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9485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7 1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气嘴通道、储液腔、软胶密封件、雾化芯、供电及控制装置;软胶密封件内具有雾化芯安装腔,软胶密封件上对应雾化芯安装腔的上端设置有密封孔;软胶密封件成型时一体连接有待刺破部封住密封孔,或者,密封孔内设置有密封塞以封住密封孔;雾化芯包括导液元件及雾化元件,导液元件采用微孔材料,导液元件一体向上延伸有用于刺破待刺破部或者顶开密封塞以使储液腔能经导液柱出液至导液元件的导液柱。使得雾化器在仓储和运输状态,雾化液完全和外界空气隔绝,确保不漏液及延长雾化液保质期;需正常工作时,把雾化芯装入正常工作位置时导液柱穿过密封孔刺破待刺破部或者顶开密封塞,实现储液腔出液。实现储液腔出液。实现储液腔出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雾化器


[0001]本技术涉及雾化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雾化器,其主要但是不局限于电子烟,也可用于医用雾化产品等。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雾化器,在仓储和运输途中,储液腔中的液体通过雾化芯和外界空气接触,造成氧化或者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影响保质期和使用效能。由于仓储和运输途中,储液腔中的液体因为和雾化芯接触,不能完全密封,在外界温度和气压发生变化时造成储液腔和外部大气压形成压力差,储液腔内液体在压力作用下向外渗(漏)液。
[0003]以及,目前的雾化器主要采用棉芯外面绕发热丝,或者微孔陶瓷表面附发热电路(例如:贴发热铁片/网,或者印刷发热电路等)等方式,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发热元件和导液元件直接接触,理想状态下,导液元件既需导液、锁液性能良好,又需耐高温且在高温下不能分解出有异味的物质、有毒物质。但是,一般材料难以同时满足以上要求,例如:1、棉花芯外面绕发热丝的方式,由于棉花芯不耐高温,在供液不足的情况下容易烧糊,而供液太充足也会造成漏液;2、陶瓷芯是将发热元件紧贴陶瓷表面或镶嵌于陶瓷内部,发热元件在加热雾化液的时候同时也在加热陶瓷,造成热能的浪费,且,陶瓷发热后也加热陶瓷上部储液腔的雾化液,使雾化液容易变质变味,缩短保持期,同时,微孔陶瓷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盲孔和半盲孔,发热元件紧贴陶瓷或者镶嵌在陶瓷内部,使盲孔内的雾化液不能雾化成气体带走热量,盲孔内的雾化液在反复高温下容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经加热雾化的气体,由于温差,在后段流通过程中容易出现冷凝液,且,过热的雾化气被吸用可能导致用户烫嘴,这些都会影响用户体验感。还有,在微孔陶瓷烧结前把微孔金属发热材料定位在陶瓷模具里,再浇注陶瓷原料再烧结,由于微孔金属材料比较软,定位困难,导致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
[0004]因此,本技术中,申请人精心研究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器,其通过软胶密封件、导液元件的巧妙结构设计,使得雾化器在仓储和运输状态,雾化液完全和外界空气隔绝,确保仓储和运输过程中不漏液及延长雾化液保质期;而把雾化芯压入正常工作位置后,利用导液元件的导液柱穿过密封孔刺破待刺破部或者顶开密封塞,实现储液腔出液。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0007]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气嘴通道、储液腔、软胶密封件、雾化芯、供电及控制装置;其中:
[0008]所述软胶密封件内具有雾化芯安装腔,所述软胶密封件上对应雾化芯安装腔的上端设置有密封孔;所述软胶密封件成型时一体连接有待刺破部封住密封孔,或者,所述密封孔内设置有密封塞以封住密封孔;
[0009]所述雾化芯包括导液元件及雾化元件,所述导液元件采用微孔材料,所述导液元件一体向上延伸有用于刺破待刺破部或者顶开密封塞以使储液腔能经导液柱出液至导液元件的导液柱。
[00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雾化器在正常工作之前,所述雾化芯位于雾化芯安装腔的内部或外部。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雾化芯安装腔内具有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安装位和第二安装位;所述雾化芯安装于第一安装位时,所述导液柱位于待刺破部或密封塞的下方,所述待刺破部或密封塞阻隔于储液腔与雾化芯安装腔之间;所述雾化芯自第一安装位向上压入第二安装位时,所述导液柱穿过密封孔刺破待刺破部或者顶开密封塞,所述储液腔经导液柱实现出液。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软胶密封件上对应雾化芯安装腔的上端设置有供气接头,所述供气接头连通于气嘴通道下端与雾化芯安装腔之间,所述软胶密封件上围绕供气接头下端延伸设置有环形隔离部;在第二安装位时,所述环形隔离部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通气间隙,所述导液柱与密封孔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二通气间隙;所述储液腔经第一通气间隙、第二通气间隙实现进气。
[00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通气间隙是环形隔离部的下端与导液元件之间形成间隙,或者,所述第一通气间隙是导液元件顶部凹设的通气槽,或者,所述第一通气间隙是利用导液元件自身的微孔作为第一通气间隙。
[00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液元件上设置有堵液骨,所述堵液骨高于第一通气间隙以隔设于供气接头下方区域与第一通气间隙所在区域之间。
[00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液元件设置有雾化气体冷却孔,所述雾化气体冷却孔上下贯通导液元件,所述雾化气体冷却孔位于供气接头下方,所述堵液骨隔设于雾化气体冷却孔的上端开口与第一通气间隙所在区域之间。
[00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液元件具有导液槽,所述导液槽上下贯通导液元件,所述雾化元件伸入导液槽内,所述雾化气体冷却孔位于导液槽的侧旁;常温气体经雾化气体冷却孔向上输送,液体经雾化元件加热成雾化气体后向上输送,雾化气体和常温气体混合冷却。
[00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雾化元件采用可吸液的多孔电热材料;所述可吸液的多孔电热材料为小直径电阻丝编织片、小直径电阻丝编织管、多孔微孔金属件、蚀刻孔金属件、通槽金属件、冲压孔金属件或金属网;
[0018]和/或:所述导液元件为微孔陶瓷、微孔纤维或活性炭。
[001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雾化芯包括有导电片,所述导电片设置于导液元件上或者壳体上,所述雾化元件设置于导电片上或者壳体上。
[002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软胶密封件、导液元件的巧妙结构设计,使得雾化器在仓储和运输状态,软胶密封件成型时一体连接的待刺破部封住密封孔,以阻隔储液腔与雾化芯安装腔,雾化液完全和外界空气隔绝,确保仓储和运输过程中不漏液及延长雾化液保质期;而把雾化芯压入正常工作位置后,利用导液元件的导液柱穿过密封孔刺破待刺破部或者顶开密封塞,雾化液经过导液柱进入导液元件。
[0021]其次是,通过增加堵液骨,可以堵住多余渗出来的液体(例如烟油),一方面,避免液体外漏(例如漏入气嘴通道等),另一方面,提升导液元件顶部周围的液体平面高度,使多余渗出来的液体的平面高出第一通气间隙,堵住空气进入储液腔,更利于止住储液腔内液体继续往外渗,更好地达到负气压防漏液的目的。
[0022]再者是,雾化元件不需随微孔陶瓷烧结埋在微孔陶瓷里面,解决了定位困难、工艺复杂的问题,有利于控制生产成本。
[0023]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一中雾化芯的立体示图;
[0025]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一中雾化芯的侧视图;
[0026]图3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一中雾化芯的截面示图;
[0027]图4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一雾化芯安装之前的截面示图;
[0028]图5是本技术之实施例一雾化芯安装之前的另一截面示图;
[0029]图6是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气嘴通道、储液腔、软胶密封件、雾化芯、供电及控制装置;其中:所述软胶密封件内具有雾化芯安装腔,所述软胶密封件上对应雾化芯安装腔的上端设置有密封孔;所述软胶密封件成型时一体连接有待刺破部封住密封孔,或者,所述密封孔内设置有密封塞以封住密封孔;所述雾化芯包括导液元件及雾化元件,所述导液元件采用微孔材料,所述导液元件一体向上延伸有用于刺破待刺破部或者顶开密封塞以使储液腔能经导液柱出液至导液元件的导液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化器在正常工作之前,所述雾化芯位于雾化芯安装腔的内部或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雾化芯安装腔内具有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安装位和第二安装位;所述雾化芯安装于第一安装位时,所述导液柱位于待刺破部或密封塞的下方,所述待刺破部或密封塞阻隔于储液腔与雾化芯安装腔之间;所述雾化芯自第一安装位向上压入第二安装位时,所述导液柱穿过密封孔刺破待刺破部或者顶开密封塞,所述储液腔经导液柱实现出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胶密封件上对应雾化芯安装腔的上端设置有供气接头,所述供气接头连通于气嘴通道下端与雾化芯安装腔之间,所述软胶密封件上围绕供气接头下端延伸设置有环形隔离部;在第二安装位时,所述环形隔离部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通气间隙,所述导液柱与密封孔的内壁面之间形成第二通气间隙;所述储液腔经第一通气间隙、第二通气间隙实现进气。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鑫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特拉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