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输送机系统中的板台馈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5632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能稳定地对在输送机本体进行输送的板台供电、能防止因异物等引起电源短路的输送机系统中的板台馈电装置。该馈电装置由下列构件组成,即相互对地设置于输送机本体两侧的输送链之间、在上侧形成供馈电用的主插沟以及在一侧面形成供电源连接用的开孔的构架,在上述构架的开孔中朝板台的输送方向竖设连接插入、将外部电源供给馈电的电源连接以及插入固定在上述构架的主插沟内,用导线与电源进行电连接而给板台供给电源的馈电手段。(*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为给在沿着输送机的输送路线上移动的输送板台持续供给电源而构成的在输送机系统中的板台馈电装置。一般,输送机系统在输送机本体的两侧基板上装有很多对滚子,在其两侧设有依靠驱动电动机的转距朝一个方向驱动的链,通过上述输送链的驱动力搬运各种装配零件的板台支持在上述链的滚子上,沿着输送路线进行输送。这样的输送机系统被利用在生产产品的工厂组装线上的所有系统中,包括产品在组装线上按照组装顺序组装,一直到产品组装完毕直至包装为止。另外,在这样的输送系统所搬运的产品为电气、电子产品,例如为装载小型唱片的声频的和视频的磁带录象机之类产品的场合,在该产品已完全装配好进行产品包装之前,要沿输送路线一面将已装配好产品在输送机上输送,一面进行工作试验以选别发生异常的产品,这时,在运输装配产品的板台上,设有给产品进行工作试验的供电装置,以给产品提供电源。在日本技术公开公报昭63(1988年)-88616号中公开了对于如上所述为给板台供给电源的装置的一个实例。如该技术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输送机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输送链,在该输送链之间设置有多个构架30,以固定在该构架30一侧的绞链折叶为中心,为使支枢成为可能设有支架32,在该支架上装载着导电材料的馈电滚子33,这种馈电手段以一定间隔设置。同时,在设置于上述馈电手段的构架30侧方向上设置有导电材料的导电板34,该导电板34与构架30之间固定绝缘构件35,用导线36连-->接上述电源供给手段的滚子33的导电板34。另一方面,在板台37的底面安装多块铜板37a与滚子33进行接触,上述板台37的铜板37a和在板台37的上面一侧置备的220伏和110伏的插头(图上未示出)相连接。这样的现有的板台馈电装置,在输送机系统的移动状态若对设置于构架上方一侧的导电板34供给电源,在用导线36进行连接的馈电手段的滚子33上也就成为供电状态。因此,附着在输送板台37的底面上的铜板37a和滚子33接触而能够对板台37供给电源,由于附着于板台37上的铜板37a的长度范围内在构架30上设置了多个馈电手段,故而能持续供给电源给输送板台37。但是,因为和板台的铜板进行接触的那个馈电滚子是构成为圆形的,由于线接触缘故所以也会有发生接触不良的情况,随着接触不良因此就有或许电源短路的忧虑,由于电源短路就不能进行产品的正确的工作试验,由短路而发生的火花就会使操作人员产生不能完全操作的不安感。另外,由于从主电源给馈电手段传送电源的导电板也是设置成裸露在构架之上,故而还有在导电板上层叠灰尘等极少量异物质而引起着火的忧虑,同时也会引起操作人员触电等安全方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如上所述问题而研究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能防止安全事故于未然的输送机系统中的板台馈电装置,该馈电装置由于把用馈电手段传送电源的电源连接手段设置成不在构架之一的侧壁纵向露出,故而灰尘等极少量的异物也不会层叠在电源连接部分,从而可使由于漏电现象和触电事故等使用电气而产生的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同时,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根据能使输送板台的铜板和馈电手段的电纽正确稳定地成为面接触,因而防止接触不良和发生火花等安全-->事故于未然的输送机系统中的板台馈电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输送机系统中的板台馈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为给具有用输送链输送的多个导电构件的板台供给电源的输送机系统的板台馈电装置中,它系由以下构件所组成:对置于上述输送机系统本体两方的输送链之间、在上侧供馈电手段用的主插沟的一侧面设置有供电源连接手段用的开孔式的构架,顺着板台的输送方向竖着插入在上述构架的开孔中、将外部电源提供给馈电手段的电源连接手段,以及插入并固定在上述构架的主插沟内,用导线与上述电源连接手段进行电连接而给板台供给电源的馈电手段。图1是表示设置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板台馈电装置的输送机系统的有关部分的斜视图;图2是表示在输送机系统的构架上所提供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板台馈电装置的斜视图;图3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图2板台馈电装置的右侧面图;图3B是表示图3A的馈电装置中,在构架上装载馈电手段的结构的其他实施例的断面图;图4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板台馈电装置中馈电手段动作关系的部分断面图;图5A是表示现有技术的板台馈电装置设置在构架上状态的部分平面图,图5B是表示图5A的板台馈电装置的部分断面图。图中标号说明:1:输送机系统,  2:输送机本体,3:滚子,  4:输送链,5:板台,  5a:万能插口,-->5b:铜板,  10:构架,11:主插沟,  12:开孔,13:导电板,  14:绝缘构件,14a:收纳部分  14b:没入沟(槽沟),15:导线,  16:螺丝17:壳体,  18:螺丝19:弹簧,  20:接触构件,20a:凹进部分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1是对于设置了本专利技术的馈电装置的输送机系统1的部分斜视图,在输送机本体2上,两侧装有多对滚子3的输送链4依靠设置于两侧,图上未示出的电动机的转矩加以驱动,板台5搁置于上述输送链4的滚子3上,在输送链4驱动时随之被移动。上述板台5的上面备有220伏和110伏用的万能插口5a,在底面按一定间隔附着相互隔离开的多块铜板5b并为与上述万能插口5a导通而进行了连接。另一方面,在两侧的输送链4之间的输送机本体2上,按与板台5的铜板5b相对应的同样间隔设置多个构架10(例如,在供给单相交流电时为2个构架,而供给三相交流电时为3个构架),在该构架10上,按一定间隔配置固定有为给板台5供给电源的馈电装置。该构架10可用合成树脂构成,但在用金属材料构成的场合则变成必须要用绝缘构件才行。图2和图3A及图3B是表示对于在上述构架10上固定了馈电装置状态下的部分斜视图和断面图。构架10由铝框格等构成,在构架10的上侧,插入给板台5供给电源的馈电手段,并形成固定的主插沟11,在构架10的一方侧壁上形成-->装载电源连接手段的开孔12。装载在上述构架10的开孔12中的电源连接手段由导电材料的导电板13和设置于构架10之间防止短路的绝缘构件14构成,连接板13的两终端被插入并固定在上述绝缘构件14的上下侧所形成的收纳部分14a中,而与馈电手段连接的导线15的一端用螺丝16连接并固定在上述导电板13上。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使上述导线15固定于导电板13上的螺丝16的终端贯穿导电板13而嵌入绝缘构件14,在绝缘构件14的中央部位形成了凹进部分14。这样,固定在构架10的主插沟11中的馈电手段,如图2-图4中所示,壳体17用螺丝18固定在构架的主插沟11中,通过设置在上述壳体17内的弹簧19,使之设置成弹性地露出接触构件20的一部分,而使上述馈电手段能够如图3所示的(口)强压插入并紧固在主插沟11中。从上述壳体17弹性地露出的接触构件20是用导电材料制造的,其上面一面由板台5的铜板5b加以强压一面为使易于接触,其一侧形成为倾斜状,在接触构件的一侧面形成凹进部分20a,而与馈电手段的导电板13连接的导线15被插入并接地。这样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板台馈电装置,如图1-图4所示,若从主电源供给源加电源到如图示设置于输送机本体2上的构架10的导电板13上时,在用导电材料构成的导电板13的整体就成为已导通电源的状态,通过设置了上述导电板13的绝缘构件14,就可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输送机系统中的板台馈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依靠装载有多对滚子的输送链进行输送、为给有多个导电构件的板台供给电源而构成的输送机系统的板台电源供给装置中,它系由以下构件所组成:设置于输送机系统本体两方的输送链之间、在上侧供馈电手段用的主插沟和 在一侧面分别形成供电源连接手段用的开孔的构架,在上述构架的开孔中朝板台的输送方向竖着插入将外部电源输向供电手段的电源连接手段,以及插入并固定在上述沟架的主插沟内,用导线与上述电源连接手段进行连接、给板台供给电源的馈电手段。

【技术特征摘要】
KR 1990-4-14 4566/901、输送机系统中的板台馈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依靠装载有多对滚子的输送链进行输送、为给有多个导电构件的板台供给电源而构成的输送机系统的板台电源供给装置中,它系由以下构件所组成:设置于输送机系统本体两方的输送链之间、在上侧供馈电手段用的主插沟和在一侧面分别形成供电源连接手段用的开孔的构架,在上述构架的开孔中朝板台的输送方向竖着插入将外部电源输向供电手段的电源连接手段,以及插入并固定在上述沟架的主插沟内,用导线与上述电源连接手段进行连接、给板台供给电源的馈电手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机系统中的板台馈电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源连接手段以下列方式构成,在上述构架的开口,通过在两侧的终端部形成的接受部中的绝缘部件,保持连接插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机系统中的板台馈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导电手段为了不露出在外部,其顶端是具备覆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大其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