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注放气的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2220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注放气的控制阀,包括管体、阀体、第一限位部、堵头及弹性件;第一限位部设置在通道与管体相连通的端部内壁上;堵头设置在通道内并位于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堵头可相对于阀体沿通道延伸方向移动并开放通道,堵头可选择性的抵持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上并封闭通道;弹性件设置在堵头与第一限位部之间,弹性件抵持堵头并使堵头抵持在第二限位部上;设计堵头在两个限位部之间移动,限制了弹簧的压缩强度,同时堵头选择性的抵持任意一个限位部均会封闭通道,从而避免了注气或放气过程中气流流速较快或气压较大,可能对阀体及其内部元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响。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注放气的控制阀


[0001]本技术涉及控制阀门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注放气的控制阀。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大型车辆普遍采用气动制动系统实现刹车制动,其原理是通过空压机产生大量高压气体,并将高压气体输入制动系统从而完成刹车制动作业。为了避免制动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气体输入发生阻塞,以及为了方便使用外部设备连通制动系统进行注气或放气作业,一般会在输气系统与制动系统的连接部之间安装用于注放气阀。
[0003]其中,常见的注放气阀多为弹簧式阀门结构,通过弹簧的弹性压缩或者复位来实现堵头封闭或开放阀门通路的目的。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由于通过注放气阀向系统内注气或放气作业时,气体输入或输出阀门的速率及气流压力通常较大,不会对制动系统本身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对弹簧或堵头造成损伤,造成弹簧或堵头松脱或卡死,直接导致阀门失去控制注放气的能力;同时,注放气过程中均需要强力压缩弹簧,容易造成弹簧弹性损耗严重,甚至失去弹性应力,进而导致阀门失去弹性封闭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能够避免注放气气压较大,可能对阀体造成损伤的用于注放气的控制阀。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注放气的控制阀,包括管体及设置在管体上的阀体,阀体内开设通道,通道两端分别连通管体内部与外界环境,还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堵头及弹性件;第一限位部设置在通道与管体相连通的端部内壁上;第二限位部设置在通道内壁上,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间隔设置;堵头设置在通道内并位于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堵头可相对于阀体沿通道延伸方向移动并开放通道,堵头可选择性的抵持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上并封闭通道;弹性件设置在堵头与第一限位部之间,弹性件抵持堵头并使堵头抵持在第二限位部上,弹性件随堵头在通道内移动而压缩或复位。
[0006]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通道内开设空腔,空腔内径大于通道内径,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分别设置在空腔延伸方向两端,堵头径向断面的内径大于通道内径且小于空腔内径。
[0007]更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滑筒,滑筒设置在通道内,滑筒可相对于阀体沿通道延伸方向移动,滑筒一端插入空腔内并与堵头相连接,滑筒另一端向远离管体的方向延伸并延伸至通道外。
[0008]更进一步优选的,滑筒外径与通道内径大小相同,滑筒内开设有进气腔,进气腔远离堵头的一端贯穿滑筒端部与外界环境相连通,滑筒外周壁上开设通孔,通孔位于滑筒插入空腔的一端,通孔与进气腔相连通。
[0009]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弹性件为锥形弹簧,弹性件抵持第一限位部的
一端的内径大于弹性件抵持第二限位部的一端的内径。
[0010]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堵头包括第一抵持部及第二抵持部,第二抵持部可抵持在二限位部上;第一抵持部设置在第二抵持部朝向第一限位部的一侧,第一抵持部可抵持在第一限位部上。
[0011]更进一步优选的,第一抵持部与第二抵持部相连接部位的径向断面的内径小于第二抵持部与第一抵持部相连接部位的径向断面的内径,弹性件远离第一限位部的端部抵持在第二抵持部朝向第一限位部的端面上。
[0012]更进一步优选的,第一抵持部或第二抵持部的轴向断面为半圆形、等腰梯形或等腰三角形。
[0013]更进一步优选的,第一限位部及第二限位部均为环形凸缘,第一抵持部朝向第一限位部的端面边缘与第一限位部的内环边缘形状相配合,第二抵持部朝向第二限位部的端面边缘与第二限位部的内环边缘形状相配合。
[0014]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注放气的控制阀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设计堵头在两个限位部之间移动,限制了弹簧的压缩强度,同时堵头选择性的抵持任意一个限位部均会封闭通道,从而避免了注气或放气过程中气流流速较快或气压较大,可能对阀体及其内部元件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了阀体的耐用强度,并延长了阀体的使用寿命。
[0016](2)使用锥形弹簧作为弹性件抵持堵头,不仅弹性耐受强度更高,而且不会阻碍堵头在通道内的移动,同时也能够避免弹簧与堵头发生脱离的情况。
[0017](3)设置堵头包括两个抵持部,并分别抵持两个限位部并与限位部形状配合,能够更好对通道进行封闭,同时也避免堵头与限位部发生频繁碰撞,造成堵头损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的控制阀的立体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控制阀的侧剖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控制阀的正剖图。
[0023]图中:1、管体;2、阀体;201、通道;202、空腔;3、第一限位部;4、第二限位部;5、堵头;51、第一抵持部;52、第二抵持部;6、弹性件;7、滑筒;701、进气腔;70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注放气的控制阀,包括管体1、阀体2、第一限位部3、第二限位部4、堵头5、弹性件6及滑筒7。
[0026]其中,管体1是连通车辆制动系统与车辆输气系统的中间管道,在管体1上设置阀体2可以对输气进行及控制,也可以通过阀体2从外部设备向车辆内部系统输入气体。另外,管体1中一般会设置有一个缓冲气室,同样能够避免注放气时气流压力较大,可能对制动系统造成损伤的问题。
[0027]阀体2设置在管体1上,阀体2内开设通道201,通道201两端分别连通管体1内部与外界环境。阀体2外端会设置一个罩帽,用来罩住阀体2与外界相连通的端部。
[0028]第一限位部3设置在通道201与管体1相连通的端部内壁上;第二限位部4设置在通道201内壁上,第二限位部4与第一限位部3间隔设置。
[0029]堵头5设置在通道201内并位于第一限位部3与第二限位部4之间,堵头5可相对于阀体2沿通道201延伸方向移动并开放通道201,通过外部设备驱使堵头5在通道201内移动,则是通道201开放以向管体1内输入气体或从管体1输出气体;同时,堵头5可选择性的抵持第一限位部3或第二限位部4上并封闭通道201,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限制弹性件6的压缩强度,避免弹性件6因为长时间的极限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注放气的控制阀,包括管体(1)及设置在管体(1)上的阀体(2),阀体(2)内开设通道(201),通道(201)两端分别连通管体(1)内部与外界环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限位部(3)、堵头(5)及弹性件(6);所述第一限位部(3)设置在通道(201)与管体(1)相连通的端部内壁上;所述堵头(5)设置在通道(201)内并位于第一限位部(3)与管体(1)之间,所述堵头(5)可相对于阀体(2)沿通道(201)延伸方向移动并开放通道(201),所述堵头(5)可选择性的抵持第一限位部(3)或第二限位部(4)上并封闭通道(201);所述弹性件(6)设置在堵头(5)与第一限位部(3)之间,所述弹性件(6)抵持堵头(5)并使堵头(5)抵持在第二限位部(4)上,所述弹性件(6)随堵头(5)在通道(201)内移动而压缩或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注放气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限位部(4),所述第二限位部(4)设置在通道(201)内壁上,所述第二限位部(4)与第一限位部(3)间隔设置;所述通道(201)内开设空腔(202),所述空腔(202)内径大于通道(201)内径,所述第一限位部(3)与第二限位部(4)分别设置在空腔(202)延伸方向两端,所述堵头(5)径向断面的内径大于通道(201)内径且小于空腔(202)内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注放气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筒(7),所述滑筒(7)设置在通道(201)内,所述滑筒(7)可相对于阀体(2)沿通道(201)延伸方向移动,所述滑筒(7)一端插入空腔(202)内并与堵头(5)相连接,所述滑筒(7)另一端向远离管体(1)的方向延伸并延伸至通道(201)外。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注放气的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筒(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泽钦易泽绛曾梦杨王作田吴亚亚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艾派克机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