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教学式轴承零件组装工作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8857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2 1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教学式轴承零件组装工作台,包括基座台(1),基座台(1)内设有具有PLC编程的电路模块(8),基座台(1)上设有带载具(100)的输送装置(2),输送装置(2)的一侧设有轴承内外圈装配装置(3)、另一侧设有轴承内外圈拾取的转运装置(4);输送装置(2)将载具(100)从首端向尾端输送,载具(100)输送到轴承内外圈转运区域后阻挡停止移动,轴承内外圈装配装置(3)装配轴承内外圈,装配后的轴承内外圈一同经过转运装置(4)转运至载具(100)上向尾端输送。本发明专利技术便于学生学习轴承的生产装配工艺过程,增加学生对电路和气路的认知学习,扩展学生对RFID技术、PLC编程和工业机器人通信等多方面的训练内容。信等多方面的训练内容。信等多方面的训练内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教学式轴承零件组装工作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教学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教学式轴承零件组装工作台。

技术介绍

[0002]据人社部的预测,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为750万人,人才缺口达300万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将到达900万人,人才缺口预计为450万人。由此可见智能制造行业技能型人才必定炙手可热,国家相关技能培训中心也会加强智能建造行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为促进包括传统制造业在内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全面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相继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

2020年)》《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

2020年)》等,明确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这些文件从不同方面给予了支持政策与措施,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发挥了卓有成效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尽管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阻碍行业发展的难点问题依然不少。
[0003]面对当前形势,高校实践教学需要根据产业导向,重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跨学科、跨专业,重综合的工程实训体系。为了便于学生学习轴承的生产装配工艺过程,同时增加学生对电路和气路的认知学习,扩展学生对RFID技术、PLC编程和工业机器人通信等多方面的训练内容,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教具满足教学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教学式轴承零件组装工作台。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教学式轴承零件组装工作台,包括基座台,基座台内设有具有PLC编程的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台上设有带载具的输送装置,输送装置的一侧设有轴承内外圈装配装置、另一侧设有轴承内外圈拾取的转运装置;输送装置将载具从首端向尾端输送,载具输送到轴承内外圈转运区域后阻挡停止移动,轴承内外圈装配装置装配轴承内外圈,装配后的轴承内外圈一同经过转运装置转运至载具上向尾端输送。
[0006]进一步地,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本体,输送本体包含一对平行设置的环形输送带,在一对环形输送带两外侧分别设有一个与输送本体连接的导向板,每个导向板沿着输送方向设置,在输送本体首端设有竖向朝上的第一气缸和起始位置传感器,第一气缸杆端连接用于限制载具移动的限位板;在输送本体的轴承内外圈转运区域中,设有缸竖向朝上的第二气缸和RFID读取器,第二气缸杆端连接用于限制载具移动阻挡板;在输送本体尾端设有终止位置传感器;所述载具内设有RFID芯片。
[0007]进一步地,所述轴承内外圈装配装置包括安装架,安装架具有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上连接外圈储料筒,外圈储料筒的一侧设有第一气缸、另一侧设有位于第一安装板上的第一贯穿孔,第三气缸杆端连接外圈推块,外圈储料筒底端与第一安装
板之间留有第一间隙,第三气缸带动外圈推块经过第一间隙将轴承外圈推移至第一贯穿孔;第二安装板上连接内圈储料筒,内圈储料筒的一侧设有第四气缸、另一侧设有位于第二安装板上的第二贯穿孔,第一、第二贯穿孔同轴,第四气缸杆端连接内圈推块,内圈储料筒底端与第二安装板之间留有第二间隙,第四气缸带动内圈推块经过第二间隙将轴承内圈推移至第二贯穿孔,在第二安装板下端设有第五气缸,第五气缸杆端连接与第二贯穿孔同轴设置的顶板,第五气缸带动顶板经过第一、第二贯穿孔将轴承内圈顶置上方的轴承外圈内。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间隙内还分别设有对射光电传感器。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贯穿孔边缘分别设有一组限位钉,限位钉用于限位轴承内外圈。
[0010]进一步地,所述内、外圈推块均包含等边V形缺口,等边V形缺口用于防止轴承内外圈推移时左右摆动。
[0011]进一步地,所述转运装置包括立柱,立柱上连接竖向运行的直线传动机构,直线传动机构上连接横向移动的滑台气缸,滑台气缸杆端连接安装座,安装座上连接电磁铁,电磁铁用于共同吸附轴承内外圈。
[0012]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上还设有一对金属传感器,金属传感器用于检测是否吸附轴承内外圈。
[0013]进一步地,所述载具包括塑料材质的承载板,承载板两侧分别设有一对导轮,承载板上端面上分别设有环形凹槽和圆形槽,在环形凹槽内设有一组滚珠安装孔和下保持架安装孔,所述圆形槽内设有用于固定上保持架的一组凸起,凸起绕圆形槽圆心均布;所述承载板下端面设有用于起始、终止位置传感器检测用的金属顶丝。
[0014]进一步地,所述所述基座台上还设有人机交互的触摸屏和具有报警功能的三色灯组件。
[0015]本专利技术具的有益效果: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轴承内外圈装配装置,实现深沟球轴承内外圈的自动下料和自动装配功能,配合输送装置和转运装置,便于学生学习轴承的生产装配工艺过程,增加学生对电路和气路的认知学习,扩展学生对RFID技术、PLC编程和工业机器人通信等多方面的训练内容,直观的显示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轴承内外圈装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轴承内外圈装配装置纵向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的A

A向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转运装置结构示意图;图7是载具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B向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1、基座台;2、输送装置;21、环形输送带;22、输送本体;221、输送架;222、输送轮;223、电机;23、导向板;24、第一气缸;25、起始位置传感器;26、限位板;27、第二气缸;28、RFID读取器;29、阻挡板;30、终止位置传感器;3、轴承内外圈装配装置;31、安装架;32、第一安装板;321、外圈储料筒;322、第三气缸;323、第一贯穿孔;324、外圈推块;325、第一间隙;33、第二安装板;331、内圈储料筒;332、第四气缸;333、第二贯穿孔;334、内圈推块;335、第二间隙;336、第五气缸;337、顶板;34、对射光电传感器;35、限位钉;36、V形缺口;37、支撑杆;38、底板;4、转运装置;41、立柱;42、直线传动机构;43、滑台气缸;44、安装座;45、电磁铁;46、金属传感器;47、立柱底板;48、封盖;100、载具;101、RFID芯片;102、承载板;103、导轮;104、环形凹槽;105、滚珠安装孔;106、下保持架安装孔;107、圆形槽;108、凸起;109、金属顶丝;5、触摸屏;6、操作按钮;7、三色灯组件;8、电路模块;9、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专利技术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教学式轴承零件组装工作台进一步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9]如图1所示,一种教学式轴承零件组装工作台,用于深沟球轴承零件的组装。它包括基座台1,基座台1由铝型材组成的框型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教学式轴承零件组装工作台,包括基座台(1),基座台(1)内设有具有PLC编程的电路模块(8),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台(1)上设有带载具(100)的输送装置(2),输送装置(2)的一侧设有轴承内外圈装配装置(3)、另一侧设有轴承内外圈拾取的转运装置(4);输送装置(2)将载具(100)从首端向尾端输送,载具(100)输送到轴承内外圈转运区域后阻挡停止移动,轴承内外圈装配装置(3)装配轴承内外圈,装配后的轴承内外圈一同经过转运装置(4)转运至载具(100)上向尾端输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教学式轴承零件组装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输送装置(2)包括输送本体(22),输送本体(22)包含一对平行设置的环形输送带(21),在一对环形输送带(21)两外侧分别设有一个与输送本体(22)连接的导向板(23),每个导向板(23)沿着输送方向设置,在输送本体(22)首端设有竖向朝上的第一气缸(24)和起始位置传感器(25),第一气缸杆端连接用于限制载具(100)移动的限位板(26);在输送本体(22)的轴承内外圈转运区域中,设有缸竖向朝上的第二气缸(27)和RFID读取器(28),第二气缸杆端连接用于限制载具(100)移动阻挡板(29);在输送本体(22)尾端设有终止位置传感器(30);所述载具(100)内设有RFID芯片(1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教学式轴承零件组装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内外圈装配装置(3)包括安装架(31),安装架(31)具有由上到下依次平行设置的第一安装板(32)和第二安装板(33);第一安装板(32)上连接外圈储料筒(321),外圈储料筒(321)的一侧设有第三气缸(322)、另一侧设有位于第一安装板(32)上的第一贯穿孔(323),第三气缸(322)杆端连接外圈推块(324),外圈储料筒(321)底端与第一安装板之间留有第一间隙(325),第三气缸(322)带动外圈推块(324)经过第一间隙将轴承外圈推移至第一贯穿孔(323);第二安装板(33)上连接内圈储料筒(331),内圈储料筒(331)的一侧设有第四气缸(332)、另一侧设有位于第二安装板(33)上的第二贯穿孔(333),第一、第二贯穿孔同轴,第四气缸(332)杆端连接内圈推块(334),内圈储料筒(331)底端与第二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德章胡伟伟李公文王陈许刚西红桥吕修春程丙南朱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