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580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其包括:基座、盖体、拖拉件、一对弹性扣持臂,其中盖体组设在基座上,基座和盖体共同定义一基座/盖体组合,拖拉件组设在基座/盖体组合上且具有一对臂部,每一臂部具有形成于其自由端的解扣部,一对弹性扣持件组设在基座/盖体组合上以扣持对接连接器,解扣部可驱动地连接弹性扣持件,由此当解扣部移动时,弹性扣持件也以预定的方式移动,其特征在于:电连接器具有一锁扣机构,锁扣机构具有一按压部和一对锁扣部并与拖拉件连接,当锁扣机构在第一位置时,锁扣部抵靠基座/盖体组合以确保拖拉件固定在基座/盖体组合中,当按压部使锁扣机构移动到第二位置时,锁扣部脱离基座/盖体组合,由此拖拉件能沿第一方向移动,使解扣部驱动弹性扣持件移动而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脱离。(*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锁扣机构的电连接器,通过此锁扣机构使该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形成稳固连接。
技术介绍
如美国专利公告第5,564,939号所揭示的电连接器,其包括分别设于电连接器绝缘本体21相对两侧的一对弹性扣持件22、22A。一操作件23,具有位于弹性扣持件22、22A的转角部22-4下方的释放凸轮部23-4。当向后拉动操作件23的操作部23-8时,释放凸轮部23-4对转角部22-4施加向外的作用力以将弹性扣持件22、22A的U型扣爪22-1向外顶出,从而解除其与对接连接器的扣持。当该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时,如果因为疏忽而向后拉出操作件23时,两个连接器之间的电性连接可能会被切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锁扣机构的电连接器,当该锁扣机构位于关闭位置时,可阻止该电连接器的扣持臂因误操作而与对接连接器分离。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电连接器包括基座、盖体、拖拉件、一对弹性扣持臂及锁扣机构。盖体组设于基座上,基座和盖体共同定义一个基座/盖体组合。拖拉件组设于基座/盖体组合上,其具有一对臂部,每一臂部具有形成于其自由端的解扣部,一对弹性扣持件组设于基座/盖体组合上以扣持对接连接器,解扣部可驱动地连接弹性扣持件,由此当解扣部移动时,弹性扣持件也以预定的方式移动。锁扣机构具有一按压部和一对锁扣部,锁扣机构与拖拉件连接,当锁扣机构在第一位置时,锁扣部抵靠基座/盖体组合以确保拖拉件固定于基座/盖体组合中。当按压部使锁扣机构移动到第二位置时,锁扣部脱离基座/盖体组合,由此拖拉件能沿第一方向移动,使解扣部驱动弹性扣持件移动而使本技术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脱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具有锁扣机构,当锁扣机构位于关闭位置时,可阻止该电连接器的扣持臂因误操作而与对接连接器分离。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有锁扣机构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基座的立体放大图。图3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盖体的底部视角的立体放大图。图4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锁扣机构、拖拉件及弹性扣持件的底部视角的立体放大图。图5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次连接器组合的立体放大图。图6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7为图6所揭示的相近,且移出盖体、次连接器组合后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图8为图6中A-A线的剖视图。图9为图7所示电连接器的俯视图,其中弹性扣持件处于关闭位置。图10与图9所揭示的相近,但弹性扣持件处于打开位置。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包括基座10、组设在基座10上的盖体20、用以将盖体20固定在基座10上的一对螺钉30、次连接器组合60、一弹性扣持件70、拖拉件80及锁扣机构90。基座10及盖体20均由金属材质(如铝合金)压铸成型且二者共同定义了一收容次连接器组合60的容腔。请参阅图2所示,基座10包括一基板11及自基板11的横向相对两侧向上延伸出的一对侧壁12。每一侧壁12设有自基座10的后部14向前端15延伸并穿透基座10顶部的配合面16的一纵长第一槽道121。该第一槽道121将侧壁12分隔成一外壁122与一内壁123。每一第一槽道121在后部14有加宽部1211。一对制动部141分别从后部14凸伸到第一槽道121的加宽部1211。每一内壁123具有邻近前端15设置且高度高外壁122与内壁123的肩部124。每一肩部124在其后端垂直设置有切槽125。每一外壁122在邻近前端15处设有一凹口1221。基板11在凹口1221的肩部24之间设有一对凹槽111。一对接框13形成于基座10的前端15。对接框13贯穿前端15设有一开口133。一对配合耳部131形成于对接框13顶部的相对两侧并沿侧向向外延伸。在对接框13的相对侧,配合耳部131与基板11之间形成一对配合空间132。基座10还包括设在其后部14的一半圆形的第一开口17。位于第一开口17相对两侧且自配合面16向上凸伸出的一对柱体18,每一柱体18包括设在其内的一螺孔181及形成于其圆周上的四个凸肋182。如图3所示,盖体20包括一盖板21及自盖板21的相对横向两侧向下延伸出的一对侧壁22。每一侧壁22开设有与基座10的第一槽道121相对应的纵长第二槽道221。每一侧壁22被第二槽道221分隔为一外壁222与内壁223。一对凹槽212相应于在基体10上的凹槽111设置在盖板21上与基体10上凹口1221相对应的凹口2221的内侧。一对凸出部23自盖板21前端的相对两侧向前延伸出。在盖板21的后端24设有与基座10的第一开口17相对应的半圆形第二开口27。在第二开口27的相对两侧设有一对收容孔28,其孔的直径与基座10的柱体18的外径大致相当。如图4所示,弹性扣持件70由金属板材冲压而成,其包括一主体部71、形成在主体部71后端的一U型扣爪72,及一形成在主体部71前端的L型扣爪73。在主体部71沿前后方向设有一纵长切口74。主体部71还包括一后部711、自后部711向外倾斜的一倾斜部712及自倾斜部712向内延伸的一前部713。拖拉件80包括一操作部81、自操作部81的相对两侧向前延伸出的一对臂部82,以及分别形成于臂部82前端的一解扣部83。每一臂部82在邻近操作部81的内侧设有一凹口821,在凹口821的底部有制动面822。一对枢轴823从臂部82的内侧向后延伸出。每一解扣部83具有一下端832、一上端833,及从其外侧面凸伸出的突出部831。锁扣机构90由金属板材冲压而成,其包括按压部91及自按压部91前缘横向两侧向上延伸出的一对连接部92,以及在从连接部92顶端沿与按压部91相同的方向延伸出的一对制动部96。一对梁部93分别连接制动部96并向前延伸。在梁部93的底边向上翘设有一对弹性板95。每一梁部93在其前端设有配合部94,该配合部94的顶端设有转动孔941并在其底边向下凸伸形成一倒刺942。如图5所示,次连接器组合60包括一绝缘本体61、自绝缘本体61向前延伸出的一舌板部62及组设在绝缘本体61后部的印刷电路板63。在舌板部62的上下表面设有若干信道65。若干导电端子64收容在舌板部62的信道65内并延伸穿过绝缘本体61与印刷电路板63电性相连。请参阅图6至图10所示,组装时,次连接器组合60组设入基座10中,其舌板部62收容在开口133中。印刷电路板63收容在基座10的两侧壁12之间。两弹性扣持件70通过将突出部831从其内表面延伸至凹口74中而分别组立在拖拉件80上从而使解扣部83与弹性扣持件70的内表面贴合。解扣部83置于前部713的内表面且突出部831组装在凹口74前部。锁扣机构90被组装在拖拉件80上,其中按压部91置于操作部81的下方且制动部96抵靠在操作部81的上表面。梁部93分别置于臂部82的内侧,弹性板95置于凹口821内且抵靠制动面82-2。转动孔941将枢轴823收容在其中。然后将弹性扣持件70、拖拉件80及锁扣机构90一同组装在基座10上。臂部82被放置在第一槽道121内,操作部81位于基座10后部14的后侧。安装部94收容在第一槽道121的加宽部1211内,倒刺942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杰利·吴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