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3640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于收容对接电子元件的收容空间,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延伸入收容空间内且与对接电子元件相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收容空间设有主体壁及由主体壁延伸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和第二壁沿着端子接触部的排列方向相对设置,所述收容空间的与第一、第二壁临接的相对的两侧与外界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由于所述绝缘本体收容空间的与第一、第二壁临接的相对的两侧与外界连通,从而,省去了收容空间两侧壁的材料,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且在收容空间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电连接器的总体尺寸,能实现电连接器的小型化。(*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一种用于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用于连接对接电子元件的电连接器, 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和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 体设有端子容纳孔,导电端子收容于端子容纳孔中,在绝缘本体外部还设有可用于防止电 磁干扰的遮蔽壳体。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可收容对接电子元件的收容空问,遮蔽壳 体包覆于绝缘本体的外部,设有与上述收容空间相匹配的开口。然而,由于所述的收容空 间是由绝缘本体的壁形成,其除主体壁外,另具有两平行设置的第一壁、第二壁及与第一壁、 第二壁垂直且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等四个壁部。这样,在收容空间尺寸不 变的情况下,电连接器的整体体积较大,增加了制造成本,且不利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其能节约成本,且能实现电连接器 的小型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 子,其中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于收容对接电子元件的收容空间,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延伸入 收容空间内且与对接电子元件相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收容空间设有主体壁及由主体壁延伸 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和第二壁沿着端子接触部的排列方向相对设置,所述收容 空间的与第一、第二壁临接的相对的两侧与外界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由于所述绝缘本体收容空间的与第一、第二 壁临接的相对的两侧与外界连通,从而,省去了收容空间两侧壁的材料,达到节约成本的 目的,且由于所述绝缘本体收容空间的与第一、第二壁临接的相对的两侧与外界连通,在收容空间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电连接器的总体尺寸,能实现电连接器的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匿l 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没有安装遮蔽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没有安装绝缘本体和遮蔽壳体的组合示意图。图5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连接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图5所示的连接装置处于打开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图5所示的连接装置处于闭合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图7沿A-A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电连接器作进一歩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1可连接在主电路板2上,包括遮蔽壳体3、 绝缘本体4、发光二极管5、导电端子6、子电路板7和连接装置8。遮蔽壳体3包覆于绝 缘本体4的外部,由金属片一体成型而成,该遮蔽壳体3设有开口,所述开口设有分隔壁 33,以形成第一开口 30、第二丌口 31和第三开口 32。所述绝缘本体4的上、中、下设有用于收容对接电子元件(未图标)的第一、第二、 第三收容空间40、 41、 42,该第一、第二、第三收容空间40、 41、 42可与上述第一、第 二、第三开口 30、 31、 32相匹配。所述各收容空间均设有主体壁及由主体壁延伸的相对的 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绝缘本体收容空间与第一、第二壁临接的相对的两侧与外界连通, 这样能达到节约材料、节省成本的目的。且由于绝缘本体收容空间与第一、第二壁临接的 相对的两侧与外界连通,在收容空间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电连接器的总体尺寸, 能实现电连接器的小型化。所述第一收容空间40由位于绝缘本体4上的主体壁401、第一 壁45及与第一壁45相对的第二壁46以及遮蔽壳体3开口的两侧壁34组成。所述第一收 容空间40中第一壁45设有可与对接电子元件相配合的凹口 450,该凹口 450呈梯状排列;所述第二收容空间41由位于绝缘本体4上的主体壁401、相对两壁(在本实施例中,绝缘 本体第二收容空间41的第一壁为壁46,第二壁为壁47)以及遮蔽壳体3上开口的两侧壁 34组成;所述第三收容空间42由位于绝缘本体4上的主体壁401、相对两壁(在本实施例 中,绝缘本体第三收容空间42的第一壁为壁47,第二壁为壁48)以及遮蔽壳体3上开口 的两侧壁34组成。其中,所述收容空间的其它各壁均与绝缘本体4上的主体壁401相垂直, 所述遮蔽壳体3开口的侧壁34向收容空间延伸设有可抵持对接电子元件的夹持片35,在对 接电子元件插入收容空间时可于收容空间的各壁部共同作用,使电联接器1与对接电子元 件实现稳固对接。且为能提供足够的插拔力,遮蔽壳体3相对于第一收容空间40的两侧壁 稍稍向内凹陷,形成凹陷部36。为便于对接电子元件插入,所述遮蔽壳体3丌口的任一侧 或各侧设有导引部37。另,在绝缘本体4中设有若干端子容纳孔(未图示),所述导电端 子6收容于该端子容纳孔内,在绝缘本体4的上端两侧设有用以收容发光二极管-5的收容 槽43,在绝缘本体4的后部设有用以固持子电路板7的凸柱44 (如图3所示)。所述发光二极管5包括位于发光二极管5 —端的发光部50和用以将发光二极管5与子 电路板7相连的导电部51。请参照图4所示,所述导电端子6分为第一排导电端子60、第二排导电端子61和第 三排导电端子62。其中,通过子电路板7与连接装置8电性连接的导电端子为第一排导电 端子60。所述导电端子6均包括用于与对接电子元件相接触的接触部63,与电路板相焊接 的焊接部64及用于连接接触部63与焊接部64的固持部65。所述接触部63位于绝缘本体 4的收容空间内,以与对接电子元件相接触。所述各收容空间中,由绝缘本体4主体壁401 的延伸出的各壁部沿着端子接触部的排列方向平行设置(请同时参阅图l-3)。所述第一排 导电端子60的焊接部64与子电路板7相导通,第二、第三排导电端子61、 62的焊接部与 主电路板2相导通,以实现导电端子6与电路板的电性连接。其中,在第一排导电端子60 与第二、第三排导电端子61、 62之间设有屏蔽板9,该屏蔽板9包括水平部90与延伸部 91。其中,水平部90可防止第一排导电端子60与第二、第三排导电端子61、 62之间的电 磁干扰,延伸部91可防止第二、第三排导电端子61、 62与子电路板7之间的电磁干扰。如图3所示,子电路板7包括分别位于其上、中、下部的可与发光二极管5导电部51 相导接的第一导接孔70、用以与第一导电端子60焊接部64相连的触点71、用以与连接装置8相连通的第二导接孔72。其中,触点71上方还设有用以收容绝缘本体4上凸柱44的 通孔73,另,在子电路板7上还设有5」-与连接装置8相配合的收容孔74。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连接装置8包括若干脚接端子80和与所述脚接端子80相配 合的基体81,及用以固定脚接端子80至基体81的固持盖82。所述固持盖82和基体81之 间设有用于连接两者的连接部83。所述固持盖82可通过连接部83绕基体81在180度内 自由转动。在基体81与固持盖82—端还设有凸出部84,该凸出部84可收容在子电路板7 上的收容孔74中。其中,脚接端子80可与第二导接孔72相连接,每根脚接端子80均包 括用以与子电路板7相配合的导通部800,与主电路板2相电性连接的电连接部801及收 容于基体81与固持盖82之间的配合部802。所述子电路板7与脚接端子的导通部800相 连接,所述主电路板2与脚接端子的电连接部801相电性连接。在所述基体8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于收容对接电子元件的收容空间,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延伸入收容空间内且与对接电子元件相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收容空间设有主体壁及由主体壁延伸的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和第二壁沿着端子接触部的排列方向相对设置,所述收容空间的与第一、第二壁临接的相对的两侧与外界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