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路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3725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扫路机,包括机架总成等;所述抽吸系统包括风机和主吸管,风机设置在箱体的顶部;所述的箱体总成包括箱体、箱盖等,箱体设有进料口,所述的盖板通过铰链固定在箱体内,并将箱体分为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过滤网设置在第一空腔的左右两侧,且可实现在过滤网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连通,所述的循环水管设置在箱体的底部,与第二空腔连通,在箱盖的顶部设置第三空腔,第三空腔的一端连接风机的出风口,另一端与大气相通;所述吸口总成包括吸口主体和循环水开关,吸口主体设置有主吸口和降尘水管,主吸口和降尘水管连通,主吸口通过主吸管与箱体的进料口连通,降尘水管通过循环水管与第二空腔连通。环水管与第二空腔连通。环水管与第二空腔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扫路机
(一)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扫路机。
(二)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环卫行业中湿式扫路机是市面上常见的扫路机之一,因其全程都有水参与降尘,降尘过程更加干净。
[0003]现有市面上的湿式扫路机大多采用喷淋降尘的形式进行降尘,此种形式必须有水泵驱动,造成了一定的能源浪费,且受限于水泵的排量,降尘过程中参与水量有限,在针对路面灰尘较多的作业场景时,往往因降尘水量不够而造成二次扬尘污染的情况,另外,降尘的水来源于整机的清水箱,加快了清水的使用速度,大大缩小了整机的作业半径,降低了整机的使用效率。
(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扫路机,其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作业过程中无需水泵的参与,不需要额外的功率消耗,依然有大流量的水参与整个降尘过程,避免了二次扬尘污染的情况,且参与降尘的水源不来自清水箱,延长了清水箱中清水的使用时间,增大了整机的作业半径,减少了整机作业中的加水频次,提高了整机的使用效率;另外,参与降尘的水可经过滤后再次参与到降尘过程中,循环使用,在保证了降尘效果的前提下,节约了水资源。
[000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扫路机,包括机架总成、驾驶室总成、箱体总成、吸口总成、动力总成、液压系统、刹车系统、抽吸系统和电气系统、清扫装置,所述机架总成包括前车架、后车架,前车架与后车架通过中铰座连接;
[0006]所述的驾驶室总成、吸口总成、刹车系统、清扫装置设置在前车架上,所述的箱体总成、动力总成、液压系统、抽吸系统和电气系统设置在后车架上;
[0007]所述清扫装置设置在吸口总成的前方;主要用于对作业过程中的垃圾进行收集,并将其集中到吸口前方;
[0008]所述抽吸系统包括风机和主吸管,风机设置在箱体的顶部;
[0009]所述的箱体总成包括箱体、箱盖、盖板、过滤网和循环水管,箱体设有进料口,所述的盖板通过铰链固定在箱体内,并将箱体分为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过滤网设置在第一空腔的左右两侧,且可实现在过滤网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连通,所述的循环水管设置在箱体的底部,与第二空腔连通,在箱盖的顶部设置第三空腔,第三空腔的一端连接风机的出风口,另一端与大气相通;
[0010]所述吸口总成包括吸口主体和用于控制经循环水管自流下来的循环水的循环水开关,吸口主体设置有主吸口和降尘水管,主吸口和降尘水管连通,主吸口通过主吸管与箱体的进料口连通,降尘水管通过循环水管与第二空腔连通。
[0011]作业时,在箱体第一空腔内注入一定的循环水,水经过滤网进入第二空腔;风机作业将主吸管连通的第一空腔和吸口主体抽为负压,垃圾和灰尘进入吸口主体,第二空腔的
循环水经循环水管自流到循环水开关处,开关开启的状态下,循环水连同垃圾和灰尘一起进入主吸管,在风机气流的作用下,循环水与灰尘充分混合,一并经主吸管进入第一空腔内,实现降尘的过程,进入第一空腔的垃圾混合物,在过滤网的作用下,固体垃圾留在了第一空腔,液体及循环水经滤网过滤后进入第二空腔,再经循环水管自流到循环水开关处,重复降尘过程。所述的第二空腔的高度高于主吸口和降尘水管出水端的高度,形成循环水自流落差。
[0012]这样,扫路机在作业时,风机工作,使主吸口形成负压,打开循环水开关后,第二空腔内的循环水由于自流落差,以及在主吸口负压的影响下形成虹吸效应下,直接进入主吸管与灰尘、垃圾混合一起,达到降尘的作用,而又不让循环水洒落到地面造成循环水的损耗。上述技术方案突破了在采用喷淋降尘过程中,必须采用水泵的作业方式,解决了现有作业模式中受限于水泵的排量、降尘过程中参与水量有限等问题。本技术方案无需水泵的参与,不需要额外的功率消耗,依然有大流量的水参与整个降尘过程,避免了二次扬尘污染的情况,且参与降尘的水源不必来自清水箱,延长了清水箱中清水的使用时间,增大了整机的作业半径,减少了整机作业中的加水频次,提高了整机的使用效率;另外,参与降尘的水可经过滤后再次参与到降尘过程中,循环使用,在保证了降尘效果的前提下,节约了水资源。从而实现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
[0013]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第二空腔的高度高于主吸口和降尘水管出水端的高度,形成循环水自流落差。
[0014]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吸口总成还包括调整轮,通过调节调整轮的高度,实现吸口主体与地面间隙的调整。
[0015]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前车架与中铰座通过摆动轴水平连接,后车架与中铰座通过转向轴垂直连接;后车架上还设置有转向油缸与中铰座连接,在转向油缸的作用下,前车架和后车架可绕转向轴转动。
[0016]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液压系统与动力系统相连,主要负责整机的行走、转向、各油缸的动作、风机的动作和扫刷的动作。
[0017]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动力系统,由发动机提供动力。
[0018]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刹车系统包括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
[0019]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电气系统包括整车控制器、蓄电池、线束、显示屏和各照明灯光,主要用于逻辑控制液压系统和显示整车状态。
[0020]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第二空腔连接有清水箱。由于作业过程中,循环水与垃圾和灰尘一起混合,必然会造成循环水的损耗,这时,通过清水箱的水对循环水进行补偿,可以有效延长扫路机的工作时间、扩大了扫路机的作业半径。
[0021]本专利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0022]整车采用循环水降尘系统进行降尘,循环水自流到主吸管处参与降尘,降尘过程中无需水泵等用电设备的参与,降低了整机的作业能耗,降低了产品的故障率;降尘水管使用直径较大的水管,保证了降尘过程中有足够的水参与降尘,有效地避免了作业过程中二次扬尘情况的发生;参与降尘的循环水在箱体内过滤后再次参与降尘,降尘水循环使用,节约了水资源;降尘所使用的循环水为提前注入的箱体中水,不占用清水箱的容积,延长了清水箱水量的使用时间,增大了整机的作业半径,减少了整机加水的频次,有效提高了整机的
使用效率。
(四)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扫路机的主视图
[0024]图2为图1中所述吸口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下列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在本专利技术中以下各附图中,编号相同的,其说明相同。其中1为机架总成;2为驾驶室总成;3为箱体总成;4为吸口总成;5为动力总成;6为液压系统;7为刹车系统;8为抽吸系统;9为电气系统;10为清扫装置;101为前车架;102为后车架;103为中铰座;104为摆动轴;105为转向轴;106为转向油缸;301为箱体;302为箱盖;303为盖板;304为过滤网;305为循环水管;306为进料口;307为第一空腔;30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扫路机,包括机架总成(1)、驾驶室总成(2)、箱体总成(3)、吸口总成(4)、动力总成(5)、液压系统(6)、刹车系统(7)、抽吸系统(8)和电气系统(9)、清扫装置(10),所述机架总成(1)包括前车架(101)、后车架(102),前车架(101)与后车架(102)通过中铰座(103)连接;所述的驾驶室总成(2)、吸口总成(4)、刹车系统(7)、清扫装置(10)设置在前车架(101)上,所述的箱体总成(3)、动力总成(5)、液压系统(6)、抽吸系统(8)和电气系统(9)设置在后车架(102)上;所述清扫装置(10)设置在吸口总成(4)的前方;所述抽吸系统(8)包括风机(801)和主吸管(802),风机(801)设置在箱体(301)的顶部;所述的箱体总成(3)包括箱体(301)、箱盖(302)、盖板(303)、过滤网(304)和循环水管(305),箱体(301)设有进料口(306),所述的盖板(303)通过铰链固定在箱体(301)内,并将箱体分为第一空腔(307)和第二空腔(308),过滤网(304)设置在第一空腔(307)的左右两侧,且可实现在过滤网(304)处第一空腔(307)和第二空腔(308)的连通,所述的循环水管(305)设置在箱体(301)的底部,与第二空腔(308)连通,在箱盖(302)的顶部设置第三空腔(309),第三空腔(309)的一端连接风机(801)的出风口,另一端与大气相通;所述吸口总成(4)包括吸口主体(401)和用于控制经循环水管(305)自流下来的循环水的循环水开关(403),吸口主体(401)设置有主吸口(404)和降尘水管(405),主吸口(404)和降尘水管(405)连通,主吸口(404)通过主吸管(802)与箱体的进料口(306)连通,降尘水管(405)通过循环水管(305)与第二空腔(308)连通;作业时,在箱体第一空腔(307)内注入一定的循环水,水经过滤网(306)进入第二空腔(308);风机(801)作业将主吸管(802)连通的第一空腔(307)和吸口主体(401)抽为负压,垃圾和灰尘进入吸口主体(401),第二空腔(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国明马雍钧闫泽双刘述庆梁洪兴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浩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