电压为5伏。在其 它实施例中,第二端子的工作电压也可以为其它值。隔板5包括基部50、自基部50向后延伸的板部53及自基部50向前延伸 的一对臂部52。若干第一通孔500贯穿基部50并与第一通道218呈直线排列, 若干第二通孔502贯穿基部50并与第一本体的第二通道214呈直线排列。板 部53的一面设有与第一、第二通孔500、 502相连通的若干第一、第二通道 531、 532。每一臂部52包括面积较大并具有导引肋5210的第一臂部521及竖 直方向上与第一臂部521对齐的第二臂部522。当隔板5组装于第一本体2时,臂部52的导引肋5210沿狭缝215滑动, 第一本体2的后端夹置于隔板5的一对臂部52之间。第一、第二端子41、 42的尾部44对应插入第一、第二通孔500、 502,第二倒刺46与第一、第二 通孔500、 502干涉配合,以提高端子4与隔板5之间配合的稳定性。隔板5 组装于第一本体2后,第一、第二端子41、 42的尾部44位于隔板5的板部53的对应的第一、第二通道531、 532。在板部53区域,线缆的导线(未图示) 焊接于端子4。因而,隔板5具有整理并排列端子4的尾部44,以方便其后的 焊接的功用。为提高隔板5与第一本体2之间结合的稳定性,隔板5设有若干 槽道54以收容对应的肋条2160(请参照图12与图13)。插头连接器100的导电壳体3包括第一壳体31及与第一壳体31啮合以共 同屏蔽插头连接器100的第二壳体32。第一、第二壳体31、 32包括U型的第 一、第二前部310、 320及较第一、第二前部310、 320宽长的U型第一、第二 后部312、 322。第一、第二前部310、 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连接电气元件,并能适于与第一对接连接器、第二对接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相配接,以形成对接连接器与电气元件之间的电性连接,该电连接器包括本体、若干第一端子和一组第二端子,所述本体包括上壁、与上壁相对的下壁及连接上壁与下壁的一对侧壁,所述上壁、下壁及侧壁围成一收容空间;若干第一端子组装于本体的上壁;第二端子组装于本体上;每一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包括对接部、固定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于本体的中间部及适于与所述电气元件电性连接的尾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对接部延伸出上壁的内表面并暴露于所述收容空间可用以与第二对接连接器相配接,所述第二端子的对接部延伸出本体的外表面而与所述第一端子一起可用以与第一对接连接器相配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杰利吴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