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散式多通道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563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分散式多通道换热器,包括一换热壳体,该换热壳体的前侧连接安装有冷介质输入管,后侧对应安装有冷介质输出管;该换热壳体的下端相应安装有一集流罩体,该集流罩体的下端对应安装有热介质输入管;换热壳体的内部还相应设置有位于同一平面的横纵分散管以及与横纵分散管垂直设置的竖向分散管,横纵分散管和竖向分散管在换热壳体的内部纵横交错。本装置在换热壳体的内部设置很多的纵横分散管以及竖向分散管等,分散管都是相互连通的,热介质在集流罩体内收集,然后再从竖向分散管向上进入到很多的分散管中,将热介质流向分成很多的通道,这样增加了与冷介质接触的面积,能够与冷介质充分换热,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散式多通道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技术中换热器的设备装置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分散式多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换热器是通过冷热温度差中,热量会从热介质转移至冷介质中的原理进行换热的,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多是设置有换热管,换热管中流入冷介质或者是热介质,而换热管的外部则相应通入对应的热介质或者是冷介质,通过热量转移,实现换热。
[0003]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多是设置为列管式的换热结构,例如:CN109115015A的申请文件中就公开了“一种列管式换热器”,该技术方案中是通过在换热仓中设置上下交错的导流板,在换热仓中形成S形的换热通道,从而进行换热,该技术方案中,整体介质的流向只有一个通道,介质只能顺着一个方向流动,热介质没有被分散开,因此与冷介质的换热效率很低,依然有较多的热量被浪费掉。
[0004]而例如:CN106871701A的专利文件中则公开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的技术方案中是在集流管中大致沿着集流管的纵向延伸、用于将集流管中的内腔分隔成多个腔室,通过设置的多个腔室进行热交换,但是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的主体是裸露在空气中的,热介质进入后,就会相应在空气中损失热量,导致了热量的浪费。
[0005]并且,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多是直接在换热的区域内设置换热管等结构,换热完成后,热介质就直接被输出,但是多数的换热器不能够较为充分的换热,热介质就直接被流失,也没有进行回收再利用,因此导致了热量的浪费。
[0006]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设置一种换热效率高,浪费热量较少的分散式多通道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分散式多通道换热器;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分散式多通道换热器,包括一换热壳体,该换热壳体的前侧连接安装有冷介质输入管,后侧对应安装有冷介质输出管;该换热壳体的下端相应安装有一集流罩体,该集流罩体的下端对应安装有热介质输入管。
[0009]换热壳体的内部还相应设置有位于同一平面的横纵分散管以及与横纵分散管垂直设置的竖向分散管,横纵分散管和竖向分散管在换热壳体的内部纵横交错,且相互连通,并且竖向分散管向下穿过换热壳体的底部伸入至集流罩体内且端部相应开口,集流罩体内的热介质可从竖向分散管的底部进入至整体分散管中。
[0010]换热壳体的左右两侧以及上侧外部相应安装有一连通的U形的余热罩体,横纵分散管中位于最上层的横纵分散管的两端穿过换热壳体的左右侧壁伸入到余热罩体内且该横纵分散管的端部开口,且余热罩体的上端还连接安装有热介质输出管。
[0011]进一步地,余热罩体的外部还设置有一层保温层;为了防止热量损失,可相应设置保温层
[0012]进一步地,冷介质输入管输入的冷介质设置为冷水或冷气,而热介质输入管输入的热介质设置为烟气、蒸汽或热水。
[0013]进一步地,分散管中竖向分散管底部开口以及最上层的伸入到余热罩体的横纵分散管的端部开口,其余分散管的端部均为封闭式结构。
[0014]进一步地,换热壳体设置为长方体结构,冷介质输入管和冷介质输出管设置在换热壳体的长方向位置处。
[0015]进一步地,余热罩体与集流罩体内部的宽度均设置为5cm。
[0016]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1)本装置中前端设置冷介质输入管,后端设置冷介质输出管,而底部则设置集流罩体,并且在换热壳体的内部设置很多的分散管,纵横分散管以及竖向分散管等,分散管都是相互连通的,热介质在集流罩体内收集,然后再从竖向分散管向上进入到很多的分散管中,将热介质流向分成很多的通道,这样增加了与冷介质接触的面积,能够与冷介质充分换热,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
[0018](2)本装置中还在换热壳体的外部设置余热罩体,将经过分散的多通道的热介质热交换后送入至余热罩体,余热罩体是整体将换热壳体包覆住的,一方面是减少换热壳体内部的热量损失;另外一方面是通过余热与换热壳体内部的冷介质进行交换,进一步地的增加换热效率;
[0019](3)本装置的换热壳体设置为长方体结构,有效的增加冷介质的流经路程,而热介质的流向是设置成从下往上流动,配合与冷介质可以充分换热;并且合理设置分散管中的端部开口位置等,合理的流向增加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结构图;
[0021]图2为图1中A

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本实施例在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分散式多通道换热器,包括一换热壳体1,该换热壳体1的前侧连接安装有冷介质输入管2,后侧对应安装有冷介质输出管3;该换热壳体1的下端相应安装有一集流罩体4,该集流罩体4的下端对应安装有热介质输入管5。
[0024]本装置的设置基础设置为一个换热壳体,该换热壳体可以设置为长方体的结构,其前端设置有冷介质输入管,可输入冷凝水、冷气等;冷介质换热后从冷介质输出管输出;换热壳体的下端需要相应设置热介质输入管的,本装置是在换热壳体的下端相应设置一个集流罩体,热介质进入后先是集中在集流罩体内,然后再均匀的进入到分散管中。
[0025]换热壳体1的内部还相应设置有位于同一平面的横纵分散管6以及与横纵分散管6
垂直设置的竖向分散管7,横纵分散管6和竖向分散管7在换热壳体1的内部纵横交错,且相互连通,并且竖向分散管7向下穿过换热壳体1的底部伸入至集流罩体4内且端部相应开口,集流罩体4内的热介质可从竖向分散管7的底部进入至整体分散管中。
[0026]本装置的换热管设置为纵横交错的分散管,而分散管又分为在同一个面纵横交错的纵向分散管和横向分散管,在同一个面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并且还设置有竖向分散管,竖向分散管的上端部可以连接在同一个面的纵向分散管和横向分散管的交点处,这样就在换热壳体的内部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整体分散管,竖向分散管的底端伸入到下方的集流罩体内,那么集流罩体内的热介质就从竖向分散管的底端向上进入到每一分散管中,就将整体的热介质分散成很多通道,而换热壳体的前端进入冷介质,从而完成热交换,换热效率明显得到提升。
[0027]换热壳体1的左右两侧以及上侧外部相应安装有一连通的U形的余热罩体8,横纵分散管6中位于最上层的横纵分散管6的两端穿过换热壳体1的左右侧壁伸入到余热罩体8内且该横纵分散管6的端部开口,且余热罩体8的上端还连接安装有热介质输出管9。
[0028]本装置中还在换热壳体的上端以及左右两侧设置余热罩体,热介质输出管设置在余热罩体上,本装置中热介质从竖向分散管进入经过多通道分散且与冷介质进行热交换后,从最上方的纵横分散管流入到外部的余热罩体,由于换热的时候热介质的热量不一定全部被换热,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散式多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换热壳体(1),该换热壳体(1)的前侧连接安装有冷介质输入管(2),后侧对应安装有冷介质输出管(3);该换热壳体(1)的下端相应安装有一集流罩体(4),该集流罩体(4)的下端对应安装有热介质输入管(5);所述的换热壳体(1)的内部还相应设置有位于同一平面的横纵分散管(6)以及与横纵分散管(6)垂直设置的竖向分散管(7),所述的横纵分散管(6)和竖向分散管(7)在换热壳体(1)的内部纵横交错,且相互连通,并且所述的竖向分散管(7)向下穿过换热壳体(1)的底部伸入至集流罩体(4)内且端部相应开口,集流罩体(4)内的热介质可从竖向分散管(7)的底部进入至整体分散管中;所述换热壳体(1)的左右两侧以及上侧外部相应安装有一连通的U形的余热罩体(8),所述的横纵分散管(6)中位于最上层的横纵分散管(6)的两端穿过换热壳体(1)的左右侧壁伸入到余热罩体(8)内且该横纵分散管(6)的端部开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军毛和平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齐为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