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999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沉淀池,沉淀池为辐射式沉淀池,包括在平面内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沉淀池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幅流式沉淀池已在国内外污水处理领域广泛应用,不仅可以用于生化活性污泥的泥水分离也可以用于化学污泥的泥水分离。但其弊端也是非常明显,而且饱受诟病。
[0003]幅流式沉淀池池体较大,通常为圆形,在构造上不易与其他污水处理构筑物合建,导致污水处理设施的用地面积有相当程度的浪费。
[0004]沉淀池的面积和直径通常按水力负荷进行设计。确定水力负荷后,再确定沉淀池数量时会发现,圆形沉淀池的数量越多,则直径越小,且沉淀池进水与出水口的距离也越来越近,非常不利于泥水有效分离,影响处理效率。
[0005]另外,辐流式沉淀池发展至今,仍无法实现模块化设计。当污水处理规模变化时,沉淀池直径也随之变化,必须进行非标设计。而且沉淀池中心的刮泥和浓缩工艺的运行状况也无法有效观测,沉淀池的进水和排泥管道不得不埋于沉淀池底板之下,刮泥机刮刀无法不停水检修,不利于污水厂内的运行管理。
[0006]随着颗粒污泥工艺和粉末载体强化生化等工艺的不断发展成熟,沉淀池分泥和浓缩的要求也被提上议程,而传统的沉淀池也无法满足新型工艺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多功能沉淀池,一劳永逸的解决上述所有问题。
[0008]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为辐射式沉淀池,包括在平面内0

360
°
辐射的多个扇形独立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独立沉淀池由内至外包括由布水筒形成的布水区、内扇强化浓缩区、中扇刮泥区和外扇吸泥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池顶的多功能桥臂,所述多功能桥臂可以由位于所述多功能沉淀池中心的驱动装置带动绕其在所述扇形独立沉淀池内做往复式旋转;所述内扇强化浓缩区在垂直方向的深度大于所述中扇刮泥区,所述布水区在垂直方向的深度与所述内扇强化浓缩区在垂直方向的深度相同,所述外扇吸泥区在垂直方向的深度与所述中扇刮泥区在垂直方向的深度相同;
[0009]所述布水筒外接混合物进料管,所述内扇强化浓缩区内底部设置有可提升浓缩栅条并在所述扇形独立沉淀池底部外界内扇排泥管,所述中扇刮泥区内设置有横向并列排列悬挂的多个可旋转可提升刮刀;所述外扇吸泥区内设置有吸泥泵、刮泥刀以及设置于池壁外侧的出水槽,所述吸泥泵与设置于所述多功能桥臂上部的外扇排泥管连通;所述浓缩栅条、所述多个可旋转可提升刮刀、所述吸泥泵所述刮渣刀均设置于所述多功能桥臂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扇形独立沉淀池围绕配水井在平面内形成0

360
°
辐射,或所述辐射式沉淀池为由2个180
°
辐射的扇形独立沉淀池组成;所述多个扇形独立沉淀池面向所述配水井处为尖角或被钝化的结构。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多功能桥臂为可拆卸式组装结构;所述浓缩栅条下部设置有刮刀。
[0012]进一步地,所述辐射式沉淀池为由4个90
°
扇形独立沉淀池围绕配水井在平面内形成的,或由6个60
°
扇形独立沉淀池围绕配水井在平面内形成的,或由24 个15
°
扇形独立沉淀池围绕配水井在平面内形成的,或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建设2 个150
°
扇形独立沉淀池围绕配水井在平面内形成的,或者3个80
°
扇形独立沉淀池与1个100
°
扇形独立沉淀池围绕配水井在平面内形成的,当扇形圆形角较小时,圆弧趋近于直线,变形为三角形独立沉淀池,在项目扩建时,直接拆除单侧池壁后扩建扇形角度,不用增加任何设备即完成扩建。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中扇刮泥区与所述外扇吸泥区之间设置透水混凝土将二者分隔开。
[0014]进一步地,所述布水区内设置有位于所述布水筒下部、池壁上的水下照明灯和脉冲超声发生器。
[0015]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的直壁池壁内设置有局部玻璃竖墙,按需从底通顶设置。
[0016]进一步地,所述池壁内位于所述出水槽水平面上方设置有透水混凝土。
[0017]进一步地,所述多个扇形独立沉淀池面向池体内部的分隔面的内壁内衬为光滑材质材料。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9]1、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沉淀池可根据污水厂近远期配置和厂区地块实际需求,布局2个180
°
扇形独立沉淀池、4个90
°
扇形独立沉淀池、6个60
°
扇形独立沉淀池等多种组合,大大方便灵活远期扩建。当为多扇布局式,扇尖可做优化钝化处理配合配水井,从而进一步压缩占地。
[0020]2、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沉淀池池内分为布水区、内扇强化浓缩区、中扇刮泥区、外扇沉淀区。可根据实际需要选配所需功能区。例如,取消外扇吸泥区时,仅需取消透水混凝土挡墙,延伸中扇刮泥区的放坡长度和刮刀数量即可。
[0021]3、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沉淀池按扇形布局,在相同占地面积下,扇型辐流沉淀池进出水距离长于圆形辐流,因而泥水分离效果好,出水水质有保障。保证池体不为圆形,并设置有直壁。通过设置的直壁,可方便与其他附属设施合建(如混凝反应池、配水井、污泥井等),通过设置水下照明灯和局部玻璃竖墙便于观察水下泥水分离情况,可用于布置电缆和管道防止电缆和管道敷设于池底板下方,不利于检修。
[0022]4、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沉淀池扇型辐流优于同负荷圆形辐流,而且节省占地。扇形角度可调,设计及扩建均方便;管道可以不埋于池底板下方,方便检修;刮泥机刮刀角度可调,可提升拆卸;可以配水混凝絮凝等附属设施合建进一步减少占地;侧面局部玻璃可观察池底情况;无实现污泥分质排泥,吸泥根据音叉控制;通过设置脉冲超声发生器,利用超声波空化原理脱除氮气,增加污泥密度和浓度。通过气泡的上升和污泥的振动打开压缩水上升通道;内壁内衬光滑材质材料,减少流态边界阻流效应。
附图说明
[0023]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0024]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沉淀池垂直竖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多功能沉淀池水平面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具有2个180
°
扇形独立沉淀池的多功能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本技术提供的具有4个90
°
扇形独立沉淀池的多功能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具有6个60
°
扇形独立沉淀池的多功能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具有6个尖角被钝化的60
°
扇形独立沉淀池的多功能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为辐射式沉淀池,包括在平面内0

360
°
辐射的多个扇形独立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独立沉淀池由内至外包括由布水筒(1

1)形成的布水区(1)、内扇强化浓缩区(2)、中扇刮泥区(3)和外扇吸泥区(4),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池顶的多功能桥臂(5),所述多功能桥臂(5)可以由位于所述多功能沉淀池中心的驱动装置(5

1)带动绕其在所述扇形独立沉淀池内做往复式旋转;所述内扇强化浓缩区(2)在垂直方向的深度大于所述中扇刮泥区(3),所述布水区(1)在垂直方向的深度与所述内扇强化浓缩区(2)在垂直方向的深度相同,所述外扇吸泥区(4)在垂直方向的深度与所述中扇刮泥区(3)在垂直方向的深度相同;所述布水筒(1

1)外接混合物进料管(1

2),所述内扇强化浓缩区(2)内底部设置有可提升浓缩栅条(2

1)并在所述扇形独立沉淀池底部外界内扇排泥管(2

2),所述中扇刮泥区(3)内设置有横向并列排列悬挂的多个可旋转可提升刮刀(3

1);所述外扇吸泥区(4)内设置有吸泥泵(4

1)、刮泥刀(4

2)以及设置于池壁外侧的出水槽(4

3),所述吸泥泵(4

1)与设置于所述多功能桥臂(5)上部的外扇排泥管(4

4)连通;所述浓缩栅条(2

1)、所述多个可旋转可提升刮刀(3

1)、所述吸泥泵(4

1)所述刮泥刀(4

2)均设置于所述多功能桥臂(5)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扇形独立沉淀池围绕配水井在平面内形成0

360
°
辐射,或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羽廷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