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AMP公司专利>正文

直角阻抗匹配的电联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85630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两簇信号导线间,电信号的微带传输工作在一电联接器中,其中,信号触点置于中央接地总线相对的两侧。使信号触点向内与中央介电壁对接而接地总线也向外与同一介电壁对接以便在中央接地总线中每排端子间建立微带结构。插孔联接器含一直角弯折部分和信号触点,且接地总线也含一直角弯折部分。直角联接器的绝缘壳包括可彼此啮合的上部和下部壳体。在上部壳体上形成联接器固定组合件的弹性悬臂,它与下部壳体对接以使其保持在位。(*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多个电信号线中的用以实现电联接的电联接器组件,在多个电信号线中,通过联接器传输的信号阻抗相对于互连的信号线的阻抗变化是很小的;更具体地说,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电联接器旨在用于在两簇直交的导线簇间,诸如两块印制电路板之间或一块印制电路板与一束扁平传输电缆之间,实现直角互联。美国专利4,762,500和美国专利4,747,787描述了电联接器用于多个电路、或在一对印制电路板上的、或在传输电缆和印制电路板之间的阻抗匹配的电气互连。这类联接器使用一个中央接地总线,该总线具有安排在中央接地总线相对的两侧上的相互平行的多个插孔信号端子。插孔端子和啮合的联接器的一半的接地总线二者都是充分啮合的以便在两个联接器间保持相同的阻抗。每个联接器基本上应用微带传输原理以实现互连,这样一来,就使一根电缆或是一块印制电路板的进线元件、以及相对着电缆或在印制电路板上的电路的出线元件之间的阻抗变化减到最小。美国专利4,695,106和美国专利4,762,500特别揭示了用于两直交取向印制电路板上的、多个信号线路之间所形成的多元电气连接的电联接器。在制造上述专利中所描述的用于各组件上的产品中,已被证实获得所要求的阻抗标准是困难的。现已获得对实际制造的阻抗匹配联接器的部件的更好理解。已经发现,根据用于微带印制电路板设计所建立的几何关系而设计的一种联接器,并不会使微带联接器的设计具有可接受的表征。和微带电路板不同,电联接器没有与周围介电材料紧-->密接触的信号导体或接地导体。由公差或为适应热膨胀微差的需要而产生的在金属和塑料之间的空气隙与在电路板线条上面和该线条下的衬底之上的空气隙相比,对壳体材料的介电常数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此外,介电材料存在于联接器信号触点的上面,而对微带电路板来说,在那里并不存在介电材料。当直接应用于以微带原理做成的电联接器时,不完全地说,当以微带原理直接用于电联接器时,这些差别会由于对传统微带公式的不适而产生。然而,已经发现,通过设定使插孔信号端子的内层外表面与接地总线插孔的外层外表面之间的间隔更紧于信号端子的相邻表面的间隔,特别是,如果在信号端子与插孔壳接地总线之间的间隙基本上保持不变时,至少在所增加的长度比所传输的信号的波长大时,可以获得所期望的特性阻抗。本专利技术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包括一个实用的且可以制造的电联接器组件,它可用于对阻抗为50欧的电路实现互连,而这里所描述的联接器基本上仍然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对通过联接器传输的信号具有较小的或者不产生影响。具体地说,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电联接器提供一种装置,用以保持信号端子与平行的接地总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它借助于不会使通过电联接器传输的信号阻抗发生明显差异的直角型式的电联接器来实现。在两个直交取向信号线簇之间,诸如直交取向印制电路板或扁平传输电缆以直角形式伸展到印制电路板上,通过具有微带传输结构的电联接器可以完成较高频率信号的传输。一排或多排信号触点可以在邻近接地总线定位以便以这种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当直交取向的信号簇被互连时,信号触点和接地总线的每个都有一个直角弯折的中间联接端头。信号触点定位在绝缘外壳内的空腔内部,而接地总线则定位-->在邻近于一排空腔的缝隙内。为了保持所要求的信号触点与接地总线之间的间隙以适于微带信号的传输,触点间彼此相互加力。信号触点可以被推向接地总线,例如,通过使用弹性调整片对外壳对接而将信号触点推到接地总线。由两个部件组成的接地总线通过用一个接地总线部件被其它接地总线部件啮合而推向其相邻的信号触点后被加以使用。如果接地总线在两排信号触点间是等距离定位的话,那么每个接地总线则可以应用一个隆起部分以对接另一个接地总线部件上的相应的隆起部分使两个接地总线的每一个部件都能够被推进到最靠近邻近的那个接地总线部件的信号触点。在具有微带信号传输结构的电联接器中,信号触点和接地总线由内部绝缘壁将其分离开。通过保持信号触点和接地总线与基本上覆盖信号触点的全长度的绝缘壁相接触,使信号触点沿长度方向上的阻抗变化可以减小,因而通过联接器所传输的高速度信号将不会发生畸变。通过参考附图的实例将对本专利技术加以说明,其中:图1是示出插孔联接器的啮合面的直角插孔联接器的正视图。图2是示出交错引线结构的直角插孔联接器的底视图。图3是直角插孔联接器的侧视图。图4是在图1中沿剖面线4-4取得的剖面图。图5是在图1中沿剖面线5-5取得的剖面图。图6是示出啮合到针头的直角插孔联接器的组合的联接器的剖视图。图6示出如在图5中所示的插孔联接器的同一剖面。图7是类似图6的组合的联接器的剖视图,但示出了如在图4中所示的插孔联接器的同一剖面。图8-12是在图6和7中沿剖面线8-8,9-9,10-10,-->11-11,和12-12所取得的剖面图。图6和7的剖面线也在图8-12中示出。图13是直角插孔联接器上部和下部绝缘壳的剖面图。图14是直角插孔联接器上部和下部绝缘壳的正面图。图15是直角插孔联接器上部和下部绝缘壳的底视图。此视图在分解图中未予安排。上部和下部壳体是通过垂直于该视图平面的移动进行啮合的。图16、17和18分别是直角插孔联接器接地总线的下半部的一个剖面的顶部、后部和侧面视图。图19、20和21分别是直角插孔联接器接地总线的上半部的一个剖面的顶部、正面和侧面视图。图22系用于直角插孔联接器中的上部信号触点的侧视图。图23系用于直角插孔联接器中的下部信号触点的侧视图。图24、25和26分别是直角接地总线另一个实施例的下半部的一个剖面的顶部,背面和侧面视图。图27、28和29分别是直角接地总线的另一实施例的上半部的一个剖面的顶部,正面和侧面视图。图30是在图24、25和26中示出的两个接地总线剖面图和图27、28和29示出的曲面隆起的剖面图。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包括一个电联接器2,它可用于两簇导线的互连如两块印制电路板,它用诸如微带结构在导线簇中使各单独的信号线的阻抗紧密匹配。电联接器2特别被用作直角的互连。插孔联接器2可以与啮合联接器相联接,诸如插头4,它被固定到另外的印制电路板上。电联接器2包括一个绝缘壳10,其中装有多个信号端子-->70、80,它们在优选实施例中被安置在绝缘壳10的空腔20、22内的两排之中。插孔联接器2也包括一个接地总线90,它被安置在定位于空腔20和22之间的缝隙30内的两排信号触点之间。绝缘外壳10包括一个上壳12和一个下壳14。上壳12包括多个联接空腔20、22,它们被安置在接地总线缝隙30相对两侧的两排上。如图4和5中所示,下壳与上壳以直角相联接并且它包括多个外空腔加长部分24a和24b和内空腔加长部分26a和26b。空腔加长部分24a和24b以直角与上壳空腔20和上壳体12相联接。如图4和5以及图15中所示,在下壳体14的外部的下壳空腔加长部分24a和24b交错排列,使每个空腔24a比邻近外部空腔加长部分24b更紧密地邻近于接地总线90。与下部空腔22相联通的内部空腔加长部分26a和26b以相同的方式被交错排列。通过对下壳空腔加长部分24a、24b、26a、26b的交错排列,信号触点可以交错排列,于是就能适配啮合着插孔联接器2的印制电路板上的更宽的中心线,而信号触点70和80的啮合部分的边与边之间的间隙可以保持不变。如在图1-3中所看到的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联接器,其中信号触点在至少一排中邻近于接地总线而定位,信号触点通过介电壁而与接地总线彼此分开,该联接器的特征在于:具有一种使信号触点和接地总线二者都推进到介电壁以减小沿信号触点的整个长度方向上的阻抗变化并减小通过该信号触点所传输的电信号的畸变失真的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US 1990-5-4 519,3671、一种电联接器,其中信号触点在至少一排中邻近于接地总线而定位,信号触点通过介电壁而与接地总线彼此分开,该联接器的特征在于:具有一种使信号触点和接地总线二者都推进到介电壁以减小沿信号触点的整个长度方向上的阻抗变化并减小通过该信号触点所传输的电信号的畸变失真的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联接器,其特征在于:两排信号触点被定位在中央接地总线的相对的两侧。3、电联接器包括:一个绝缘壳;两排信号触点,它们被安置在绝缘壳中的空腔内;一根接地总线,它设在两排信号触点之间的缝隙之内;在缝隙之间的内壳壁,及沿着信号触点一部分长度上的每一排中的空腔;电联接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使信号触点向内推进到接地总线上并与邻近的内壁相抵触的在信号触点上的第一装置,以及使接地总线向外与每个邻近的内壁彼此相对接以减小信号触点沿信号触点部分长度上的阻抗变化的在接地总线之上的第二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3的电联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装置包括在空腔和缝隙之间与内壁相反的相应空腔的一侧上能与绝缘壳相对接的向外引向的调整片。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维J金梅尔保罗P西温斯基罗伯特A史密夫理查德E瑟曼
申请(专利权)人:AMP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