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及其自适应导正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343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换电技术领域,一方面,公开了一种自适应导正平台,承载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横向调整滚组,第二横向调整滚组;所述第一横向调整滚组的外侧设有至少两对第一侧向限位滚组;所述第二横向调整滚组的外侧设有第二侧向限位滚组。另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包括如上所述的自适应导正平台。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经过两处配合的滚动式设计后,汽车调整较为灵活,轻易的完成了汽车导正,且定位较准确,一次即可导正成功,效率高。本自适应导正平台,用于汽车停止的位置自动校正,结构简单可靠,维护保养容易,对汽车无损伤,使用过程中无能源消耗,便于建立高效、环保、清洁、节能的现代化新能源汽车换电站。换电站。换电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及其自适应导正平台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换电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及其自适应导正平台。

技术介绍

[000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取代现行主流的燃油车是重中之重。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道路上,电池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是阻碍新能源汽车普及的两大瓶颈。在技术没有实现突破的背景下,快速更换车载电池是第一选择。司机无需关心电池充电时间,只需耗费更换电池的时间即可。在实现自动化更换电池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准确识别车载电池的准确位置;而车载电池安装在汽车上,故汽车的位置要相对准确。目前,换电站调整汽车位置的方式不够灵活,并且准确定位导正的效果不佳,可能需要多次进行辅助导正。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及其自适应导正平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电站调整汽车位置不灵活,准确定位效果不佳的上述技术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自适应导正平台,包括用于汽车驶入并承托汽车的承载本体,所述承载本体上沿汽车行驶路线的两侧依次设置有成对的第一横向调整滚组,和成对的第二横向调整滚组;成对的所述第一横向调整滚组的外侧设有至少两对第一侧向限位滚组,且靠近承载本体入口的第一侧向限位滚组布置为外八字形;成对的所述第二横向调整滚组的外侧设有第二侧向限位滚组;所述承载本体的中部对应第一横向调整滚组和第二横向调整滚组均设置有电池仓托架。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侧向限位滚组包括第一滚筒和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二侧向限位滚组包括第二滚筒和第二安装支架。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横向调整滚组嵌入承载本体内部,第一横向调整滚组的上表面与承载本体的平面平齐。
[0008]优选的,所述第二横向调整滚组的上表面高于承载本体的平面;所述第二横向调整滚组整体为V字形,且形成有限位V形槽,第二横向调整滚组的底部陷入承载本体内部。
[0009]优选的,所述承载本体上固定有引导汽车的轮胎驶入第二横向调整滚组的爬升导向件。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横向调整滚组包括第一滚动筒,第一滚筒支撑和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横向调整滚组包括第二滚动筒,第二滚筒支撑和V型块。
[0011]优选的,所述承载本体的入口固定有成对的驶入标识件,驶入标识件连接外八字形的限位滚组且同样布置为外八字形。
[0012]优选的,所述承载本体的出口固定有前端限位件。
[0013]优选的,所述承载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上坡道,中间平台和下坡道。
[0014]另一方面,本技术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
[0015]一种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自适应导正平台。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汽车刚驶入承载本体时,汽车车轮接触一侧的第一侧向限位滚组时,汽车掉落到同侧的第一横向调整滚组上,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一横向调整滚组转动,自动往另外一侧移动,进行第一次辅助汽车导正;滚动式设计为减少横向调整过程中的摩擦力,更利于自动调整。汽车继续驶入承载本体,当汽车前轮接触到第二侧向限位滚组时,第二侧向限位滚组旋转,车轮自动滑落到第二横向调整滚组上;同样的,第二横向调整滚组转动,带动汽车往另一侧偏移,进行第二次辅助汽车导正。同样的,汽车后轮接触一侧的第一侧向限位滚组时,也能进行辅助汽车导正。经过上述两处配合的滚动式设计后,汽车通过车轮与滚动机构的多次配合以调节导正位置,调整较为灵活,轻易的完成了汽车导正,且定位较准确,一次行驶即可导正成功,效率高。本自适应导正平台,用于汽车停止的位置自动校正,结构简单可靠,维护保养容易,对汽车无损伤,使用过程中无能源消耗,便于建立高效、环保、清洁、节能的现代化新能源汽车换电站。
[0018]本自适应导正平台为纯机械结构,结构简单可靠,占地面积小,无能源损耗,绿色环保。限位和调整滚组采用一体式设计,便于维护和保养。汽车位置导正采用滚动形式,对汽车轮胎无损伤。自适应导正,无需额外人工干预。可与机器人配套实现联动,便于实现全自动化。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一、优选实施例二、优选实施例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0021]图3是第一侧向限位滚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第一横向调整滚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第二横向调整滚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
[0025]承载本体1、上坡道11、中间平台12、下坡道13、驶入标识件2、第一侧向限位滚组3、第一滚筒31、第一安装支架32、第一横向调整滚组4、第一滚动筒41、第一滚筒支撑42、第一安装板43、电池仓托架5、爬升导向件6、第二侧向限位滚组7、第二横向调整滚组8、第二滚动筒81、第二滚筒支撑82、V型块83、前端限位件9。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7]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
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8]实施例一
[0029]请参阅图1

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适应导正平台,包括用于汽车驶入并承托汽车的承载本体1,所述承载本体1上沿汽车行驶路线的两侧依次设置有成对的第一横向调整滚组4,和成对的第二横向调整滚组8;成对的所述第一横向调整滚组4的外侧设有至少两对第一侧向限位滚组3,且靠近承载本体1入口的第一侧向限位滚组3布置为外八字形;成对的所述第二横向调整滚组8的外侧设有第二侧向限位滚组7;所述承载本体1的中部对应第一横向调整滚组4和第二横向调整滚组8均设置有电池仓托架5。
[0030]本自适应导正平台进一步有如下的改进:
[0031]所述第一侧向限位滚组3包括第一滚筒31和第一安装支架32;所述第二侧向限位滚组7包括第二滚筒和第二安装支架。
[0032]所述第一横向调整滚组4嵌入承载本体1内部,第一横向调整滚组4的上表面与承载本体1的平面平齐。所述第二横向调整滚组8的上表面高于承载本体1的平面;所述第二横向调整滚组8整体为V字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导正平台,包括用于汽车驶入并承托汽车的承载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本体上沿汽车行驶路线的两侧依次设置有成对的第一横向调整滚组,和成对的第二横向调整滚组;成对的所述第一横向调整滚组的外侧设有至少两对第一侧向限位滚组,且靠近承载本体入口的第一侧向限位滚组布置为外八字形;成对的所述第二横向调整滚组的外侧设有第二侧向限位滚组;所述承载本体的中部对应第一横向调整滚组和第二横向调整滚组均设置有电池仓托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导正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向限位滚组包括第一滚筒和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二侧向限位滚组包括第二滚筒和第二安装支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导正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调整滚组嵌入承载本体内部,第一横向调整滚组的上表面与承载本体的平面平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导正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向调整滚组的上表面高于承载本体的平面;所述第二横向调整滚组整体为V字形,且形成有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玉山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冉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