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881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两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上具有至少两个对接槽,其中至少有一个对接槽与另一个具有不同槽形;遮蔽壳体包含内遮蔽壳体与外遮蔽壳体,其中外遮蔽壳体可将这些绝缘壳体一并罩盖包覆,而内遮蔽壳体则屏蔽单一的绝缘壳体;定位装置,设在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接合端,包括一第一定位板与第二定位板,利用这些构造组合,提供电连接器以具有不同对接槽的模块组件构造,利于组装并具有良好的遮蔽效果。(*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特别指一种采用模块组件结构,组装方便且具有良好遮蔽效果的电连接器组合。中国台湾专利第85213720号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结构,该类电连接器应用在通讯网络电讯连接的电子产品上,这类电连接器基于立式电脑的蓬勃发展,电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配置由单一组件的组装,发展为占用电路板面积大为减少的模块组件设计。但是,鉴于电脑功能的不断增强,配置在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会愈来愈多,尤其是相近功能的电连接器模块组件组合,更是新一代电脑的整合趋势。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层叠模块组件的电连接器仅用相同两个电连接器层叠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此种新趋势。并且,层叠的模块组件电连接器,因为相互之间靠得很近,而对电讯传输中所造成的串音干扰很大,这样,电磁遮蔽的要求较单一电连接器更为严格。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具有不同电连接器的模块组件,并提供良好遮蔽效果,使电讯传输稳定,实为一有待突破的课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至少两个不同的电连接器层叠为一体,能节省所占用的电路板空间,具有良好遮蔽杂讯效果的电连接器组合。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电连接器组合包括至少两个绝缘壳体、两个遮蔽壳体和若干导电端子,其主要特征在于两绝缘壳体分别为第一、第二绝缘壳体,各绝缘壳体至少设有一个对接槽,每个对接槽中设有若干个端子收容槽;两遮蔽壳体其中之一是将前述绝缘壳体一并覆盖的外遮蔽壳体,而另一遮蔽壳体为遮蔽单一绝缘壳体的内遮蔽壳体;若干个导电端子收容于前述端子收容槽内,各端子包括有接触部、干涉部及焊接部。比较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该技术将至少两个不同电连接器层叠为一体,节省电连接器所占电路板的空间,并简化组装制程,其采用模块组件的结构,把不同使用功能或相近使用功能的电连接器组合为一体,提供完全创新的组合层叠电连接器,并且电连接器相互之间遮蔽杂讯的效果良好。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部分组装之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的外观立体视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定位板另一实施例之外观立体视图。请参阅图1,本技术包括有外遮蔽壳体1、第一绝缘壳体21与第二绝缘壳体22、内遮蔽壳体3、定位装置4以及若干导电端子5、6、7,其中外遮蔽壳体1包含有前遮蔽件11与后遮蔽件12两件式,定位装置4包含有第一定位板41与第二定位板42。续请参阅图1、图2,外遮蔽壳体1设成前遮蔽件11与后遮蔽件12两件式,其上分别设有卡接体1101、1102与卡接体1201、1202,前、后遮蔽件11、12可在相互扣合时卡接为一体,其中前遮蔽件11的前表面1100设有若干个与第一、第二绝缘壳体的对接槽210、2201、2202相对应的插孔1103、1104及1105,前遮蔽件11的前表面1100自顶缘向后延伸,形成突出状之顶面1106,该顶面1106后缘向下弯曲构成一扣持片1107、以扣持第二绝缘壳体21的后缘,前遮蔽件11的前表面110适当位置设有若干个可嵌入第一绝缘壳体21内侧滑槽214、215的扣持片1108、1109中,这些扣持片与滑槽214、215的宽度相同,可夹持第一绝缘壳体21并防止其上下移动。底部设有若干个金属插脚1110、1111,可与第一绝缘壳体21底部所设嵌入凸柱217、218的平直部2171、2172相抵靠为一体。后遮蔽件12两侧面的适当位置设有若干个结合孔1209、1210、1211及1212,其可与内遮蔽壳体31、32所设的结合孔317、318、327、328相配合。后遮蔽件12的两侧面向下延伸形成若干个指状金属插片1205、1206、1207及1208,这些插片之上还各冲有一弹片1213、1214、1215、1216,以插紧于电路板的插口内(未图示)。另请参阅图2、图3,后遮蔽件12的两侧面214、215的上半部分均向内凹陷,并在其侧面凹陷处各开有一"U"形槽,在电连接器组装时,后遮蔽件12上部从第二绝缘壳体22后面组接在第二绝缘壳体的遮蔽壳体卡扣槽2209、2210内,并在其内通过后遮蔽件12上的若干卡接体1209、1210、1211、1212与内遮蔽壳体31、32侧面所设的结合孔317、318、327、328相卡扣为一体,而后遮蔽件12的侧面下部包覆于第一绝缘壳体21之外。该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绝缘壳体21是一体成型的中空壳体,其前表面设有一"D"形的对接槽210,可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并与导电端子7形成电性连接。另在第一、第二绝缘壳体21、22内的后方顶端设置有数道并排的隔槽219、2211、2212,当端子5、6、7的接触部随定位板41、42嵌入第一、第二绝缘壳体21、22的内侧时,端子5、6、7的接触部将依序夹固在这些并排的隔槽2211、2212、210之间,可对端子进行定位,避免端子左右移动而使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后造成电接触不良。第一绝缘壳体21两内侧所设与扣持片等宽度的滑槽214、215相配合,以夹持第一绝缘壳体21并避免其上下移动,可达到良好的固定定位效果。另在第一绝缘壳体的上表面设有呈凸形的凸起平面216,借此可与第二绝缘壳体上表面所设的若干个凸块2211相抵止,使第一、第二绝缘壳体21、22相互定位。第二绝缘壳体22之前表面2200设有两个相同的对接槽2201、2202,两对接槽2201、2202之间设有双层的绝缘隔板2203、2204,这些隔板2203、2204及第二绝缘壳体22的上、下表面自其前缘处向后开设若干条延伸至中部之通槽2205,将各面分成若干个长条状的弹片2206,并在这些弹片的面对各自对接槽方向设有凸起状的卡扣体2207,另在每个对接槽2201与2202周边前缘的外侧设有扣持片卡扣槽2208。另外,在第二绝缘壳体22后侧面靠近两侧处各设有一与两侧面平行的遮蔽壳体收容槽2211、2212,这些收容槽贯穿于第二绝缘壳体12,可收容后遮蔽件22插入其内与内遮蔽壳体31、32上所设的卡接体317、318及327、328相卡接为一体。内遮蔽壳体3具有一上表面310,一下表面311及两侧面312及313,这些表面的前缘向外翻卷形成扣持片316,可与第二绝缘壳体22侧面前缘处的扣持片卡扣槽2208相配合,内遮蔽壳体3的顶面与底面各设有若干个弹性扣持片3101、3111,可与第二绝缘壳体22的对接槽2201、2202上、下两内侧的弹性扣持体2207相扣持一体,内遮蔽壳体3的两侧面312、313向后延伸,延伸部设有可与后遮蔽件12两侧面之结合孔121、122相卡接之卡接体317、318。导电端子7同时固定在第一定位板的水平部411与垂直部412上后,再与端子7之弯折区71处将其弯折90°,在第一定位板41的垂直部412两侧处各设有两个卡扣体4121、4122,可分别与第一绝缘壳体21的内侧两卡扣体211、212相扣合同时,第一定位板41的水平部411收容于第一绝缘壳体21上的固定板收容槽213内,第一定位板后面设有一凹部410,其大小恰可收容第二定位板前面所设一凸块420,借此定位第二定位板42,第二定位板42上设有两排通孔421,其可收容导电端子5、6的焊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将两个不同的电连接器层叠为一体,包括至少两个绝缘壳体、两遮蔽壳体和若干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两绝缘壳体分别为第一、第二绝缘壳体,各绝缘壳体至少设有一个对接槽,每个对接槽中设有若干个端子收容槽;若干个导电端子收容于前述端子收容槽内,各端子包括有接触部、干涉部及焊接部;两遮蔽壳体其中之一是将前述绝缘壳体一并覆盖的外遮蔽壳体,而另一遮蔽壳体为遮蔽单一绝缘壳体的内遮蔽壳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熴灿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