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雾回收装置的吸风组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93484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雾回收装置的吸风组件,风机外周套装有罩壳,在罩壳与风机之间形成有缓冲腔;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缓冲腔;罩壳的后侧面封闭、前侧面具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连通缓冲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风机外设置罩壳,一方面罩壳给风机提供防护作用,防止风机裸露在出气口正下方,避免油液、水液或粉尘等进入风机内,保护风机内部元件,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风机外周形成缓冲腔,风机出来的气流先进入缓冲腔,在缓冲腔内均匀分布后再从出风通道流入后气腔,更有利于提高气流的分布均匀性,还可以减小气流流动的阻力,使气流流动更顺畅。流动更顺畅。流动更顺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雾回收装置的吸风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油雾净化回收
,尤其是一种油雾回收装置的吸风组件。

技术介绍

[0002]在机械加工作业时,经常需使用各类的切削油或冷却液来润滑刀具并降低工件加工温度,会在工作环境中产生大量的油雾、尘埃、油烟与雾霾,造成现场操作人员身体的危害。油雾回收器主要用于对机械加工中产生的油雾、水雾或粉尘等进行收集,并通过拦截和过滤,使其中的有害物质被清除、金属切削油等有循环利用价值的物质被重新回收利用,最后排出洁净的气体。
[0003]现有的油雾回收器通常为水平吸气、水平出气,即气体通过吸风机从前侧面吸入、经过滤净化处理后从后侧面排出,导气均匀性较差,风的利用效率较低,过滤效率较低。
[0004]在中国技术专利201520323010.9中公开了一种油雾回收机,包括由前至后依序连通进风口、第一气室、第二气室、以及位于第二气室上方导风口,第一气室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单元,导风口上方设置有第二过滤单元,进风口与导风口正交,抽风单元的涡轮导流扇设置在第二气室、位于第二过滤单元的正下方;气体从前侧面通过涡轮导流扇旋转导入第一气室、经第一过滤单元过滤后进入第二气室,然后由顶面的导风口泵送到第二过滤单元内部,经第二过滤单元过滤后从顶部排出。
[0005]上述油雾回收机通过水平吸气、垂直出气的方式提高了导气均匀性,但是这种结构还存在有如下不足:
[0006](1)该油雾回收机导风口位于第二气室顶部、直接连通第二气室,气体从第一气室吸入后,被直接朝上推升入第二过滤单元内,气体在第二气室的流动路径短,停留时间短,第二气室内的导气还是不够均匀,风的利用的还是不够充分;
[0007](2)涡轮导流扇直接裸露在第二过滤单元正下方,第二过滤单元过滤出来的油液、水液或粉尘等很容易进入涡轮导流扇内,腐蚀或磨损涡轮导流扇内部元件,影响涡轮导流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油雾回收器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油雾回收装置的吸风组件,提高风的利用率,提高过滤效率;采用罩壳保护风机、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
[0009]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10]一种油雾回收装置的吸风组件,风机外周套装有罩壳,在罩壳与风机之间形成有缓冲腔;
[0011]风机具有转筒,转筒的外周、沿周向均匀布置若干扇叶,扇叶两侧设有前挡板、后挡板,前挡板具有进风口,相邻扇叶及前挡板、后挡板之间形成有出风口,出风口连通缓冲腔;
[0012]罩壳的后侧面封闭、前侧面具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连通缓冲腔。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14]进风口前侧设置有导风圈,导风圈具有导风部与连接部,导风部伸入进风口内。
[0015]前挡板与导风圈的导风部均为内凹的弧形板,导风部的弧形与前挡板的弧形对向设置、形成U形的导流面。
[0016]罩壳下侧开设有开口,开口连通缓冲腔。
[0017]罩壳具有圆筒形的外罩板。
[0018]外罩板由长条形板条弯成圈形成,其下侧两相对边缘不相接、形成开口;外罩板其中一侧的边缘沿径向向外翻、形成外翻边,外翻边斜向下倾斜。
[0019]外罩板的前侧边设有前罩板,外罩板的后侧边设有后连接板,后连接板与连接板组件固定连接,连接板组件封盖在罩壳的后侧面。
[0020]前罩板内侧设有内环圈,内环圈伸入罩壳内部;前罩板、内环圈套设在风机的前挡板与导风圈的导风部外周,前罩板及内环圈与前挡板及导风圈之间均具有间距、形成出风通道。
[0021]外罩板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把手。
[0022]风机的转筒为封闭的空心筒;后挡板向内延伸连至转筒上。
[00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4]本技术在风机外设置罩壳,一方面罩壳给风机提供防护作用,防止风机裸露在出气口正下方,避免油液、水液或粉尘等进入风机内,保护风机内部元件,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风机外周形成缓冲腔,风机出来的气流先进入缓冲腔,在缓冲腔内均匀分布后再从出风通道流入后气腔,更有利于提高气流的分布均匀性,还可以减小气流流动的阻力,使气流流动更顺畅,而且气流在缓冲腔内会形成旋流,气流在旋转过程中,气流中的油液、水液或粉尘等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也会被甩到罩壳内壁面上实现过滤,即缓冲腔可以对风机吸入的所有气流进行第三到过滤,提高风的利用效率的同时,更提高了过滤效率。
[0025]本技术的导风圈的导风部伸入风机前挡板的进风口内,保证由导风圈导入的气流全部流入到风机内,有利于提高风的利用效率;导风部的弧形与前挡板的弧形对向设置、形成一个U形的导流面,对气流其导流作用,降低气流阻力,使气流流动更顺畅。
[0026]本技术的罩壳的前罩板及内环圈与前挡板及导风圈之间均具有间距、形成出风通道,缓冲腔内的气流通过该出风通道流入后气腔,内环圈在增加前罩板强度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将气流向外导流,降低气流阻力,使气流流动更顺畅。外罩板下侧具有开口,开口可以将罩壳内过滤出的油液、水液或粉尘等向下排出至后集液区内,避免过滤残液沉积在罩壳内;外罩板的外翻边斜向下倾斜,更利于过滤残液向下流出。外罩板的把手,用于提取罩壳,便于罩壳的拆装。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采用本技术的油雾回收装置的立体图。
[0028]图2为油雾回收装置的剖切视图,图中箭头所示为气流的走向。
[0029]图3为风机的立体图。
[0030]图4为导风圈的立体图。
[0031]图5为罩壳的立体图。
[0032]图6为罩壳的剖视图。
[0033]图7为图6中A部的放大图。
[0034]图中:1、壳体;11、进气管;12、出气口;13、底板;131、高平板部;132、低平板部;1321、第一出油孔;1322、第二出油孔;133、竖板部;14、第一隔板;15、第二隔板;16、导流板;17、散热板;2、风机;21、转筒;22、扇叶;23、前挡板;24、后挡板;25、进风口;26、出风口;3、导风圈;31、导风部;32、连接部;4、罩壳;41、外罩板;411、外翻边;42、前罩板;43、后连接板;44、内环圈;45、开口;46、把手;5、第一过滤元件;6、第二过滤元件;7、第三过滤元件;8、微压表;
[0035]9、底架;91、架体;92、放置箱;93、第一储油瓶;94、第二储油瓶;95、盖板;96、前门;97、后门;98、滚轮;
[0036]10、前气腔;101、前集液区;20、后气腔;201、后集液区;30、容纳腔;40、缓冲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8]如图1、图2所示,采用本技术的回收装置设置在底架9的顶面上。
[0039]如图1、图2所示,回收装置的壳体1前侧面设置进气管11,壳体1的顶面设置出气口12。如图2所示,进气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雾回收装置的吸风组件,其特征在于:风机(2)外周套装有罩壳(4),在罩壳(4)与风机(2)之间形成有缓冲腔(40);风机(2)具有转筒(21),转筒(21)的外周、沿周向均匀布置若干扇叶(22),扇叶(22)两侧设有前挡板(23)、后挡板(24),前挡板(23)具有进风口(25),相邻扇叶(22)及前挡板(23)、后挡板(24)之间形成有出风口(26),出风口(26)连通缓冲腔(40);罩壳(4)的后侧面封闭、前侧面具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连通缓冲腔(40)。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的吸风组件,其特征在于:进风口(25)前侧设置有导风圈(3),导风圈(3)具有导风部(31)与连接部(32),导风部(31)伸入进风口(25)内。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的吸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前挡板(23)与导风圈(3)的导风部(31)均为内凹的弧形板,导风部(31)的弧形与前挡板(23)的弧形对向设置、形成U形的导流面。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的吸风组件,其特征在于:罩壳(4)下侧开设有开口(45),开口(45)连通缓冲腔(40)。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的吸风组件,其特征在于:罩壳(4)具有圆筒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默清
申请(专利权)人:科瑞斯江门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