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重过滤的油雾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3484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多重过滤的油雾回收装置,壳体侧面设置进气管,壳体顶面设置出气口,壳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内腔分隔为前气腔与后气腔,前气腔连通进气管,后气腔连通出气口,第一隔板开设有吸风口,吸风口连通前气腔与后气腔,后气腔内设置风机;进气管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元件,前气腔内设置有第二过滤元件,后气腔内设置有第三过滤元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多道过滤元件的过滤处理,可以将全部的油雾隔离回收,过滤效率高。过滤效率高。过滤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多重过滤的油雾回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油雾净化回收
,尤其是一种具有多重过滤的油雾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机械加工作业时,经常需使用各类的切削油或冷却液来润滑刀具并降低工件加工温度,会在工作环境中产生大量的油雾、尘埃、油烟与雾霾,造成现场操作人员身体的危害。油雾回收器主要用于对机械加工中产生的油雾、水雾或粉尘等进行收集,并通过拦截和过滤,使其中的有害物质被清除、金属切削油等有循环利用价值的物质被重新回收利用,最后排出洁净的气体。
[0003]现有的油雾回收器通常为水平吸气、水平出气,即气体通过吸风机从前侧面吸入、经过滤净化处理后从后侧面排出,导气均匀性较差,风的利用效率较低,过滤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油雾回收器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具有多重过滤的油雾回收装置,提高过滤效率。
[0005]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具有多重过滤的油雾回收装置,壳体侧面设置进气管,壳体顶面设置出气口,壳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内腔分隔为前气腔与后气腔,前气腔连通进气管,后气腔连通出气口,第一隔板开设有吸风口,吸风口连通前气腔与后气腔,后气腔内设置风机;
[0007]进气管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元件,前气腔内设置有第二过滤元件,后气腔内设置有第三过滤元件。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9]风机外周套装有罩壳,在罩壳与风机之间形成有缓冲腔,缓冲腔连通后气腔。<br/>[0010]罩壳的外罩板下侧开设有开口。
[0011]壳体的底板为阶梯板,具有高平板部、低平板部、及连接高低平板的竖板部,在壳体的内腔下部形成低洼的集液区;第二过滤元件设置在高平板部的后端部。
[0012]第一隔板延伸至低平板部,将所述集液区分隔为前集液区与后集液区,前集液区、后集液区分别位于前气腔、后气腔底部;低平板部上对应前集液区与后集液区分别开设第一出油孔与第二出油孔。
[0013]第二过滤元件竖直设置在前气腔内。
[0014]第一过滤元件沿径向布置在进气管内。
[0015]第三过滤元件设置在后气腔顶部、位于出气口下方。
[0016]第一过滤元件为金属滤网,第二过滤元件为铝型铝材,第三过滤元件为过滤棉。
[0017]壳体的侧面、位于第三过滤元件附近设有微压表,微压表连通后气腔。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9]本技术的进气管具有第一道过滤元件,前气腔内具有第二道过滤元件,后气腔的出气口处还具有最后一道过滤元件,通过多道过滤元件的过滤处理,可以将全部的油雾隔离回收,过滤效率高。
[0020]本技术在风机外设置罩壳,在风机外周形成缓冲腔,风机出来的气流先进入缓冲腔,在缓冲腔内均匀分布后再从出风通道流入后气腔,更有利于提高气流的分布均匀性,还可以减小气流流动的阻力,使气流流动更顺畅,而且气流在缓冲腔内会形成旋流,气流在旋转过程中,气流中的油液、水液或粉尘等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也会被甩到罩壳内壁面上实现过滤,即缓冲腔可以对风机吸入的所有气流进行第三到过滤,提高风的利用效率的同时,更提高了过滤效率。
[0021]本技术的壳体底板的低平板部两边缘处的圆弧板对过滤残液具有导流作用,可以将过滤残液导向出油孔,避免残液沉积在壳体内。第二过滤元件设置在底板的高平板部的后端部,其过滤出的残液可以直接顺着竖板部向下流,避免残液沉积在高平板部上。
[0022]本技术的第一道过滤元件与第二道过滤元件为金属过滤件,可以清洗后长时间使用,节省更换成本。最后一道过滤元件为过滤棉,可以将油雾完全隔离,过滤效率高。
[0023]本技术的微压表用于检测后气腔顶部的压力,通过压力检测监控后气腔内的风阻,以便及时更换第三过滤元件。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25]图2为本技术的剖切视图,图中箭头所示为气流的走向。
[0026]图3为风机的立体图。
[0027]图4为导风圈的立体图。
[0028]图5为罩壳的立体图。
[0029]图6为罩壳的剖视图。
[0030]图7为图6中A部的放大图。
[0031]图中:1、壳体;11、进气管;12、出气口;13、底板;131、高平板部;132、低平板部;1321、第一出油孔;1322、第二出油孔;133、竖板部;14、第一隔板;15、第二隔板;16、导流板;17、散热板;2、风机;21、转筒;22、扇叶;23、前挡板;24、后挡板;25、进风口;26、出风口;3、导风圈;31、导风部;32、连接部;4、罩壳;41、外罩板;411、外翻边;42、前罩板;43、后连接板;44、内环圈;45、开口;46、把手;5、第一过滤元件;6、第二过滤元件;7、第三过滤元件;8、微压表;
[0032]9、底架;91、架体;92、放置箱;93、第一储油瓶;94、第二储油瓶;95、盖板;96、前门;97、后门;98、滚轮;
[0033]10、前气腔;101、前集液区;20、后气腔;201、后集液区;30、容纳腔;40、缓冲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5]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回收装置设置在底架9的顶面上。
[0036]如图1、图2所示,回收装置的壳体1前侧面设置进气管11,壳体1的顶面设置出气口12。如图2所示,进气管11内沿径向竖直布置有第一过滤元件5,第一过滤元件5为金属滤网,可以对吸入的气流进行第一道过滤处理。
[0037]如图2所示,壳体1内从前往后间隔设置有第一隔板14与第二隔板15,第一隔板14与第二隔板15将壳体1的内腔分隔为前气腔10、后气腔20、容纳腔30,前气腔10连通进气管11,后气腔20连通出气口12。第一隔板14为竖直板,其顶边固定在壳体1的顶板上,其底边固定在壳体1的底板13上。第二隔板15为L形板,其顶边固定在外壳的顶板上,其水平外侧边固定在壳体1的后侧板上,将容纳腔30隔出在后气腔20的后上侧,使后气腔20形成L形腔体。壳体1的后侧板上、对应容纳腔30的部位上固定设置有散热板17,散热板17可以将容纳腔30内的热量散出,避免容纳腔30内温度过高而将安装在其内部的元件烧坏。壳体1的底板13为具有一级台阶的阶梯板、包括高平板部131、低平板部132、及连接高低平板的竖板部133,壳体1的内腔下部、在竖板部133与壳体1左侧板之间形成有一个低洼区域,该低洼区域成为收集过滤残液的集液区;第一隔板14底边向下延伸至低平板部132,将该集液区分隔为前集液区101与后集液区201,前集液区101、后集液区201分别位于前气腔10、后气腔20底部。低平板部132上对应前集液区101与后集液区201分别开设第一出油孔1321与第二出油孔1322,第一出油孔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多重过滤的油雾回收装置,壳体(1)侧面设置进气管(11),壳体(1)顶面设置出气口(12),其特征在于: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隔板(14),第一隔板(14)将壳体(1)内腔分隔为前气腔(10)与后气腔(20),前气腔(10)连通进气管(11),后气腔(20)连通出气口(12),第一隔板(14)开设有吸风口,吸风口连通前气腔(10)与后气腔(20),后气腔(20)内设置风机(2);进气管(11)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元件(5),前气腔(10)内设置有第二过滤元件(6),后气腔(20)内设置有第三过滤元件(7)。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重过滤的油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风机(2)外周套装有罩壳(4),在罩壳(4)与风机(2)之间形成有缓冲腔(40),缓冲腔(40)连通后气腔(20)。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多重过滤的油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罩壳(4)的外罩板(41)下侧开设有开口(45)。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多重过滤的油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底板(13)为阶梯板,具有高平板部(131)、低平板部(132)、及连接高低平板的竖板部(133),在壳体(1)的内腔下部形成低洼的集液区;第二过滤元件(6)设置在高平板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默清
申请(专利权)人:科瑞斯江门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