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3677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以及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侦测端子,绝缘本体和金属壳体共同形成带有插入口的对接空间,对接空间包括绝缘体收容区及金属体收容区,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由基部延伸出的舌板,导电端子设有位于舌板上的接触部,侦测端子设有配合部,配合部延伸至金属体收容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侦测端子的可靠性较高,而且结构较为简单。(*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并和另一个 连接器相对接的电连接器。技术背景美国专利第5674085号揭示了一种可与一个对接连接器相对接使用的电 连接器,其包括具有舌板的绝缘本体、包覆在绝缘本体上的金属壳体以及插 入在舌板上的导电端子。此外,该电连接器具有一个侦测端子,其包括固持于 绝缘本体的本体部,由本体部延伸出的弹性臂,弹性臂末端为可与对接连接器 相抵接的自由端。靠近于自由端处设有与导电端子电性接触的接触部,当电连 接未与对接连接器配接时,侦测端子与导电端子相接触,当对接连接器插入至 一定程度时,侦测端子与导电端子分离。通过侦测端子与导电端子的配合可以 检测出对接连接器的插入状态,从而达到侦测功能。虽然该专利所揭示的电连 接器具有侦测功能,但其侦测端子是通过与连接器本身的导电端子相配合来实 现侦测功能的,这种侦测方式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侦测端子是与导电端子配 合使用,侦测端子与导电端子的正常工作容易相互受到影响,如果其中一种端 子发生变动将可能直接导致另一种端子无法正常工作,同时这种侦测方式也佳: 得系统的侦测电路在设计上可能较为复杂;其次,侦测端子和导电端子受对接 连接器长期或频繁抵压后容易分别发生向后和向下的弹性失效导致的变形,尤 其是较长的侦测端子,其在对接连接器插入时发生的偏移量较大,所以产生的 弹性失效导致的变形更为明显;再次,灰尘或其他外来物体进入电连接器时, 可来导致侦测端子和导电端子意外电性断开,此时会错误地向计算机系统发出 对接连接器已插入的侦测信号,从而干扰电连接器的正常工作。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进以克服现有技术的前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带有侦测功能且工作可靠的电连接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以及固 持于绝缘本体上的侦测端子,绝缘本体和金属壳体共同形成带有插入口的对接 空间,对接空间包括绝缘体收容区及金属体收容区,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由基 部延伸出的舌板,导电端子设有位于舌板上的接触部,侦测端子设有配合部, 配合部延伸至金属体收容区。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电 连接器的工作可靠性较高。本技术电连接器还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电连接器的侦测端 子的结构设计较为简单,便于电连接器的生产制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和一个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组合图6为图5的另一角度^L图7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其中导电端子和侦 测端子组装在绝缘本体上;图8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9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IO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第三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组合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 新型电连接器l可组装于一个电路板(未图示)上,用来和一个对接连接器7 相配合,其包括绝缘本体2、收容于绝缘本体2内的导电端子3及包覆于绝缘本 体2外的金属壳体4,绝缘本体2与金属壳体4共同形成收容对接连接器7的对接 空间5,对接空间5设有供对接连接器7插入的插入口50。绝缘本体2上固持有一个延伸到舌板上的侦测端子6。请参阅图4至图6,绝缘本体2是由塑胶或其它绝缘材料一体成型,其包括 基部20及由及基部20向前延伸的舌板21。舌板21具有由基部20延伸出的四个 面,即上表面22、下表面23及上下表面两侧的两个侧面24。舌板21下表面23 设有四根平行排列且向后贯穿基部20的端子收容槽25,端子收容槽25与导电端 子3——对应。舌板的上表面22另开设有一个开槽26供侦测端子6插入,开槽26请参阅图4和图6,导电端子3共有四根,大致呈"L,,形,分别收容于端子收 容槽25中,其包括位于舌板21上的弹性接触部30,固持于基部20的固持部31 及由固持部31延伸出基部20的焊接部32,其中接触部30为弹性结构,其位于舌 板下表面23上的收容槽道25中并凸向对接空间5,当对接连接器7插入时,接触 部30与对接电连接器7中的相应端子相电性接触。请参阅图l至图4,金属壳体4由金属材料制成并包覆在绝缘本体2的四周, 其设有顶壁40,顶壁40两侧的侧壁41以及底壁42。顶壁40、侧壁41及底壁42 均设有向对接空间5凸设的弹片43,于两侧壁31的底部各向下延伸出一个用于 固定于电路板的导电固定部44。金属壳体4的顶壁41和底壁42与舌板上下表面 平行,其中顶壁41与相邻的舌板上表面22之间的距离小于底壁42与相邻的舌板 下表面23之间的距离。请参阅图2至图5,侦测端子6由金属制成,其固持于绝缘本体2上,大体呈 "L"形。侦测端子6设有插入到开槽26中的弹性接触臂60及由接触臂60后端 向下延伸的连接臂61。接触臂60插入到舌板上表面22上的开槽26中,沿舌板21 的延伸方向延伸,其设有突出舌板21并凸入到对接空间5的勺状配合部62,配 合部62前端延伸出止挡部620,以防止弹性4妄触臂60脱离出开槽26。导电端子3 的接触部30较侦测端子6的配合部62更靠近对接空间5的插入口50。连接臂61 的末端穿出基部20的底部,并形成插入到电路板的固定脚63。接触臂60以及其 上的配合部62与导电端子3的接触部30分别延伸到舌板21的不同上下表面上。请参阅图2至图5,对接连接器7设有包覆在外围的金属体70以及位于金属 体内的绝缘体71,金属体70与绝缘体71之间形成一个矩形状空腔72。绝缘体71 靠近于空腔72的一侧设置四根金属端子73。参图3中虚线表示的部分,电连接器l的对接空间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中舌板设有导电端子3的下表面23的正下方 存在一个大致方形区域,此部分区域用于收容对接连接器7的绝缘体71,称之 为绝缘体收容区51;而除去绝缘体收容区51的其他空间区域大致呈一个矩形 环,此部分区域用于收容对接连接器7的金属体70,此部分区域称之为金属体 收容区52。本技术的侦测端子的配合部延伸至金属体收容区并与对接连接 器的金属体70相电性连接。当对接连接器7插入到本技术电连接器1时,电 连接器1的舌板21插入到对接连接器7的空腔72中,导电端子3与对接连接器的 金属端子73——对应接触。由于舌板21的下表面23与对接连接器7的绝缘体71 面对面的相邻接,所以下表面23可称之为配接面,与配接面相背对的上表面22 称为背对面,背对面以及两侧面24与对接连接器7的绝缘体71不接触,故可称 之为非配接面。位于上表面22即背对面上的侦测端子6的配合部62位于空腔72 中并抵接于金属体70顶壁700的内侧,并与金属体70达成电性连接。金属壳体4 上的弹片43卡于金属体70外表面上并与其达成电性连接。所以通过对接连接器 7的金属体70,本技术电连接器的侦测端子6与金属壳体4达成电性导通。 由于侦测端子6的固定脚63与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以及固持于绝缘本体上的侦测端子,绝缘本体和金属壳体共同形成带有插入口的对接空间,对接空间包括绝缘体收容区及金属体收容区,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由基部延伸出的舌板,导电端子设有位于舌板上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侦测端子设有配合部,配合部延伸至金属体收容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刚周保山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