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淞江专利>正文

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9140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连接器,由一绝缘胶体、一第一金属导片、一第二金属导片、一对绞线组合而成;其中:    绝缘胶体内设置第一金属导片与第二金属导片,并在两个双叉尖部的中心线设置一间隙口,形成一开叉收容空间,供对应的对绞线插夹容置,第一金属导片与第二金属导片并列刺穿对绞线外层的披覆表层与对绞线内圆心的导体进行接触连接;    其特征在于:绝缘胶体内设置的第一金属导片的双叉尖部中心线与第二金属导片的双叉尖部中心线之间呈一间隔距离,其间隔距离至少大于0.635mm以上,藉由该第一金属导片与第二金属导片中心线分别对应各个对绞线内圆心的导体进行接触连接。(*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是一种供计算机使用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习知服务器或计算机所使用的内式连接线,由多次加工制造辗转组装所组成,其制作程序复杂、制造工时及制造成本高,传统连接器1由线材制造厂完成排线制造程序,排线再经组装厂以连接器1的绝缘胶体(Housing)12、13与排线加工接合完成一连接器成品,如:服务器所使用的SCSI排线及ATA-133排线,分为(68心/34对)、(80心/40对)、(100心/50对)不同规格的对绞排线,但是,各家线材制造厂设计的线材规格不同,若且各家线材规格又与各家组装厂的连接器1规格不一致,使用太长的对绞排线则造成成本浪费加工不易,平台并列排线100、101、102、103亦有讯号逐段衰减问题,还有串音干扰(Cross Talk)及传输信号不稳定现象,而多家厂商利用未加工的对绞线10、11供作排线的排列,仍造成对绞线的线径OD公差问题,然,使一般对绞线10、11其线径OD限制于小于等于0.635mm,但如正公差过大大于0.635mm时则造成排列时产生挤压16重叠现象如(图2、图2-1所示);此外,端子14、15的间距为小于等于0.635mm 17易造成生产不顺及严重不良问题(如图3所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降低串音干扰和提高信噪比的连接器。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连接器,主要由一绝缘胶体(Housing)、一第一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一第二金属导片(ContaCtBlade)、一对绞线(Twisted CaBle)组合而成;其中:绝缘胶体(Housing)内设置第一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与第二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并在两个双叉尖部的中心线设置一间隙口,形成一开叉收容空间,供对应的对-->绞线(Twisted CaBle)插夹容置,第一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与第二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并列刺穿对绞线(TwistedCaBle)外层的披覆(Isolator)表层与对绞线(Twisted CaBle)内圆心的导体(ConduCtor)进行接触连接;其特征在于:绝缘胶体(Housing)内设置的第一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的双叉尖部中心线与第二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的双叉尖部中心线之间呈一间隔距离,其间隔距离至少大于0.635mm以上,藉由该第一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与第二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中心线分别对应各个对绞线(Twisted CaBle)内圆心的导体(ConduCtor)进行接触连接。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习知连接器的平台直线组装图;图2是习知连接器的对绞排线移位重叠剖示图;图2-1是习知对绞排线图;图3是习知连接器的端子间距剖示实施例图;图4本技术的连接器的对绞线组装图;图5是本技术的连接器的穿刺位置剖示图;图6是本技术的连接器的穿刺位置实施例图;图7是本技术的连接器的间距剖示实施例图。附图标记说明:连接器1;对绞线10、11;平台并列排线100、101、102、102、103;绝缘胶体(Housing)12、13;端子14、15;挤压16;0.635mm17;连接器2;绝缘胶体(Housing)21、22;第一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3;中心线30、40;间隙口31、41;第二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4;对绞线(Twisted CaBle)5、6;披覆(Isolator)50、60;导体(ConduCtor)51、61;缆线(CaBle)7;0.635mm间距8。具体实施方式如图4、图5、图6及图7所示,本技术是一种连接器,其连接器2主要由一绝缘胶体(Housing)21、22、一第一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3、一-->第二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4、一对绞线(Twisted CaBle)5、6组合而成;一绝缘胶体(Housing)21、22内设置第一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3与第二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4,并在两个双叉尖部的中心线30、40设置一间隙口31、41,形成一开叉收容空间,供对应的对绞线(Twisted CaBle)5、6插夹容置,用以第一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3与第二金属导片(ContaCtBlade)4并列刺穿对绞线(Twisted CaBle)外层披覆(Isolator)50、60表层,与对绞线(Twisted CaBle)5内圆心的导体(ConduCtor)51、61接触连接;绝缘胶体(Housing)21、22内设置的第一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3的双叉尖部中心线30与第二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4的双叉尖部中心线40之间呈一间隔距离,其间隔距离至少大于0.635mm以上,藉由该第一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3与第二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4中心线30、40分别对应各个对绞线(Twisted CaBle)5、6内圆心的导体(ConduCtor)51、61接触连接;该第一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3与第二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4间隔中心线30、40呈等距排列,以等距间隔中心线30、40与两个导体(ConduCtor)51、61中心为一直线,使两个间隙口31、41的间隔与对绞线5、6等距相对应穿刺夹固。在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器中,连接器2两端联结的对绞线(TwistedCaBle)5、6可依据绝缘胶体(Housing)21、22两端的长度规格予以调整,以间隙口31、41之间相同距离与相同的对绞线5、6同时穿刺置于绝缘胶体(Housing)21、22两端,并于两端之间集中呈一缆线(CaBle)7(参阅图4标),以排除平台并列讯号逐段衰减问题,进而实现一间隙距离保持讯号传输稳定性的功效。此外,第一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3与第二金属导片(ContaCt Blade)4的间距为大于0.635mm间距8以上,(如图7所示)所示,如0.65mm间距、0.7mm间距、0.75mm间距、0.8mm间距,用以排除习知线径OD公差问题以及线径OD限制于小于等于0.635mm所造成排列时产生重叠现象,以不同等距的宽度产生间距的稳定功效。下面将本技术与现有技术进行比较:-->现有技术1、对绞排线所加工成品规格长、宽度不一致,造成穿刺排线挤压偏移导致不良及无法使用的严重缺陷。2、易造成短路、断路情形及讯号衰减失真问题。3、制作程序复杂、制造工时、不良率及成本增加。本技术1、降低串音干扰(Cross Talk)。2、提高噪声干扰的比例,提升信噪比(Ratio of Signal/Noise)。3、保持讯号传输的稳定性。4、使用在SCSI(智能型的硬盘控制)或ATA(先进附加硬盘控制器),其传输信号更稳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由一绝缘胶体、一第一金属导片、一第二金属导片、一对绞线组合而成;其中:绝缘胶体内设置第一金属导片与第二金属导片,并在两个双叉尖部的中心线设置一间隙口,形成一开叉收容空间,供对应的对绞线插夹容置,第一金属导片与第二金属导片并列刺穿对绞线外层的披覆表层与对绞线内圆心的导体进行接触连接;其特征在于:绝缘胶体内设置的第一金属导片的双叉尖部中心线与第二金属导片的双叉尖部中心线之间呈一间隔距离,其间隔距离至少大于0.635mm以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淞江
申请(专利权)人:吴淞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