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的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297414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的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该微针贴片包括针尖和基底,所述针尖中添加有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剂,所述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剂为细胞外基质降解酶。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微针针尖中添加细胞外基质降解酶,获得了一种机械性能和渗透能力增强的微针贴片,该微针贴片既具有足够的机械性强度刺穿皮肤进行药物递送,又能提高药物在皮肤的渗透性和经皮递送效率,可以同时克服药物递送和扩散的双重阻力,显著提高微针的经皮递药效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微针能够刺入正常皮肤和质地坚硬的病理皮肤,适用于皮肤局部疾病和全身系统性疾病的高效治疗。病的高效治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的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药制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的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无痛注射微针(Microneedle,MN)在由《科学美国人》和世界经济论坛评选而出的2020年十大新兴技术中高居榜首,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微针由多个针长25~1000μm的微细针头以阵列的方式连接在基座上组成,兼具经皮给药和注射剂的双重优势,可定向突破皮肤角质层屏障而不触及皮下痛觉神经,在皮肤表面形成多个微小孔道用于药物经皮递送。微针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理促渗技术,其市场应用前景巨大,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医美领域。目前,微针已被用于多种局部和全身疾病的治疗,如疫苗接种、肿瘤、糖尿病、避孕生殖系统、病理性瘢痕和骨质疏松等。
[0003]根据给药方式,微针可分为固体微针、涂层微针、空心微针、凝胶微针和可溶微针。可溶微针的主体由水溶性聚合物基质组成,结构分为起支撑作用的基底层和装载药物的针尖层,其在与组织接触时溶解以递送活性药物,在安全性、给药便捷性和载药量方面优于其他类型微针,因而成为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经皮递药效率是影响可溶微针疗效和制约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的新型可溶微针递送系统克服现有递药效率不足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0004]可溶微针将药物递送至皮肤组织后,药物再经皮肤组织扩散、吸收进入靶组织。因此,限制可溶微针经皮递送效率的两大关键阻力包括:(1)微针的机械性能影响其成功刺入皮肤,将药物递送到皮肤有效深度;(2)药物扩散阻力限制药物吸收进入靶组织。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优化微针机械性能提高其皮肤穿刺能力以增加药物经皮透过量;而药物扩散阻力使得药物难以被有效吸收和利用,导致现有微针递送效率难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的问题尚未被引起关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的微针贴片,以同时克服药物递送和扩散双重阻力,显著提高微针的经皮递药效率,大大拓展微针在不同皮肤状态和不同疾病中的应用。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微针贴片,包括针尖和基底,所述针尖中添加有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剂,所述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剂为细胞外基质降解酶。
[000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渗透增强剂为透明质酸酶、胶原酶和硫酸软骨素酶中的至少一种。
[000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渗透增强剂为透明质酸酶。
[00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由针尖基质材料、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剂、以及活
性药物制备而成。
[00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基质材料、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剂、以及活性药物的质量比为200

500:10

100:3

100。
[00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基质材料选自聚维酮、聚乙烯醇、透明质酸、右旋糖酐、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壳聚糖、聚谷氨酸中的至少一种。
[00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基质材料为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或羧甲基纤维素钠。
[00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基质材料为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和/或羧甲基纤维素钠。
[00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基质材料为质量比为9

40: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和羧甲基纤维素钠。
[00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基质材料为质量比为15

19: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和羧甲基纤维素钠。
[001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制备所述基底的材料选自聚维酮、透明质酸和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
[00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制备所述基底的材料为聚维酮。
[00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制备所述基底的材料为聚维酮K90。
[002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性药物包括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以游离药物、纳米药物或微粒药物的形式添加。例如可以是5

氨基酮戊酸、二甲双胍、罗丹明B、牛血清白蛋白

FITC、载Ce6的普鲁士蓝纳米酶、鲑鱼降钙素等。
[002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由5

氨基酮戊酸、透明质酸酶、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制备而成,所述5

氨基酮戊酸、透明质酸酶、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和羧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0

50:10

100:300

400:0

50。
[00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由5

氨基酮戊酸、透明质酸酶、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制备而成,所述5

氨基酮戊酸、透明质酸酶、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和羧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0

30:10

50:375

385:15

25。
[002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由罗丹明B、透明质酸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制备而成,所述罗丹明B、透明质酸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K30的质量比为1

10:10

100:200

400。
[002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由罗丹明B、透明质酸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制备而成,所述罗丹明B、透明质酸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K30的质量比为2

4:15

25:280

320。
[002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由牛血清白蛋白

FITC、透明质酸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制备而成,所述牛血清白蛋白

FITC、透明质酸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K30的质量比为1

10:10

100:200

400。
[002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由牛血清白蛋白

FITC、透明质酸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制备而成,所述牛血清白蛋白

FITC、透明质酸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K30的质量比为2

4:15

25:280

320。
[002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由载Ce6的普鲁士蓝纳米酶、透明质酸酶、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制备而成,所述载Ce6的普鲁士蓝纳米酶、透明质酸酶、聚乙
烯吡咯烷酮K30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质量比为1

5:1

10:20

40:0

4。
[002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针尖由载Ce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针贴片,包括针尖和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中添加有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剂,所述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剂为细胞外基质降解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增强剂为透明质酸酶、胶原酶和硫酸软骨素酶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透明质酸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由针尖基质材料、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剂、以及活性药物制备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基质材料、机械性能和渗透增强剂、以及活性药物的质量比为200

500:10

100:3

100。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基质材料选自聚维酮、聚乙烯醇、透明质酸、右旋糖酐、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壳聚糖、聚谷氨酸中的至少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基质材料为聚乙烯吡咯烷酮和/或羧甲基纤维素钠;优选地,所述针尖基质材料为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和/或羧甲基纤维素钠;优选地,所述针尖基质材料为质量比为9

40: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优选地,所述针尖基质材料为质量比为15

20: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和羧甲基纤维素钠。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基底的材料选自聚维酮、透明质酸和聚乙烯醇中的至少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贴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由5

氨基酮戊酸、透明质酸酶、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制备而成,所述5

氨基酮戊酸、透明质酸酶、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和羧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0

50:10

100:300

400:0

50;或者,所述针尖由罗丹明B、透明质酸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K30制备而成,所述罗丹明B、透明质酸酶和聚乙烯吡咯烷酮K30的质量比为1

10:10

1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传斌彭婷婷黄瑶胡婉姗陈航平白雪群潘昕冯地桑李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新济药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