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床顶针尾座移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2538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床顶针尾座移动机构,属于车床加工技术领域,包括:夹紧组件以及移动组件,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底板、移动臂以及固定臂,所述固定臂与移动臂平行,通过设置L形夹紧块,从而转动把手带动调节螺杆转动的情况下,配合拉杆使得两个L形夹紧块相互靠近,从而达到对顶针尾座进行加紧固定,实现更加便捷的对顶针尾座进行固定或拆卸的目的,通过设置驱动电机配合齿轮以及齿条,从而能够调整底板的位置,进而能够调整顶针尾座的位置,实现方便对顶针尾座位置调整的目的,节省了调整顶针尾座的时间,在限位插杆配合第一限位通孔以及第二限位通孔确保底板固定时的牢固性。第二限位通孔确保底板固定时的牢固性。第二限位通孔确保底板固定时的牢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床顶针尾座移动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车床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车床顶针尾座移动机构。

技术介绍

[0002]车床作为加工各种零件的重要机器之一,人们对车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车床不断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生产速度和效率,也进一步解放工人的劳动强度,使工人工作更轻松,能保持更长时间的良好工作状态。
[0003]在使用车床进行加工时,为了稳固零件通常需要使用到顶针尾座,顶针尾座在使用时需要先将其固定于操作台上,随后根据需要稳固的零件的长度,调整顶针尾座上顶针探出的长度,从而达到对零件进行稳固的目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顶针尾座探出的顶针长度不能够完全满足零件稳固的要求,因此需要对顶针尾座进行更换或者调整顶针尾座的位置,现有的车床通常采用安装孔配合紧固螺丝等方式对顶针尾座进行固定,在顶针尾座更换的过程中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同时对于顶针尾座位置的调整,通常采用人工推动的方式进行,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车床顶针尾座移动机构以便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能够更加便捷的对顶针尾座进行固定或拆卸,同时方便对顶针尾座的位置进行调整,节省调整顶针尾座的时间,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0005]本技术要解决技术问题而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床顶针尾座移动机构,包括:夹紧组件以及移动组件,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板面边缘位置处滑动连接有移动臂,所述底板滑动连接有移动臂的板面上固定安装有固定臂,所述固定臂与移动臂平行,所述固定臂朝向移动臂一侧臂面上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调节螺杆一端,所述调节螺杆两侧位于固定臂臂面上固定安装有限位杆,所述移动臂中间位置处开设有螺孔,所述移动臂上螺孔两侧开设有限位孔,所述调节螺杆螺纹连接于螺孔内,所述限位杆穿过限位孔,所述移动臂端处开设有第一开槽,所述第一开槽槽壁上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有拉杆一端,所述拉杆上开设有滑动槽口,所述滑动槽口内滑动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连接于第二开槽槽壁上,所述第二开槽开设于固定臂端处,所述拉杆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连接于第三开槽内,所述第三开槽开设于L形夹紧块拐角处。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调节螺杆另一端连接有转动把手,所述L形夹紧块夹持有顶针尾座。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转动把手,方便对调节螺杆进行转动,L形夹持块的存在用于对顶针尾座进行夹持,同时L形的设计使得顶针尾座存在一个推顶的支撑力。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支撑槽口,所述支撑槽口内滑动连接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连接于滑动开口口壁上,所述滑动开口开设于操作箱
体表面,所述操作箱体内开设有操作仓。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臂的存在能够为底板提供支撑力,同时支撑臂配合支撑槽口使得底板能够以支撑臂为限定进行移动。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移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啮合连接有齿条,所述齿条固定安装于连接板一侧板面上,所述连接板另一侧板面固定连接于底板板面上。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能够提供动力,在齿轮与齿条的作用下使得底板能够以支撑臂为限定进行移动。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于连接支撑板上,所述连接支撑板固定安装于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操作仓内。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支撑架以及连接支撑板,从而能够对驱动电机的位置进行固定,确保齿轮能够顺利的与齿条进行啮合连接。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板上与支撑槽口相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一限位通孔,所述支撑臂上开设有第二限位通孔,所述第一限位通孔与第二限位通孔大小相同,所述第一限位通孔以及第二限位通孔内能够插入限位插杆。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底板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借助限位插杆,配合第一限位通孔以及第二限位通孔,从而能够将底板与支撑臂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固定,确保在使用途中顶针尾座对零件稳固的牢固性,避免采用单纯的齿轮与齿条啮合的作用力时,顶针尾座出现位移情况的发生。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7]1、通过设置L形夹紧块,从而转动把手带动调节螺杆转动的情况下,配合拉杆使得两个L形夹紧块相互靠近,从而达到对顶针尾座进行加紧固定,实现更加便捷的对顶针尾座进行固定或拆卸的目的,通过设置驱动电机配合齿轮以及齿条,从而能够调整底板的位置,进而能够调整顶针尾座的位置,实现方便对顶针尾座位置调整的目的,节省了调整顶针尾座的时间,在限位插杆配合第一限位通孔以及第二限位通孔确保底板固定时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底板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移动臂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底板;2、移动臂;201、螺孔;202、限位孔;3、固定臂;4、调节螺杆;5、限位杆;6、第一开槽;7、第一转轴;8、拉杆;9、滑动槽口;10、第二开槽;11、第二转轴;12、第三转轴;13、第三开槽;14、L形夹紧块;15、转动把手;16、顶针尾座;17、支撑槽口;18、支撑臂;19、滑动开口;20、操作箱体;21、操作仓;22、支撑架;23、连接支撑板;24、驱动电机;25、齿轮;26、齿条;27、连接板;28、第一限位通孔;29、第二限位通孔;30、限位插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4]经申请人的研究分析,在日常工作中,存在对顶针尾座进行更换的情况或者调整顶针尾座位置的情况,现有的车床通常采用安装孔配合紧固螺母的方式对顶针尾座进行固定,当需要对顶针尾座进行更换时,需要将紧固螺母进行拆卸随后更换顶针尾座,或者对顶针尾座的位置进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车床顶针尾座移动机构以便解决上述问题。
[0025]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6]结合附图1

5所示,一种车床顶针尾座移动机构包括底板1、移动臂2、螺孔201、限位孔202、固定臂3、调节螺杆4、限位杆5、第一开槽6、第一转轴7、拉杆8、滑动槽口9、第二开槽10、第二转轴11、第三转轴12、第三开槽13、L形夹紧块14、转动把手15、顶针尾座16、支撑槽口17、支撑臂18、滑动开口19、操作箱体20、操作仓21、支撑架22、连接支撑板23、驱动电机24、齿轮25、齿条26、连接板27、第一限位通孔28、第二限位通孔29以及限位插杆30。
[0027]结合附图1

5所示,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床顶针尾座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夹紧组件以及移动组件,所述夹紧组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板面边缘位置处滑动连接有移动臂,所述底板滑动连接有移动臂的板面上固定安装有固定臂,所述固定臂与移动臂平行,所述固定臂朝向移动臂一侧臂面上中间位置转动连接有调节螺杆一端,所述调节螺杆两侧位于固定臂臂面上固定安装有限位杆,所述移动臂中间位置处开设有螺孔,所述移动臂上螺孔两侧开设有限位孔,所述调节螺杆螺纹连接于螺孔内,所述限位杆穿过限位孔,所述移动臂端处开设有第一开槽,所述第一开槽槽壁上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有拉杆一端,所述拉杆上开设有滑动槽口,所述滑动槽口内滑动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连接于第二开槽槽壁上,所述第二开槽开设于固定臂端处,所述拉杆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连接于第三开槽内,所述第三开槽开设于L形夹紧块拐角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床顶针尾座移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杆另一端连接有转动把手,所述L形夹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根
申请(专利权)人:蒂普玛常州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