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混凝土组合预制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4647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组合预制柱,包括薄壳;薄壳内部填充有混凝土,混凝土中心处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轴向与薄壳长度方向一致,薄壳内的再生混凝土中设置有纵向钢筋,纵向钢筋伸出薄壳顶部和底部,且顶部纵向钢筋伸出端刻有螺纹。混凝土组合预制柱,顶部伸出的带螺纹纵向钢筋用于连接预制构件施工辅助支撑结构,底部纵向钢筋伸出预制构件节点连接区域,通过混凝土组合预制柱内的第一通孔灌注高性能混凝土(UHPC),完成上层预制柱与下层结构的连接,减少螺栓等连接部件,安装方式便捷,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UHPC在外壳和核心使用,可以提高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可以提高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可以提高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组合预制柱


[0001]本技术属于混凝土预制件领域,涉及一种混凝土组合预制柱。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极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采用现浇纵向钢筋混凝土技术建造。随着装配式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了保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结构性能上不低于现浇混凝土结构,我国也制定相应的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包括从结构设计到构件预制和现场施工等方面,基本思路是将现浇混凝土结构经过合理的拆分、工厂预制构件、现场拼装等环节,其中拆分有利于工厂预制,也要有利于现场拼装,且拼装后的结构要满足结构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要求。
[0003]但现有的装配式混凝土柱往往装配过程复杂繁琐,并且需要过多的螺栓等连接部件进行连接固定,安装效率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混凝土组合预制柱,减少螺栓等连接部件,安装方式便捷,提高了安装效率。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一种混凝土组合预制柱,包括薄壳;
[0007]薄壳内部填充有混凝土,混凝土中心处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轴向与薄壳长度方向一致,薄壳内设置有多根纵向钢筋,纵向钢筋沿薄壳长度方向设置,纵向钢筋伸出薄壳顶底部。
[0008]优选的,纵向钢筋伸出薄壳顶部的部分设置有螺纹。
[0009]优选的,薄壳内壁上设置有柱连续箍筋。
[0010]进一步,柱连续箍筋一半埋置于薄壳内壁中,另一半凸出薄壳内壁表面。
[0011]再进一步,纵向钢筋侧表面与柱连续箍筋凸出薄壳内壁的外表面接触。
[0012]优选的,薄壳内靠近底部位置设置有支撑板,混凝土位于支撑板上方,支撑板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一通孔位置对应且尺寸相同。
[0013]进一步,支撑板尺寸比薄壳内径小50mm~100mm。
[0014]优选的,薄壳采用高强水泥基材料制成。
[0015]优选的,混凝土采用再生混凝土。
[0016]优选的,薄壳壁厚为20~30mm。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通过在薄壳内设置有多根纵向钢筋,纵向钢筋伸出薄壳顶底部,方便通过纵向钢筋进行预连接及固定,薄壳内填充有混凝土,混凝土中心的第一通孔方便预连接后浇筑混凝土进行固定,减少螺栓等连接部件,安装方式便捷,提高了安装效率。
[0019]进一步,纵向钢筋顶部的螺纹方便与上一级结构进行连接,实现多级节点连接结
构的连续安装。
[0020]进一步,柱连续箍筋能够提高薄壳的承重性能。
[0021]进一步,使用再生混凝土可以减少城市建筑固废。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薄壳的正视图;
[0023]图2为本技术的薄壳的俯视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的支撑板示意图。
[0025]其中:1

薄壳;2

混凝土;3

柱连续箍筋;4

纵向钢筋;5

第一通孔;6
‑ꢀ
支撑板;7

第二通孔;8

圆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7]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所述的混凝土组合预制柱,包括薄壳1。
[0028]薄壳1采用UHPC或灌浆料等高强水泥基材料制成,薄壳1可以为圆柱或方柱,本实施例采用方柱,薄壳1壁厚为20~30mm,薄壳1内壁为粗糙面,并将柱连续箍筋3沿周向固定于内壁上,柱连续箍筋3横截面1/2埋置于内壁内,1/2凸出其内表面,柱连续箍筋3能够提高薄壳1的承重性能。
[0029]薄壳1内设置有纵向钢筋4,纵向钢筋4沿薄壳1长度方向设置,如图2 所示,本实施例中,纵向钢筋4数量为八个,分别位于四个角及四个边的中心位置,纵向钢筋4侧表面与柱连续箍筋3凸出外表面接触,纵向钢筋4伸出薄壳1顶底端,纵向钢筋4伸出薄壳1顶端部分设置有螺纹,纵向钢筋4顶部的螺纹方便与上一级结构进行连接,实现多级节点连接结构的连续安装。
[0030]薄壳1内部填充有混凝土2,混凝土2采用再生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或矿渣混凝土等轻质混凝土,本实施例采用再生混凝土,使用再生混凝土可以减少城市建筑固废,混凝土2中心处设置有第一通孔5,第一通孔5轴向与薄壳 1长度方向一致,第一通孔5直径为50~80mm。
[0031]薄壳1内靠近底部位置设置有支撑板6,支撑板6尺寸小于薄壳1尺寸 50~100mm,混凝土2位于支撑板6上方,如图3所示,支撑板6中心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7,第二通孔7与第一通孔5位置对应且尺寸相同,支撑板6上设置有让纵向钢筋4穿过的圆形孔8。
[0032]将柱连续箍筋3与薄壳1内壁固定,安装纵向钢筋4和支撑板6,通过支撑板6固定纵向钢筋4和第一通孔5的模具PVC管,其中纵向钢筋4带螺纹部分伸出薄壳1上部,纵向钢筋4穿过下部支撑板6的圆孔;调整支撑板6位置,使其向薄壳1内缩50mm~100mm,固定好后浇筑再生混凝土,直至再生混凝土与薄壳1顶部平齐,待其养护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第一通孔5的模具 PVC管,完成整个薄壳1的预制。减少螺栓等连接部件,安装方式便捷,提高了安装效率。
[0033]可以通过混凝土组合预制柱内的第一通孔灌注高性能混凝土(UHPC),完成上层预制柱与下层结构的连接,同时UHPC在外壳和核心使用,可以提高结构构件的耐久性和力学性能。
[0034]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组合预制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薄壳(1);薄壳(1)内部填充有混凝土(2),混凝土(2)中心处设置有第一通孔(5),第一通孔(5)轴向与薄壳(1)长度方向一致,薄壳(1)内设置有纵向钢筋(4),纵向钢筋(4)沿薄壳(1)长度方向设置,纵向钢筋(4)伸出薄壳(1)顶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组合预制柱,其特征在于,纵向钢筋(4)伸出薄壳(1)顶部的部分设置有螺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组合预制柱,其特征在于,薄壳(1)内壁上设置有柱连续箍筋(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组合预制柱,其特征在于,柱连续箍筋(3)一半埋置于薄壳(1)内壁中,另一半凸出薄壳(1)内壁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组合预制柱,其特征在于,纵向钢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朝刚赵文浩杜锦霖高志尧杨龙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