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及其在压敏胶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3186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及其在压敏胶中的应用,所述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的原料包括改性丙烯酸单体,所述丙烯酸单体由1.44~1.51重量份的丙烯酸与4.56重量份的新癸酸缩水甘油酯反应制得。该树脂具有高固含量、高分子量、低粘度等特性,将其运用于制备压敏胶,所制得的压敏胶贴敷于钢板上,经200℃烘烤2h,冷却后撕除胶带,钢板上无残胶。无残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及其在压敏胶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胶黏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及其在压敏胶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聚丙烯酸压敏胶以溶剂型为主,一般通过溶液聚合手段获得。常规的溶液聚合体系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来溶解聚丙烯酸和改性剂等组分,由此制得的压敏胶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挥发性有机溶剂,因此限制了聚丙烯酸压敏胶的发展。
[0003]为获得性能较好的聚丙烯酸压敏胶,常常需要聚丙烯酸树脂具有高分子量,而常规聚丙烯酸树脂在保持固含量不变的情况下,分子量越大,粘度越大,一方面,会给生产使用带来诸多不便,另一方面,为了使制得的压敏胶符合涂布的要求,必然需要大量的溶剂稀释。因此,获得高固含量、高分子量、低粘度的聚丙烯酸树脂,且使压敏胶的生产和使用更加环保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该树脂具有高固含量、高分子量、低粘度等特性,将其运用于制备压敏胶,所制得的压敏胶贴敷于钢板上,经200℃烘烤2h,冷却后撕除胶带,钢板上无残胶。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所述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的原料包括改性丙烯酸单体,所述丙烯酸单体由1.44~1.51重量份的丙烯酸与4.56重量份的新癸酸缩水甘油酯反应制得。
[0006]本方案采用新癸酸缩水甘油酯对丙烯酸进行改性,可以控制新癸酸缩水甘油酯的反应程度,进而可以提高新癸酸缩水甘油酯在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的含量。新癸酸缩水甘油酯的长支链具有空间位阻效应,可以降低由新癸酸缩水甘油酯改性的丙烯酸单体制备得到的溶剂型丙烯酸树脂的粘度,从而实现维持聚丙烯酸树脂高分子量、高固含量的情况下,降低聚丙烯酸树脂的粘度;或实现维持聚丙烯酸树脂的粘度的情况下,提高树脂的固含量。进而减少压敏胶在涂布时稀释溶剂的使用,也使得压敏胶涂布时的流平性更好。
[0007]优选地,所述反应在0.012~0.03重量份的催化剂和0.018~0.045重量份的阻聚剂作用下进行。
[0008]优选地,丙烯酸、新癸酸缩水甘油酯、催化剂、阻聚剂的重量份之比为1.44:4.56:0.012:0.018。
[0009]优选地,所述催化剂选自季铵盐或季鏻盐。
[0010]优选地,所述季铵盐选自苄基三甲基溴化铵、苄基三甲基氯化铵、苄基三乙基氯化铵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1]优选地,所述季鏻盐选自苄基三苯基氯化磷、三苯基丁基溴化磷中的一种或两种。
[0012]优选地,所述阻聚剂选自对甲氧基苯酚、对苯二酚中的一种。
[0013]优选地,所述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的原料还包括所述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的原料包括10

18重量份的丙烯酸羟丙酯和6~12重量份的所述改性丙烯酸单体。本方案采用丙烯酸羟丙酯制备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使制备压敏胶过程中,丙烯酸羟丙酯与异氰酸酯类固化剂反应具有可操作时间长的优点。
[0014]优选地,所述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还包括如下原料:
[0015][0016]优选地,所述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还包括如下原料:
[0017]第一引发剂
ꢀꢀꢀꢀꢀꢀꢀꢀꢀꢀꢀꢀꢀꢀꢀꢀꢀꢀꢀꢀꢀꢀꢀꢀꢀꢀꢀꢀꢀꢀꢀꢀꢀꢀꢀꢀꢀꢀꢀ
0.2~0.4重量份;
[0018]第二引发剂
ꢀꢀꢀꢀꢀꢀꢀꢀꢀꢀꢀꢀꢀꢀꢀꢀꢀꢀꢀꢀꢀꢀꢀꢀꢀꢀꢀꢀꢀꢀꢀꢀꢀꢀꢀꢀꢀꢀꢀ
0.02~0.1重量份;
[0019]所述第一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腈或过氧化月桂酰;
[0020]所述第二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庚腈或过氧化乙基己酸叔丁酯。
[0021]本方案所选用的第一引发剂引发活性低,第二引发剂引发活性高,在制备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时,分步加入,可制得分子量高的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
[0022]优选地,所述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还包括如下原料:
[0023]第一溶剂
ꢀꢀꢀꢀꢀꢀꢀꢀꢀꢀꢀꢀꢀꢀꢀꢀꢀꢀꢀꢀꢀꢀꢀꢀꢀꢀꢀꢀꢀꢀꢀꢀꢀꢀꢀꢀꢀꢀꢀꢀꢀꢀꢀꢀꢀꢀ
430重量份;
[0024]第二溶剂
ꢀꢀꢀꢀꢀꢀꢀꢀꢀꢀꢀꢀꢀꢀꢀꢀꢀꢀꢀꢀꢀꢀꢀꢀꢀꢀꢀꢀꢀꢀꢀꢀꢀꢀꢀꢀꢀꢀꢀꢀꢀꢀꢀꢀꢀꢀ
6~15重量份;
[0025]所述第一溶剂选自乙酸乙酯;
[0026]所述第二溶剂选自乙酸丁酯或二甲苯。
[0027]本方案所选用的第一溶剂和第二溶剂既能满足制备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的需求,相比于常规使用甲苯作为制备丙烯酸树脂更加环保。
[0028]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9]步骤S1.将1.44~1.51重量份的丙烯酸、4.56重量份的新癸酸缩水甘油酯、0.012~0.03重量份的催化剂、部分阻聚剂和6~15重量份的第二溶剂混合,升温反应,降温并添加剩余阻聚剂,得改性丙烯酸单体,备用;
[0030]步骤S2.将部分第一引发剂、部分第一溶剂混合均匀,得到稀释的第一引发剂;
[0031]步骤S3.将50~90重量份的丙烯酸丁酯、190~230重量份的丙烯酸异辛酯、0~6重量份的丙烯酸甲酯、0.1~0.3重量份丙烯酸、10~18重量份的丙烯酸羟丙酯、步骤S1制得的改性丙烯酸单体、部分第一溶剂混合,缓慢升温,加入步骤S2得到的稀释第一引发剂,继续升温,得丙烯酸酯预聚物,降温;
[0032]步骤S4.将剩余的第一引发剂和部分第一溶剂混合,加入至步骤S3得到的丙烯酸酯预聚物中,滴加完保温;
[0033]步骤S5.将部分第一溶剂和0.02~0.1重量份的第二引发剂混合,得到稀释的第二引发剂;
[0034]步骤S6.将步骤S5得到的稀释的第二引发剂加入步骤S4得到的反应物中,升温,保温,再降温,加入剩余第一溶剂,得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
[0035]所述阻聚剂的重量含量为0.018~0.045份;
[0036]所述第一引发剂的重量含量为0.2~0.4份;
[0037]所述第一溶剂的重量含量为430份;
[0038]所述第一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腈或过氧化月桂酰;
[0039]所述第二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庚腈或过氧化乙基己酸叔丁酯;
[0040]所述第一溶剂选自乙酸乙酯;
[0041]所述第二溶剂选自乙酸丁酯或二甲苯。
[0042]首先,本方案先将丙烯酸与新癸酸缩水甘油酯反应,可监控新癸酸缩水甘油酯的反应程度,进而可控制新癸酸缩水甘油酯在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中的含量,从而调控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的粘度。
[0043]其次,本方案在步骤S3中,先加入分解温度高、活性低的第一引发剂,再在步骤S6中,加入分解温度低、活性高的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的原料包括改性丙烯酸单体,所述丙烯酸单体由1.44~1.51重量份的丙烯酸与4.56重量份的新癸酸缩水甘油酯反应制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在0.012~0.03重量份的催化剂和0.018~0.045重量份的阻聚剂作用下进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的原料包括10~18重量份的丙烯酸羟丙酯和6~12重量份的所述改性丙烯酸单体。4.如权利要求3任意一项所述的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还包括如下原料: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还包括如下原料:第一引发剂
ꢀꢀꢀꢀꢀꢀꢀꢀꢀꢀꢀꢀꢀꢀꢀꢀꢀꢀꢀ
0.2~0.4重量份;第二引发剂
ꢀꢀꢀꢀꢀꢀꢀꢀꢀꢀꢀꢀꢀꢀꢀꢀꢀꢀꢀ
0.02~0.1重量份;所述第一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腈或过氧化月桂酰;所述第二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庚腈或过氧化乙基己酸叔丁酯。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还包括如下原料:第一溶剂
ꢀꢀꢀꢀꢀꢀꢀꢀꢀꢀꢀꢀꢀꢀꢀꢀꢀꢀꢀꢀꢀꢀꢀ
430重量份;第二溶剂
ꢀꢀꢀꢀꢀꢀꢀꢀꢀꢀꢀꢀꢀꢀꢀꢀꢀꢀꢀꢀꢀꢀꢀ
6~15重量份;所述第一溶剂选自乙酸乙酯;所述第二溶剂选自乙酸丁酯或二甲苯。7.一种溶剂型高固低黏的丙烯酸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将1.44~1.51重量份的丙烯酸、4.56重量份的新癸酸缩水甘油酯、0.012~0.03重量份的催化剂、部分阻聚剂和6~15重量份的第二溶剂混合,升温反应,降温并添加剩余阻聚剂,得改性丙烯酸单体,备用;步骤S2.将部分第一引发剂、部分第一溶剂混合均匀,得到稀释的第一引发剂;步骤S3.将50~90重量份的丙烯酸丁酯、190~230重量份的丙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业强李超张长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澳中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