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组连接器(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5544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模组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后盖、子模块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LED,其中绝缘本体设有收容LED的收容腔,而LED包括若干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盖设有接线柱,LED插入收容腔后其引脚与接线柱电性连接。(*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组连接器,尤其涉及用于网络通信上的带有LED的模组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需要有各种类型的模组连接器以满足不同的需要,例如带有用于侦测模组连接器工作状况的LED的模组连接器。如2001年5月8号公告的美国专利6,227,911号所揭示的模组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子模块。子模块包括容纳LED的收容腔和容纳LED引线的凹槽。LED装入子模块之前,LED引脚水平伸展,当LED装入子模块后,LED引脚垂直弯曲后被焊接在外部设备的PCB(印刷电路板)上。然而,LED引脚长度有固定标准,如果连接器太高,则LED引脚在垂直弯曲后没有足够的长度被焊在PCB上。1990年12月18号公告的美国专利4,978,317号所揭示的模组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和设置在绝缘本体内的LED,该LED设有若干引脚。绝缘本体设有顶壁和底壁,LED引脚先沿着顶壁延伸,然后向底壁垂直弯曲,延伸穿过底端插入外部PCB。同样,因LED引脚长度一定,因此,当连接器较高或是多个连接器堆叠时,LED引脚弯曲后延伸插入PCB时长度不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将标准长度引脚的LED和外部设备PCB可靠连接的模组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模组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后盖、子模块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LED,其中绝缘本体设有收容LED的收容腔,而LED包括若干引脚,所述后盖设有接线柱,LED插入收容腔后其引脚与接线柱电性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揭示的模组连接器绝缘本体的后盖内设有接线柱,通过该接线柱与LED的引脚电性连接,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LED连接外部设备时引脚长度不够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部分组件的局部组装图,其中子模块和绝缘本体组装在一起。图4a-c是接线柱在插入后盖前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后盖的俯视图,其中接线柱的焊接部没有被弯曲。图6是本技术后盖的俯视图,其中接线柱的焊接部已经被弯曲。图7是本技术未加有后盖的立体组合图。图8是本技术设有后盖的立体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模组连接器1包括遮蔽壳体3、绝缘本体5、一对LED 6、堆叠的USB(通用串行总线架构)连接器4、子模块7及后盖2。遮蔽壳体3包括顶部31、侧部33和前部32。其中顶部31设有一对侧边310,其沿着顶部31两个侧面延伸,而每一侧边310上设有两个孔311。侧部33设有一对接地片333和一对固持片332。前部32的上部设有一对可放置LED6的收容腔321,前部32的下部设有USB端口322,在USB端口的上方设有开口323。请一并参照图3所示,绝缘本体5包括前壁51、后壁54、一对侧壁52和顶壁53。绝缘本体5还设有隔离部510,其将绝缘本体5的内部空间隔离为第一空腔511和第二空腔512。每一个侧壁52设有沿侧壁52底端边缘向下延伸的支架521和向后延伸的固持片522。顶壁53前部设有一对凹槽531和与凹槽531相接的通道532。后壁54设有分别与两侧壁52相邻的狭槽543及分别位于隔离部510的上方和下方的第一狭槽541和第二狭槽(未图示)。两侧壁52分别设有一个沿着侧壁52向后延伸的后部523。LED 6包括一个双色LED 61和一个单色LED 62。双色LED 61设有三个引脚611,其中一个引脚比另两个引脚长,中间引脚611的自由端向下弯折并水平延伸。单色发光LED 62设有两个引脚621,其中一个引脚比另一个引脚长。子模块7包括接地端子71、磁性模块8、端子模块9。接地端子71设有扁平部711,其上设有一对弹性指针(未标号)。接地端子71还设有两干涉部712和一对末端713,两干涉部712分别沿着扁平部711的相对两侧向后延伸,而末端713分别沿着干涉部712的自由端延伸。磁性模块8设有第一绝缘本体81,其内部设有磁性线圈(未图示)。第一绝缘本体81上装有一个直立的PCB 83及若干信号与接地端子82。第一绝缘本体81的底端设有一对凹口811,两侧壁各设有一对凸肋813(图7所示),每一对凸肋813之间设有一个凹槽812。竖直PCB 83上面设有滤波元件831,竖直PCB 83的上部还设有一对切口832及一对接地片833。接地端子71的两个干涉部712分别对应地收容在第一绝缘本体81的凹槽812上,而末端713紧靠在磁性模块8的竖直PCB 83上。这样,接地端71在竖直PCB 83上。端子模块9设有第一PCB 91及焊接在第一PCB 91上的若干端子92。请参照图5及图6所示,后盖22设有塑胶模块24及固持在塑胶模块24上的第一接线柱22和第二接线柱23。塑胶模块24包括主体241、在主体241最低端凸出的凸块242及主体241上端水平伸出的一对支柱243。支柱243末端设有延伸的定位柱245。支柱243的中间设有槽244。请参照图4a-4c所示,第一接线柱22和第二接线柱23分别设有焊接部221、231及卡持部222、232,而焊接部221、231与卡持部222、232之间分别设有干涉部223、233。请一并参照图4a到图4c所示,第一、第二接线柱22、23的制作方法和将其插入塑胶模块24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第一侧边20、第二侧边21和各自设有的第一、第二接线柱22、23是被冲压出的金属薄片。其中卡持部222、232分别将第一、第二接线柱22、23连到第一侧边20上或第二侧边21上。第一侧边20的第一、第二接线柱22、23从第一侧边20向第二侧边21延伸,并通过连接部25与第二侧边21连接。第一侧边20的第一、第二接线柱22、23的与第二侧边21的第一、第二接线柱22、23交叉连接。(b)第一侧边20的第一、第二接线柱22、23之间的第一长度L1刚好使接触部25连接到第二侧边21。第二侧边21的第一、第二接线柱22、23之间的第二长度L2刚好使接触部25连接到第一侧边20。(c)从第一侧边20切断第一、第二接线柱22、23的第一对的接触部25的连接,从第二侧边22切断第一、第二接线柱22、23的第二对的接触部25的连接。(d)第一、第二接线柱22、23插入相应的塑胶部件24后,从第一、第二接线柱22、23的接触部25处切断第一、第二侧边20、21和接触部25。(e)第一、第二接线柱22、23的焊接部221、231向塑胶模块24的支柱243弯曲,然后水平向前延伸。接线柱23的中间焊接部231弯曲后置于塑胶模块24的槽244中。请参照图1到图8所示,组装时接地端子71的干涉部712与第一绝缘本体81的凹槽812相配合,接地端子71的末端713紧靠在竖直PCB 83的侧壁。子模块7的端子模块9穿过绝缘本体5的第一狭槽541收容在第一空腔511中,接地端子71穿过绝缘本体5的第一狭槽542收容在第二空腔512中,绝缘本体5的固持片522与子模块7的第一绝缘本体81上的凹口811相配合。绝缘本体5的后部523卡持在第一绝缘本体81上的凸肋813上。双色LED 61的引脚611、621和单色LED62引脚分别插到绝缘本体5的相应通道532中。双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凯文·E·约克莱昴纳多·K·艾斯潘希德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