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283298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3-26 2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及方法。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包括配水管、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出水区、集泥区和流化载体。其中,所述配水管设有进水支管A、进水支管B、管道混合器,所述第一反应区设有布水器A、布水器B、拦截网A,所述第二反应区设有曝气管A、曝气管B、拦截网B,所述出水区设有集水槽、出水管、回流管和连通槽,所述集泥区设有排泥管和曝气管C,所述流化载体通过所述拦截网A和拦截网B限定于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所述进水支管A终端连接布水器A,所述进水支管B终端连接布水器B。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可提高脱氮效率,简化工艺流程及构筑物,减少占地面积及运行成本。行成本。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及方法,属于水处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我国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普遍需要求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

2002)一级A要求。COD和TP可以在生化之后通过深度处理进一步强化去除,而脱氮主要通过生物处理工艺实现。受进水水质和工艺条件的限制,传统生物处理工艺难以实现低成本、高效脱氮。针对生活污水新型生物脱氮装置的开发,主要基于氧化沟、A/O、分段进水法、SBR、生物滤池、MBR等工艺,涉及的构筑物或工序较多,占地面积大,能耗较高,外加碳源量较大,操作管理复杂,运行成本高。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能够在同一反应器中实现氨氮、TN和COD的同步去除,可节省有机碳源并简化工艺流程,打破常规生物处理工艺在空间设置上的局限性,强化同步脱氮作用。
[0003]现有活性污泥法SND装置主要基于SBR运行方式,每个运行周期一般包括进水、曝气、沉淀、排水、静置等阶段,虽然在同一反应器内实现SND,但却将脱氮过程在时间上分隔为若干阶段,水力停留时间较长,设备闲置率高,能耗较大,无法长周期连续运行,操作管理复杂。已有研究表明,在好氧反应器中,生物膜中存在的微观缺氧区可实现反硝化作用。但由于生物膜微观缺氧区较为有限,好氧生物膜法反硝化作用并不理想,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等生物膜法均不具备完善的脱氮能力。厌氧生物膜法反硝化能力较好,但容积负荷较低,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差,与好氧生物膜法简单衔接则为常规脱氮方式。在SBR反应器中投加载体虽然可以进一步提高生物量,但对反硝化作用的提升并不显著。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高度集成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优势,优化功能分区,以同步硝化反硝化方式提高脱氮效率,实现理想的功能分区,进一步简化工艺流程及构筑物设置,降低管理操作强度,减少占地面积及运行成本是本领域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高度集成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优势,优化功能区配置,以同步硝化反硝化方式提高脱氮效率,以不同反应区之间的载体流化简化工艺流程及构筑物设置,减少占地面积及运行成本。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方案:
[0007]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该装置主体为一罐体,罐体底部设有封头,封头与罐体之间设有拦截网,拦截网A的下方设置曝气管C,封头底部设置排泥管;
[0008]罐体内中部设置一上下开口且上大下小的导流筒,该导流筒顶部向罐体内壁延伸并与内壁固定,使导流筒与罐体内壁之间形成一环形台面,该环形台面与罐体内壁相接处
向下凹陷,形成一环形的集水槽;导流筒上开口处设有曝气管B,曝气管B下方为拦截网B,导流筒7下开口处设有曝气管A;
[0009]该装置还设有用于进水的配水管和出水管,配水管1连接至管道混合器,管道混合器经进水支管与设置在罐体内部的布水器连通,布水器出水朝上以形成射流,布水器位于导流筒与罐体之间;
[0010]该装置还设置与集水槽连通的回流管,回流管的另一端与管道混合器相连;所述出水管与集水槽连通。
[0011]作为优选,布水器与拦截网A的距离为罐体总高度的1/6~1/5。
[0012]作为优选,导流筒的上方设置一与导流筒相配合并使其密封的盖板,该盖板与环形台面之间形成与集水槽相连的连通槽。
[0013]作为优选,所述布水器由布水器A、布水器B组成,布水器A经进水支管A与管道混合器相连,布水器B经进水支管B与管道混合器相连。
[0014]作为优选,导流筒将罐体内部空间分隔成两部分,导流筒与罐体之间为第一反应区,导流筒内部为第二反应区,第一反应区顶部密封,第二反应区底部与第一反应区连通。
[0015]作为优选,集水槽及罐体内盖板以上的空间为出水区,第二反应区与出水区通过连通槽连通。
[0016]作为优选,该装置内装填流化载体,流化载体通过拦截网A和拦截网B限定在第一反应区和第二反应区内。
[0017]作为优选,流化载体为孔径0.4~0.8mm、直径50mm的多孔球体,流化载体的总体积为第二反应区体积的50%~70%。
[0018]作为优选,第一反应区与第二反应区的体积比值为0.80~0.90,最优为0.87。
[0019]一种采用所述的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脱氮装置中,导流筒将罐体内部空间分隔成两部分,导流筒与罐体之间为第一反应区,导流筒内部为第二反应区,第一反应区项部密封,第二反应区底部与第一反应区连通;
[0021]S1、生活污水经配水管与回流管中的集水槽出水在管道混合器中混合,混合后的污水经进水支管由布水器向上射流进入脱氮装置,以混合水体并搅动脱氮装置内部的流化载体流化,
[0022]污水在第一反应区内首先进行一级同步硝化反硝化;
[0023]S2、沉降至罐体底部的污水及流化载体由导流筒底部开口进入第二反应区,位于导流筒底部的曝气管A向上曝气并将溶解氧浓度控制在2~3mg/L范围内,进行二级同步硝化反硝化;
[0024]S3、导流筒顶部出水溢流流入集水槽,集水槽中的水一部分经出水管流出脱氮装置,另一部分经回流管回流至管道混合器与进水混合,回流比控制在50%
±
5%。
[0025]作为优选,该方法还包括反向流化更新步骤:当出水管的出水浊度高于5NTU时,停止进水及回流,通过关闭曝气管A实现停止罐体底部的污水及流化载体由导流筒底部开口进入第二反应区,依次开启曝气管B和曝气管C,曝气管B向下曝气,曝气管C向上曝气,以实现流化载体反向流动,解除第二反应区流化载体拥挤状态,促进第一反应区及第二反应区
流化载体生物膜更新,维持曝气2~5min后依次关闭曝气管B和曝气管C,
[0026]开启排泥管,排泥1~3min后关闭排泥管,
[0027]开启曝气管A,恢复进水及回流。
[0028]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9](1)本专利技术高度集成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优势,提高脱氮效率,进一步简化工艺流程及构筑物设置;
[0030](2)本专利技术可有效促进活性污泥及生物膜的更新,防止流化载体结块或堵塞,双反应区循环流可加强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
[0031](3)本专利技术在不外加碳源、不设置二沉池和滤池、无污泥回流的条件下实现氨氮、总氮及有机物的高效去除,水力停留时间短,容积负荷高。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1、配水管,11、进水支管A,12、进水支管B,13、管道混合器,2、第一反应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主体为一罐体,罐体底部设有封头,封头与罐体之间设有拦截网,拦截网A(23)的下方设置曝气管C(52),封头底部设置排泥管(51);罐体内中部设置一上下开口且上大下小的导流筒(7),该导流筒(7)顶部向罐体内壁延伸并与内壁固定,使导流筒与罐体内壁之间形成一环形台面(35),该环形台面与罐体内壁相接处向下凹陷,形成一环形的集水槽(41);导流筒(7)上开口处设有曝气管B(32),曝气管B下方为拦截网B(33),导流筒下开口处设有曝气管A(31);该装置还设有用于进水的配水管(1)和出水管(42),配水管连接至管道混合器(13),管道混合器经进水支管与设置在罐体内部的布水器连通,布水器出水朝上以形成射流,布水器位于导流筒与罐体之间;该装置还设置与集水槽(41)连通的回流管(43),回流管的另一端与管道混合器相连;所述出水管(42)与集水槽(4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流筒的上方设置一与导流筒相配合并使其密封的盖板(34),该盖板与环形台面之间形成与集水槽相连的连通槽(4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器由布水器A(21)、布水器B(22)组成,布水器A经进水支管A(11)与管道混合器相连,布水器B经进水支管B(12)与管道混合器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流筒将罐体内部空间分隔成两部分,导流筒与罐体之间为第一反应区(2),导流筒内部为第二反应区(3),第一反应区顶部密封,第二反应区底部与第一反应区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集水槽及罐体内盖板以上的空间为出水区(4),第二反应区与出水区通过连通槽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污水复合脱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内装填流化载体(6),流化载体通过拦截网A(23)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彭生杨建超金丽丽韩国威娄小丹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集团杭州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