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快速连接电话线的装置,它包括至少两个限定住至少两个自剥管状带开口柱销的半插座。下部半插座中的一个侧向空腔中装有一螺母,螺母与一纵置的螺钉配合以迫使两个半插座彼此贴紧从而实现导线的联接。(*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快速连接电话线,例如电话网与至少一个用户间的电话线的装置。现有的电话接线技术中,按常规是使用自剥快速接线元件,它们通常是使用一个或多个端部开有切口的自剥管状柱销,对这一类型的快速接线装置的大量叙述,例如,可见于美国专利4614396号。这些现有的电话接线装置通常在每一管状接线元件(或每一这种管状元件的可扩充组)上装有一连接螺钉。尽管可以一次连接两个并排的接线元件,但其最终的结构成本相对较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克服这个缺点,它涉及一种用于快速连接电话线,例如电话网与至少一个用户间的电话线的装置,这一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管状金属元件,或至少两个这种元件的可扩充组,它们完全相同,通过一绝缘体相互保持平行。这些管状元件在其每一端有一用于自剥接线的切口。上述绝缘体包括一个容纳上述管状元件下部,并具有用于接入并引导例如来自电话网的与电话线的第一线端数目相同的开孔的下部半插座;还包括至少一个上部半插座,它容接上述管状元件剩下的上部,而且它也类似地设有开孔,用于接入并引导与上述第一端相接的,例如通向用户的相同数目的电话线端线。而且,下部半插座至少开有一个与上述金属管状元件平行的一直贯通上述半插座的开孔。至于上部半插座,也至少有一个与下部半插座开孔相接的贯通的同轴开孔,由这两个中孔所共同构成的通孔中装有至少一个与螺母-->或螺孔结合的螺钉,以使上述这些半插座受力贴近,进而使电话线的上述线端自剥连接,这样,就通过上述管状元件实现了接线。参照附图阅读下面的叙述,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是上述接线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该装置交付用户在联接双芯电话线前的轴向剖视图。图3与图2类似,是该装置接上两对导线后的轴向剖视图。图4是沿图3中Ⅳ-Ⅳ线的剖面图。图5是同一装置的下部半插座的一个变型实施例的透视图,它带有专门的基座,该基座也用透视图表示(其中除去了其它部件)。图6是与上述同一基座结合到一起的上述同一半插座,图中用虚线及短划线特别示出了所使用的定位装置。图7和图8分别是上述快速接线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和透视图。图9是图8所示装置的轴向剖面图。图10是沿图9X-X线的剖面图。图11示出了装有两条电话线的上述同一装置如何断开接线。图12和13分别是图8所示接线组件的一个变型的分解透视图和透视图。图14和15以同样方式示出了图8所示装置的一个简化的实施例。参看附图,首先参照图1和图2,它们示出了一种用于快速将来自一条多对的电话网电缆的两条第一端线1、2与联接用户的电话机的另外两条端线3、4相联接的接线装置。上述装置包括一个绝缘体5,它由两个注塑的半插座组成,即一-->个下部半插座6及它上面的上部半插座7。本实施例中绝缘体5被竖直固定在一个水平安装的接收底座8上。沿绝缘体纵轴线9有一由上下两个半插座6、7的竖直中孔11、12对在一起形成竖直的中心通道10。上述轴向孔10中有一竖直穿过绝缘体5的轴向金属螺钉13。上述螺钉的头部14与上部半插座的上部外表面15相接触,上述螺钉上套装有一卷边的环形衬套16。在下部半插座6中有一具有横向开孔的空腔17,上述空腔17中有一沿箭头F方向即水平方向装入的螺母18。空腔17的横向尺寸与螺母18相适应,因而当螺母完全放入后被卡住而不会发生转动(见图2)。在这一位置,螺母18的螺孔与通道10共轴,螺母18与互补的螺钉13的螺纹部分19相结合。在绝缘体5的轴向孔10的两侧对称地装有两根相同的带开口的管状金属自剥柱销20、21,一般地,每根柱销两头都包括一个用于自剥接线的开口22,其截面呈V型以便于导线进入开口处,而较低的斜度有利于产生接触。装配时,上述两金属柱销20、21被插入与孔10相平行的两个封闭的柱状导孔23、24,且交货时,导孔的长度L长于两柱销的尺寸h,通过加入一防止两个半插座6和7彼此接触的可破坏掉的垫圈或环套25使上述尺寸得到保证。管状带开口的柱销20、21与如美国专利4614396号中的可组合元件不同:其直径实际上是不变的,因此其生产成本比常遇到的可组合柱销要低得多。另一方面,其中间部分还有一止退段46。上述止退段46很有优越性,因为它保证了两个下部接线的不可拆性,而且由于它相应于-->机加工中的空刀时间,因而实际上不对带开口的柱销20和21的生产成本产生不良影响。一般地,上述快速接线装置在绝缘体5上设有横向的盲孔24至29(26和27在半插座6上,盲孔28和29在半插座7上),用于分别接入导线1至4。下部半插座6固定在水平基座30上,与基座连在一起的一方面是用来卡在底座8中的两个挂耳31、32,另一方面是与底座8中两个相应的接收开口35、36插接的不对称的两个定位挂耳33、34:由于不能将挂耳33和34插入其相应接口35、36之外的其他接口,因而绝缘体5的安装位置只能使其接线孔26至29处于图1中基座8的右手一侧。同时参照图3和图4,可以仅用一支螺丝刀将一对线1、2与3、4快速地联接起来:首先,破开并拆下保护环25,将线端1和2伸入接线盲孔26和27底部,然后将螺钉13拧到头。然后,两个半插座6和7相互靠近,使线端1和2进入到柱销20和21上相应的开口22中,从而实现自剥接线。随后将螺钉13松开以重新装配上部半插座7,将线端3和4引入其接线盲孔28和29后重新旋紧螺钉13,而同样实现上述线端3和4的自剥接线。应该指出,与线端1和2不同,上述两线端3和4的接线为非不可拆联接,即,如重新松开螺钉13,上部半插座7便可从下部半插座6上取走,并同时移去可自柱销20和21中抽出的线端3和4,这样,线端3和4便可由另外两线端取而代之,通过重新拧紧螺钉使其与下部线端1和2相接。接线孔26至29的直径最好取大致1.5毫米,因而可用于联-->接外皮直径小的金属导线。因此,绝缘体5可做得很小,通常距基座30的高度H大约2厘米,而其最大宽度b不超过18至20毫米,从空间要求的观点考虑,这是很有利的。上述接线装置及其基座8没有在两下部线端1、2(电话网线)与两上部线端3、4(用户线)间形成有效间隔。这种有效间隔有时是需要的。下面参照图5和6介绍下部半插座及其基座的一种变型,这种变型可形成上述间隔。如图5和6所示,该半插座6有一平台部分50,它盖在半插座6上,而不是象前述那样作为基座。更确切地说,上述平台部分50位于半插座6靠上的部分,即大大高于而不是低于接入导线的孔26、27。上述平台部分50有一单独的挂耳31,且上述空腔17(未画出)的开口与接线孔26和27相对(考虑到挂耳31的位置,上述螺母18的装入是困难的)。新的基座8为半插座6设置有一几乎容纳了上述全部半插座6的无底的盆状基座37,其平台部分50放置到基座上面如盖板一样被锁定住,上述盆状基座37的矩形截面与平台部分50相对应,并留有装配所需的相应间隙。而且,上述盆状基座竖直的前面38的高度有一定限制,只须能使挂耳31挂接即可(图6),这样,接线孔26和27就位于上述竖直面38下。自竖直面38水平向前伸出一隔板39(只画出很少一部分),它挡住上述接线孔26、27,从而当来自电话网的导线接入上述接线孔口后,上述接线口一般不被用户接触到。至于定位问题,半插座6在朝向接线孔26、27方向有一下部的腹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快速将电话线(1、2)与电话线(3、4)连接起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两个由绝缘体(5)保持其位置彼此平行的相同的金属管状元件(20、21、53、54),在每一根管状元件两端的每一端均有一开口(22)用于自剥接线,上述绝 缘体(5)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半插座,即:用来插入上述管状元件(20、21)的下部并开有用于导入相同数目电话线的第一线端(1、2)的孔(26、27)的一个下部半插座6,和用来插入并引导上述两管状元件(20、21)余下的上部并类似地开有用于导入准备连接的同样数目的另一线端(3、4)孔(28、29)的至少一个上部半插座(7、51),上述下部半插座(6)包括至少一个穿过半插座(6)平行于管状元件(20、21)的一个中央孔(11),该中央孔在上部半插座(7、51)中延伸有类似的中央孔(12、52),从而形成容纳至少一个与螺母(18)或螺纹旋合的螺钉(13)的通孔(10)。这样,便迫使上述半插座(6)与(7、51)相贴近,从而实现上述线端(1、2)与线端(3、4)的自剥连接及由上述管状元件(20、21,53、54)所形成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快速将电话线(1、2)与电话线(3、4)连接起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两个由绝缘体(5)保持其位置彼此平行的相同的金属管状元件(20、21、53、54),在每一根管状元件两端的每一端均有一开口(22)用于自剥接线,上述绝缘体(5)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半插座,即:用来插入上述管状元件(20、21)的下部并开有用于导入相同数目电话线的第一线端(1、2)的孔(26、27)的一个下部半插座6,和用来插入并引导上述两管状元件(20、21)余下的上部并类似地开有用于导入准备连接的同样数目的另一线端(3、4)孔(28、29)的至少一个上部半插座(7、51),上述下部半插座(6)包括至少一个穿过半插座(6)平行于管状元件(20、21)的一个中央孔(11),该中央孔在上部半插座(7、51)中延伸有类似的中央孔(12、52),从而形成容纳至少一个与螺母(18)或螺纹旋合的螺钉(13)的通孔(10)。这样,便迫使上述半插座(6)与(7、51)相贴近,从而实现上述线端(1、2)与线端(3、4)的自剥连接及由上述管状元件(20、21,53、54)所形成的连接。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下部半插座(6)在至少一个横向空腔(17)中装有至少一个在转动方向锁定的螺母(18),其螺孔与上述半插座中的孔(11)共轴,上述螺孔用以旋入上述螺钉(13)的螺纹部分(56)。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快速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只-->包括两根直径均匀的金属管状元件(20、21)。4、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快速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管状元件(20、21)的中间部分有一止退段(48)。5、按权利要求1至4中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皮埃尔邦瓦拉特,
申请(专利权)人:索菲康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FR[法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