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周旋专利>正文

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1678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座体及至少二个端子;座体两侧设有间隔片分隔成插槽,中间形成一入口;端子插置于插槽,端子设有凸出插槽的接触部与定位部及伸出座体下方的接脚部,座体上段设有上间隔片分隔成上插槽,两上间隔片之间的下方设有下间隔片分隔成下插槽,使上、下插槽成交错状;端子包括有:第一、二端子;它们分别插入座体的上插槽及下插槽,其接触部自下插槽内侧凸出;由于座体设计成交错的上、下插槽,第一、二端子分别装入上、下插槽,不会相互抵触,且可提高精密度。(*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连接器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一种作介面卡连接座的电连接器。电子产品发展趋势,逐渐要求轻薄短小,故有关介面卡、晶片……等的连接器皆向高密度发展,从早期端子间隔为2.54mm发展成间隔为1.27mm高密度连接器,目前更朝向间隔为1.0mm、0.8mm甚至更加精密的目标发展,显然连接器愈精密制造上则愈困难。请参阅图1、2,以习知的介面卡连接器作说明,其插槽中心间距为1.27mm,其包括有一座体11和数个第一端子12和第二端子13,其中座体11两侧设有间隔片115分隔成插槽111,中间形成一入口112,可使介面卡插入连接,各插槽111的上端设有挡条113;第一、二端子12、13成交错置入座体11两侧的插槽111,第一端子12由上而下设有弧状的接触部121、平直的定位部122和接脚部123,其由座体下端装入插槽111内,使上端124抵于挡条113,第二端子13同样设有接触部131、定位部132及接脚部133,其加设一转折部134使接脚部133位于较内侧,如此可使相邻端子的接脚部交错开不致间隔过近;当介面卡由入口112插入时即可为两端子的接触部所夹持定位。上述传统的电连接器,目前在端子间隔为1.27mm的阶段,制造上尚无问题,当在朝更精密如间隔为1.0mm或0.8mm时则会产生制造上的困难和难以突破的瓶颈,即:1、端子密度高时,插槽间距小,必然需减小间隔片115及插槽111的宽度,如此除了塑料座体11射出上增加困难度外,端子亦需更加精细,才能装入插槽,使得组装上更困难。2、相邻端子虽然接脚部123、133已错开,然而定位部122、132仍过于接近亦会产生短路问题。习知连接器在精密度有其限制,而难以突破,另外,由于各端子皆由下而上-->装入,端子定位部皆在下端,如此使得座体11下端承受全部端子的卡定力量,座体11因而产生略微上翘现象。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密度较高的电连接器。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下插槽交错分布的电连接器。可使下插槽有足够延伸长度,使下端子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本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可承受较大压力的电连接器,可使上端子凸出的接触部下方具有抵靠,不会因承受由上而下的力量时产生倒塌。本技术的目的之四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可使座体上、下端受到端子的卡定力量平衡,而不会有弯曲现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如下措施:本技术的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座体及至少二个端子;座体两侧设有间隔片分隔成插槽,中间形成一入口;端子插置于插槽,端子设有凸出插槽的接触部与插槽定位的定位部及伸出座体下方的接脚部;其特征在于,座体上段设有上间隔片分隔成上插槽,两上间隔片下方设有下间隔片分隔成下插槽,使上、下插槽成交错状,端子包括第一及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由上而下插入座体的上插槽,其接触部自上插槽内侧凸出,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间隔片上端面呈弧面状,以配合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触部下方抵靠。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定位部固定于所述座体上端,第二端子的定位部固定于座体下端。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接脚部偏向外侧,第二端子的接脚部偏向内侧。配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详细说明如下:-->附图简单说明:图1:习知的介面卡连接座的横剖视图。图2:习知的介面卡连接座的底视示意图。图3: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立体图。图4: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上视剖面图。图6:本技术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图8:本技术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上视剖视图。图9:本技术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请参阅图3、4、5、6,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有:一座体21、数个第一端子22及第二端子23,其中:座体21两侧上段设有上间隔片211分隔成上插槽212,两上间隔片211之间下方设有下间隔片213分隔成下插槽214,使上、下插槽成交错,其中间形成一入口215,且下间隔片的上端设成弧面216。第一端子22设有接触部221、定位部222及接脚部223,其由上而下插入该上插槽212,料带自上端224折断,其接触部221较高自上插槽212内侧凸出,其接脚部223偏向外侧,座体靠近下端处217冲压将定位部222迫紧。第二端子23设有接触部231、定位部232及接脚部233,其由下而上插入座体21的下插槽214,料带自定位部下端234折断,而且与第一端子完全区隔,其接触部231较低自下插槽214内侧凸出,其接脚部233偏向内侧,其定位部232较宽与下插槽214迫紧。-->由于座体21设计成交错的上、下插槽212、214,第一、二端子22、23分别由上下方装入而且完全区隔,在活动时不会相互抵触,如此可挪出插槽空间,使精密度提升一倍,使连接器向高密度端子发展时具有设计空间,不会产生制造上的困难,而且第一、二端子的接脚部和定位部分别偏向两侧,不致产生短路。本实施例中设计端子间距为0.8mm时,由于座体21设计成交错的上、下插槽212、214,故两上插槽212之间距可为1.6mm,两下插槽214之间距亦为1.6mm,如此反而较习知端子连接器(习知设计的插槽间距与端子间距相同)的插槽间距1.27mm更大,因而在制造上更为方便。再者,由于下、上端子完全分离,故设计上上端子22的接触部221必然需高且显得弯弧甚大,如此当受界面卡由上而下插入的力量时很容易倒塌;本技术由于上、下插槽交错设计,下间隔片213上端弧面216可为上端子22凸出的接触部下方抵靠,不会因承受由上而下的力量时产生倒塌。请参阅图7、8,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有:一座体31、数个第一端子32及第二端子33,其中:座体31两侧上段设有呈T型的上间隔片311分隔成上插槽312,两上间隔片311之间下方亦设有呈T型的下间隔片313分隔成下插槽314,使上、下插槽成交错,其中间形成一入口315,其下间隔片313上端设成弧面316。第一端子32设有接触部321,定位部322、接脚部323及主体325,其由上而下插入座体31的上插槽,料带自上端324折断,主体325呈U形的绕曲状与插槽抵紧,接触部321自主体325内侧上段刺破冲压出一向内凸出的弧线体,其自较高的上插槽312内侧凸出,其接脚部323自主体的外侧刺破冲压出,向下弯折并偏向外侧,定位部322较宽藉以与上插槽312迫紧定位,其连接于主体325外侧上端。第二端子33设有接触部331、定位部332、接脚部333及主体335,其由下而上插入座体31,料带自下端334折断,主体335呈长形的绕曲状与插槽抵-->紧,接触部331自主体335的内侧上段刺破冲压出-向内凸出的弧线体,其自较低的下插槽314内侧凸出,定位部332较宽藉以与下插槽314迫紧定位,其连接于主体325下端,接脚部333连接于定位部322,向下延伸并偏向内侧。本实施例,可达到第一、二端子分别由上下装入而且完全区隔,在活动时不会相互抵触,同样可使制造精密度提升一倍,又由于第一端子32的定位部322是固定于座体31上端,第二端子33定位部332固定于座体31下端,如此可使座体上、下端受到端子的卡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座体及至少二个端子;座体两侧设有间隔片分隔成插槽,中间形成一入口;端子插置于插槽,端子设有凸出插槽的接触部与插槽定位的定位部及伸出座体下方的接脚部;其特征在于,座体上段设有上间隔片分隔成上插槽,两上间隔片下方设 有下间隔片分隔成下插槽,使上、下插槽成交错状,端子包括第一及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由上而下插入座体的上插槽,其接触部自上插槽内侧凸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一座体及至少二个端子;座体两侧设有间隔片分隔成插槽,中间形成一入口;端子插置于插槽,端子设有凸出插槽的接触部与插槽定位的定位部及伸出座体下方的接脚部;其特征在于,座体上段设有上间隔片分隔成上插槽,两上间隔片下方设有下间隔片分隔成下插槽,使上、下插槽成交错状,端子包括第一及第二端子;第一端子,由上而下插入座体的上插槽,其接触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周旋
申请(专利权)人:蔡周旋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