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5904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端子及组装于绝缘本体的遮蔽体,其中绝缘本体于其两边各设有第一、第二对接口,每一端子包括设置于第一对接口的第一接触部及设置于第二对接口的第二接触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连接器满足了新的业界规范,即满足了高速、小尺寸及信号传输完整的技术要求。(*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低构形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大部分笔记本电脑设有一般消费者熟悉的槽道来收容个人电脑电子卡(PCCard,Personal Computer Card)。个人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的时钟频率会随着外围设备,比如PCI Express及吉兆以太网,速度的加快而提升,而PC Card标准将满足不了上述越来越快的发展应用。一种新的规范、被称为NEWCARD,将顺应下一代个人电脑电子卡的发展。这种新规范不仅具有现有电子卡的以下优势:可靠性好,使用方便,高速,低成本及支持高级串行输入/输出技术、通用串行总线结构(USB,Universal SerialBus)2.0及PCI Express,还提供高速、小尺寸的关键技术。故,笔记本电脑中连接NEWCARD与PCI Express接口的装置必定为低构形连接装置,且满足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PCI Express的信号完整性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构形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端子及组装于绝缘本体的遮蔽体,其中绝缘本体于其两边各设有第一、第二对接口,每一端子包括设置于第一对接口的第一接触部及设置于第二对接口的第二接触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电连接器具有如下功效:低构形电连接器满足了新的业界规范,即满足了高速、小尺寸及信号传输完整的技术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对接的模块及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对接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是图1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4是图1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5是图3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图5端子的放大立体图。图7是图5下遮蔽部的放大立体图。图8是图5绝缘本体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端子安装于第二绝缘本体。图9是图8绝缘本体组装后的立体图,其中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具体实施方式】图1及图5揭示了本技术电连接器1及用以与电连接器1对接的模块4及对接连接器5。电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10、若干端子20及遮蔽体30。请结合图5参阅图8及图9所示,绝缘本体1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及第二绝缘本体12。第一绝缘本体11包括纵长基部13及对接部14。基部13设有前面130、与前面130相反的后面131、顶面132、与顶面132相反的底面133及两相对的端面134。基部13于顶面132设有延伸至后面131的孔穴135,于两端各设有与孔穴135连通的狭缝136、于前面130设有若干结合孔138。对接部14是自基部13的前面130向前延伸而成,该对接部14向下凹陷形成一前对接口140及位于两侧的侧端(未标号)。该对接部14设有若干第一槽道141,该等第一槽道141向后延伸入基部13,于基部13内形成与孔穴135连通的若干第一孔洞137。对接部14的两侧端各设有锁固孔139。第二绝缘本体12设有前面120、与前面120相反的后面121、顶面122及与顶面122相反的底面123。第二绝缘本体12于两相对侧端上设有导引部124,于顶面122向下凹陷形成后对接口125及设有若干第二槽道126,该后对接口延伸至后面121,且连通第二槽道126。于后对接口125的前边端设有若干第二孔洞127,每一第二孔洞127与对应的第二槽道126对齐且向前延伸至前面120。请参阅图6所示,每一端子20包括第一固定部21、自第一固定部21向前延伸的第一接触部22、自第一固定部向后延伸的过渡部23、自过渡部23向后延伸的第二固定部24及自第二固定部24向后延伸的第二接触部25。其中第一、第二固定部21、24分别于两侧设有若干倒钩210、240,过渡部23的两侧各突伸出凸部230。请参阅图5及图7所示,遮蔽体30包括分别由一金属片冲压而成的上遮蔽部31(即第二遮蔽部)及下遮蔽部32(即第一遮蔽部)。上遮蔽部31包括基板310及自基板310两端向下弯折出与基板310平行的固定板311。下遮蔽部32包括底壁320、顶壁321及连接底壁320与顶壁321的连接部322。底壁320的两端向上弯-->折。顶壁321包括中间部323及两相对端部324。其中中间部323向下冲压出若干弹片325;后端边向后突伸出若干锁扣片326;前端边先向下,然后向后弯折以供与对接连接器5对接时的导引作用。每一端部324包括基部327及自基部327外侧边向下弯折出与基部327平行的焊接部328。连接部322是分别自底壁320的邻近两相对端的前端边向上延伸而成,其包括位于顶壁321与底壁320之间且向后延伸的侧板329。该等侧板329、底壁320的两相对端及基部327形成一对收容空间33(即槽道)。侧板329设有一与第一绝缘本体11的锁固孔139对应的开口3290。请参阅图3、图4、图8及图9所示,在组装时,端子20自前面120装入第二绝缘本体12,其中端子的第二固定部24插入第二孔洞127,倒钩240结合第二孔洞127的内表面,第二接触部25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12的第二槽道126,凸部230邻接于前面120,以便于端子20插于第二绝缘本体12。然后,接插有端子20的第二绝缘本体12通过导引部124的引导插入第一绝缘本体11的孔穴135,其中导引部124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1的狭缝136,第一固定部21及过渡部23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1的第一孔洞137,倒钩210及凸部230结合第一孔洞137的内表面,第一接触部22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1的第一槽道141且位于第一绝缘本体11的前对接口140。第一槽道141与第二槽道126于前后方向上对齐。这样,形成了组装有端子20的绝缘本体10(如图9所示),而且,端子的第一接触部22排列成第一对接平面,第二接触部25排列成第二对接平面,且第一对接平面低于第二对接平面。将上遮蔽部31组装于绝缘本体10,其覆盖第一绝缘本体的基部13的顶面132及第二绝缘本体12的顶面122。下遮蔽部32自前边组装至第一绝缘本体11,其中锁扣片326插入第一绝缘本体11的结合孔138,底壁320两端的弯折部邻接于基部13的端面134。连接部322覆盖对接部14的两端,其中开口3290对应着锁固孔139。顶壁321的中间部323覆盖对接部14的前对接口140,其中弹片325延伸至前对接口140,端部324覆盖基部13的两端。上遮蔽部31的固定板311被夹持于基部13的顶面132与端部324的基部327之间以稳定固持上遮蔽部31,且电性连接上、下遮蔽部31、32。焊接部328沿基部13的端面134横向延伸,以焊接于安装电连接器1的印刷电路板(未图示)。未覆盖遮蔽体的前、后对接口140、125是开放式对接空间,将遮蔽体30包围绝缘本体10,不仅起遮蔽作用,而且形成可收容对接连接器5及模块4的第一、第二对接口140、125,将对-->接连接器5及模块4稳定固持于对接口内。请结合图1参阅图2所示,对接连接器(即第二连接器)包括本体(未标号)、对接板50及位于本体两端的导引部53。其中对接板50于第一面设置端子51,于与第一面相反的第二面设有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的端子;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设有前对接口及后对接口,每一端子包括设置于前对接口的第一接触部及设置于后对接口的第二接触部。

【技术特征摘要】
US 2003-12-11 10/735,154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的端子;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设有前对接口及后对接口,每一端子包括设置于前对接口的第一接触部及设置于后对接口的第二接触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排列成第一对接平面,第二接触部排列成第二对接平面,且第一对接平面低于第二对接平面。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第二绝缘本体,第一绝缘本体在其后面设有空穴以收容第二绝缘本体。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绝缘本体设有一对连通空穴的狭缝,第二绝缘本体设有收容于上述狭缝的导引部。5.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维德作锦柯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