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接端子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00415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插接端子构造,该插接端子构造(30)是设于一插头(1)上,并用以取电,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    二插接端子(31),该二插接端子(31)具有一用以取电的插脚端(311),及该插脚端(311)的相对另一端为组接端(312);以及    一绝缘的端子座(32),该端子座(32)上设有二限位直槽(322),该二限位直槽(322)分别具有形成一偏斜角度A的斜面(324)及凸部(325),且该二限位直槽(324)两侧还分别设有用以枢接该组接端(312)的枢接部(323),藉此,该二插脚端(311)在第一使用状态是藉由该限位直槽(322)形成相互平行,且利用该插接端子(31)与该端子座(32)的枢接关系,令该插接端子(31)以第一旋转位移,使该插脚端(311)受该凸部(325)紧固或该斜面(324)而定位,形成该二插脚端(311)偏转一偏斜角度(A)而为该插接端子构造(30)的第二使用状态。(*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插接端子构造,特别是涉及一种藉由旋转位移而可对应插设于二种不同规格插座的插接端子构造。
技术介绍
插头转接座是在国际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物品,其提供电器产品最基本的插头形式转换,使得二不同规格的插头与插座可形成电性连接,以使电器产品可得到电力来源。市面上已有相关的专利及其产品发售,其大多是以复杂的机构来达成转变插脚的形式,或是插头虽然具有多种规格的插脚,却存在有体积过大或操作困难的问题。在现有技术中,如本案专利技术人申请在前的台湾新型专利第456634号,该技术是为一种简易万用转接器,尤指一种以德国插头规格为基础的转接器本体,并使该转接器的面板部与本体一体射出成型,在其内两侧所形成的容置区内各设有一万用型导电架,并在中央的容置区内,组设有一具有单夹板的接地架,在转接器本体一端周缘,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扣接凸缘,并在每一插脚板的周缘相对位置处均设有一扣接凹口,而在组装插脚板时,先使转接器本体周缘的扣接凸缘进入插脚板周缘扣接凹口一侧的缺口后,再将插脚板予以旋转,使扣接凸缘进入一侧的扣接凹口,而使插脚板以快速与转接器本体组合一体或是更换。在转接器本体两侧对称的德式接地槽内,各组设有一接地片,该两接地片的一侧缘均与前述接地架相接触连接,而可在转接器本体插入德国插座的插槽内后,使接地片可与接地簧片接触,此外,为了使转接器亦可同时插接于法国规格的插座内,其是将插脚板的定位位置设定旋转于与面板的插孔呈一特定的偏角位置,但在该组导电架上均设有延伸部,而使得组装插脚板时使其旋转于偏角的定位位置时,仍将使插脚内端部与导电架的延伸部保持接触,另在插脚板上与法国插座接地插柱的相对位置处设有一接地插孔,并使该接地插孔的位置恰好偏移于转接器面板所设接地插孔的一侧边,而使转接器插组于法国规格的插座内时,将使其接地插柱由插脚板接地插孔插入,并将接地插孔与设置于转接器本体内相对应接地片的一侧弧状接触缘接触,而构成接地的效果。藉由本技术的设计,除了具有构件精简、组装快速、成本低廉的效果外,其亦具有可作为一般转接器使其兼具可使用于德、法两国规格插座的转接器,而达到构件更简化、功效更提升的一种万用转接器设计。但是此种万用转接器应用在旅游中,变换的插脚面板势必带给使用者携带上的困难,且组装拆卸面板亦会造成使用者的困扰。另有相关商品发售于市面上,请参阅图1-1~图1-2是现有习知的插脚动作示意图。如图1-1所示的插脚构造60应用于万用转接器上,其中插脚61是以其圆柱状的转轴611枢接于一绝缘的底座62上而可转动,该底座62上还具有二凸块621,该凸块621上设有一具有角度的抵掣面622,如图1-2所示,扁平的插脚61在旋转位移后抵掣该抵掣面622,而使两插脚61形成一角度,藉此形成对应澳洲、中国等地所使用的插座插孔。上述的插脚构造60在应用插设于美式插座平行插孔时,并未有任何可供插脚61抵掣形成正确平行的结构型态,且单独以转轴611枢设于底座62上亦使插脚61过于松弛而产生过于容易转动的问题。此外,这种插脚构造60亦存在有体积过大的问题。上述各项已揭露的现有技术,均是为了让使用者可以在国际旅行中便于转换插头形式以配合旅游地的插座规格,让电器产品可获得电力来源,但是却因为其多功能而使得其体积相应的变大,对于使用者而言,实在是一项旅游中的沉重负担。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插接端子构造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插接端子构造所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是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的插接端子构造,便成了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插接端子构造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考虑到若可减小转接器体积却同样可以达到多功能的效果,将会是旅行者所殷切期盼的,本案设计人根据插接端子构造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的插接端子构造,期望能减小转接器的体积及增加其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一种插接端子构造,其可以减小插接端子在一转接器中所占用的空间,同时又具备有对应美式插座的平行插孔及澳式插座的斜形插孔的功能,现在下文中予以详细说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插接端子构造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插接端子构造,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藉由该插接端子构造与该插头的枢接关系,令该插接端子在第一使用状态下为相互平行,令该插接端子可由匹配的插头插孔中取电,又以插接端子与该端子座的枢接关系,令该插接端子以第一旋转位移使该二插接端子分别旋转一偏斜角度形成该插接端子构造的第二使用状态,令该插接端子可由匹配的插头插孔中取电,故该插头在第一、第二使用状态可以具有对应二种不同规格的插座功能,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接端子构造,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插头在非使用状态下可以减少占用空间,藉由第二旋转位移令该插接端子在非使用状态下可收合于该容置槽中,而使得该插头所占空间减少,更便于携带,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插接端子构造,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应用此插接端子构造的插头直接具有开关的功能,藉由该插接端子处于使用状态下插接端子与该连接部形成电性连接,而在非使用状态下插接端子与该连接部形成断路状态,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插接端子构造,该插接端子构造30是设于一插头1上,并用以取电,其包括有二插接端子31,该二插接端子31具有一用以取电的插脚端311,及该插脚端311的相对另一端为组接端312;以及一绝缘的端子座32,该端子座32上设有二限位直槽322,该二限位直槽322分别具有形成一偏斜角度A的斜面324及凸部325,且该二限位直槽324两侧还分别设有用以枢接该组接端312的枢接部323,藉此,该二插脚端311在第一使用状态是藉由该限位直槽322形成相互平行,且利用该插接端子31与该端子座32的枢接关系,令该插接端子31以第一旋转位移,使该插脚端311受该凸部325紧固或该斜面324而定位,形成该二插脚端311偏转一偏斜角度A而为该插接端子构造30的第二使用状态。本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插接端子构造,其中所述的插头1与端子座32分别设有互相对应枢接的枢接槽11及枢接轴321。前述的插接端子构造,其中所述的插头1设有用以容置该插脚端311的容置槽13,并藉由该插头1与该插接端子构造30的枢接结构关系,以第二旋转位移令该插接端子31收合于该容置槽13中。前述的插接端子构造,其中所述的枢接部323及组接端312是分别为枢接孔326及组接孔313,并藉由一轴件33将该枢接孔326及组接孔313定位并形成枢接结构关系。前述的插接端子构造,其中所述的轴件33是为一铆钉。前述的插接端子构造,其中所述的插头1具备一开设有插接孔21的连接部20,该插接孔21装设有一传导件22,该传导件22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秋山
申请(专利权)人:淳溢科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