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周旋专利>正文

电连接器的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006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由前而后设有一接触部、一中间部和一接脚部,中间部连接于接触部后端且呈直线板片状或向下弯折成垂直板片状;接脚部自中间部中央冲压成型,使中间部的中央形成一长条状缺口,接脚部前端连接于中间部的缺口后端,中间部尾端连接料带。接触部成板片状且具有成一间距的两弹片而形成一夹口。接触部的两弹片的内缘设有凸缘。(*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一种制造容易、成本低的电连接器的端子。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其为一种习知的D-SUB电连接器,其设有一座体10及三排端子11,请参阅图2、3,端子11设有接触部111、中间部112和接脚部113,其中,接触部111冲压成具两弹片1111的夹口,接脚部113与接触部111成90度,且截面弯折成n型,藉以缩小脚宽。这种端子存在以下不完善之处1、在制造上接触部111、中间部112和接脚部113皆经冲折,制造上较为困难。2、料带15连接于接脚部113尾端,用料甚长,相当耗费材料。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简便的电连接器的端子。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功能良好的电连接器的端子。本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接触部配合紧密的电连接器的端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如下措施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由前而后设有一接触部、一中间部和一接脚部,中间部连接于接触部后端且呈直线板片状或向下弯折成垂直板片状;其特征在于,接脚部自中间部中央冲压成型,使中间部的中央形成一长条状缺口,接脚部前端连接于中间部的缺口后端,中间部尾端连接料带。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成板片状且具有成一间距的两弹片而形成一夹口。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的两弹片的内缘设有凸缘。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的两侧设有一较宽的迫紧部,配合所述长条状的缺口可起到弹性迫紧作用。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端子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效果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脚部直接由中间部冲压出,故已减小宽度,不需再弯折,在制造上其中间部和接脚部皆减少弯折加工,非常简便,且料带直接连接于中间部后端,可节省材料。配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详细说明如下附图简单说明图1为习知D-SUB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习知D-SUB连接器的端子连同料带的侧视图。图3为习知D-SUB连接器的端子的上视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上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侧视图。图7A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上视图。图7B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侧视图。图8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上视分解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侧视分解图。图10A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上视图。图10B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侧视图。图11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侧视图。图12为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中间部末弯折部分的上视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间部末弯折的侧视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间部弯折后的侧视图。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为90度高密度三排端子的D-SUB连接器,包括有座体3和组装于座体3的长端子2、中端子2‘及短端子2”。请参阅图5、6,长端子2包括有一接触部21、一中间部22和一接脚部23,接脚部23连接于中间部22且与接触部21成垂直状,中间部22和接触部21皆呈直线板片状,其中接脚部23自中间部22的中央处刺破冲压出,使中间部22的中央形成一长条状的缺口221,且中间部后端222连接料带25,接脚部23设有补强的凸肋231,其前端连接于中间部缺口后端224。接触部21成板片状且具有成一间距的两弹片211而形成一夹口212,此为母式连接器的端子,两弹性211的内缘设有凸缘213,以增加接触效果。中端子2’及短端子2”与长端子2结构相同,仅长度不同;座体3并非本案的特征,其大致与习知技术相同,故不在此详细赘述。本技术的端子,其接脚部23直接由中间部22冲压出,故已减小宽度,不需再弯折缩小,且接触部21和中间部22均成板片状,在制造上接触部21、中间部22和接脚部23皆不需弯折加工,非常简便,且料带25直接连接于中间部后端222,可节省材料,如此可使端子制造成本大大降低。请参阅图7A、7B,其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端子的中间部22的两侧设有一较宽的迫紧部223,如此配合长条状的缺口221所形成的弹性,使端子组装入座体3时,藉由中间部22的弹性可易于装入,且装入后藉由迫紧部223以弹性迫紧,不致松散,组装上更为方便。请参阅图8、9,本技术第三实施例,其为一种排针式母座连接器,其也包括一座体4及二排长、短端子5、5’,其长短端子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特点相同,设有接触部51、中间部52及接脚部53,接脚部53亦自中间部52中央冲压出,中间部形成一缺口521,接触部51亦呈板片状,具有成一间距的两弹片511而形成一夹口512,两弹片511的内缘设有凸缘513以增加接触效果。请参阅图10A、10B,其为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其为公式端子6,其设有接触部61,中间部62及接脚部63,接脚部63亦自中间部62中央冲压出,使中间部形成一缺口621,接触部61冲压卷成一柱体。请参阅图11,其为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其为一种接触部71和接脚部73成180度的端子,其接脚部73自中间部72冲压出后反折即与接触部成180度,其接脚部前端732连接于中间部,形成一带缺口的后端724。本技术具有以下效果1、端子结构简化,制造简便。2、接脚部23自中间部22直接冲压成型,料带连接于中间部22后端即可,节省材料。3、中间部22具有弹性,藉由迫紧部223可弹性地迫紧座体3,组装非常方便。4、接触部具有凸缘设计,可增强电连接效果,确保使用的稳定性。请参阅图12、13、14,其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为一种加高型的端子8,其包括有一接触部81、一中间部82和一接脚部,其中接触部81成板片状且具有保持一间距的两弹性片811而形成一夹口812,此为母式连接器的端子,两弹性片811的内缘设有凸缘813,以增加接触效果。中间部82连接于接触部81后端,且弯折而呈垂直板片状,其中央冲压形成一长条状缺口821,其两侧设有一较宽的迫紧部823,其后端822连接料带85,当端子组装入塑料座体时该迫紧部823可迫紧定位,同时配合长条状缺口而形成弹性迫紧效果。接脚部83自中间部82的中央处冲压成型后反折延伸于中间部82之后,使中间部82的中央形成一长条状的缺口821,接脚部83设有补强的凸肋831,其前端连接于中间部缺口的后端824。在制造上,接脚部83先自中间部82的中央处冲压再反折延在于中间部82之后,如图12、13所示,接着中间部82再弯折成90度,如图14所示,如此即使端子的纵向段为接脚部83长度+中间部的纵向段825,藉此达到架高的目的,而且能节省用料。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由前而后设有一接触部、一中间部和一接脚部,中间部连接于接触部后端且呈直线板片状或向下弯折成垂直板片状;其特征在于,接脚部自中间部中央冲压成型,使中间部的中央形成一长条状缺口,接脚部前端连接于中间部的缺口后端,中间部尾端连接料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成板片状且具有成一间距的两弹片而形成一夹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的两弹片的内缘设有凸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的两侧设有一较宽的迫紧部,配合所述长条状的缺口可起到弹性迫紧作用。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由前而后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的端子,其由前而后设有一接触部、一中间部和一接脚部,中间部连接于接触部后端且呈直线板片状或向下弯折成垂直板片状;其特征在于,接脚部自中间部中央冲压成型,使中间部的中央形成一长条状缺口,接脚部前端连接于中间部的缺口后端,中间部 尾端连接料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周旋
申请(专利权)人:蔡周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